《雪景寒林图》中写实与意境的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02:38
雪景山水是古代四时山水画中的一个特殊题材,它所营造的荒寒、静谧、冷寂的意境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蕴,故而受到古代文人画家地推崇。《雪景寒林图》中范宽以写实的笔墨技法真实表现了终南山雄强厚重的本质,通过构图与布局传达了其与林泉为乐,和溪山神往的隐逸情怀,以雪景、寒林、空山的“静”表现内心中的虚静之心,从而昭示范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身与物化的精神状态,也树立了“雪景寒林”独特的审美意韵。范宽以不夹杂过多主观臆造与还原物象本真状态的写实手法融合了自身虚静、空寂的内心精神,与绢素上呈现出了一万物态真实,却远离尘世的净土。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范宽这种心灵高洁的精神品质和对人生、自然的参悟以及深入生活殚精竭虑的绘画创作态度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唯利至上的社会更加弥足珍贵,应当被珍惜和发扬。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宋李东《雪江卖鱼图》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实与意境融合的典范——《雪景寒林图》10再看那画中山峰雄伟高昂,山势层层叠起,拔地而起的雪峰在前方矮小景物的衬托中更显得高耸肃穆,其旁边的侧峰与主峰都呈现出“高远”之势,画家利用云烟留白的方式将山峰断开以示前后之别,山谷间中渐行渐远的云雾使得远山明晦相交,刻画出了北方“高远”之势下的“深远”之景,给观者以“高远”且“幽深”的视觉感受。注:图2-2来源于百度图库(一)穷观极照下的山水形象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不似西方传统绘画所追求的现实主义,极力的追求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而是创作主体通过对自然山川气象的“俯仰观察”,重视用“心”体察和感悟,透过外表描绘那看不见的本质。唐代张燥有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感悟。强调在真山水中体察,感悟,取法于自然,尔后蒙养心中丘壑。继而有荆浩“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①”。画者面对自然景物有感而发,以数万计画稿研习,观察、探索、思虑以表现物象的形神与气质。范宽在前人的绘画理论基础上感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与物者,未若师诸心也。”②由句中“师诸物”可见范宽极为重视亲身体察功法,①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编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605页②俞建华标点译注:《宣和画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85页图2-1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图2-2终南山蓝关古道雪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析以“真”为美的北宋山水画[J]. 冯珂. 美与时代(中). 2018(08)
[2]试析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写实精神[J]. 张志峰. 书画世界. 2018(04)
[3]探析北宋全景式山水画之审美——从意境美视角理解[J]. 王飞飞. 中国民族博览. 2016(10)
博士论文
[1]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D]. 边凯.中央美术学院 2014
[2]中国古代雪景山水画造境研究[D]. 任保忠.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硕士论文
[1]探究终南山对范宽山水画风的影响[D]. 代稳强.西安美术学院 2019
[2]道家思想对荆关董巨山水艺术的影响[D]. 陈星宇.陕西科技大学 2018
[3]范宽山水画构图研究[D]. 朱永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4]论古典山水画中寒林图式的建立[D]. 辛国华.西安美术学院 2012
[5]论雪景山水[D]. 陈可.中国美术学院 2008
[6]从地质地貌理论分析山水画皴法[D]. 李小龙.四川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9029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宋李东《雪江卖鱼图》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实与意境融合的典范——《雪景寒林图》10再看那画中山峰雄伟高昂,山势层层叠起,拔地而起的雪峰在前方矮小景物的衬托中更显得高耸肃穆,其旁边的侧峰与主峰都呈现出“高远”之势,画家利用云烟留白的方式将山峰断开以示前后之别,山谷间中渐行渐远的云雾使得远山明晦相交,刻画出了北方“高远”之势下的“深远”之景,给观者以“高远”且“幽深”的视觉感受。注:图2-2来源于百度图库(一)穷观极照下的山水形象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不似西方传统绘画所追求的现实主义,极力的追求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而是创作主体通过对自然山川气象的“俯仰观察”,重视用“心”体察和感悟,透过外表描绘那看不见的本质。唐代张燥有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感悟。强调在真山水中体察,感悟,取法于自然,尔后蒙养心中丘壑。继而有荆浩“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①”。画者面对自然景物有感而发,以数万计画稿研习,观察、探索、思虑以表现物象的形神与气质。范宽在前人的绘画理论基础上感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与物者,未若师诸心也。”②由句中“师诸物”可见范宽极为重视亲身体察功法,①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编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605页②俞建华标点译注:《宣和画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85页图2-1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图2-2终南山蓝关古道雪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析以“真”为美的北宋山水画[J]. 冯珂. 美与时代(中). 2018(08)
[2]试析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写实精神[J]. 张志峰. 书画世界. 2018(04)
[3]探析北宋全景式山水画之审美——从意境美视角理解[J]. 王飞飞. 中国民族博览. 2016(10)
博士论文
[1]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D]. 边凯.中央美术学院 2014
[2]中国古代雪景山水画造境研究[D]. 任保忠.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硕士论文
[1]探究终南山对范宽山水画风的影响[D]. 代稳强.西安美术学院 2019
[2]道家思想对荆关董巨山水艺术的影响[D]. 陈星宇.陕西科技大学 2018
[3]范宽山水画构图研究[D]. 朱永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4]论古典山水画中寒林图式的建立[D]. 辛国华.西安美术学院 2012
[5]论雪景山水[D]. 陈可.中国美术学院 2008
[6]从地质地貌理论分析山水画皴法[D]. 李小龙.四川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9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2902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