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法”的政治哲学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1-01-07 09:06
  政治哲学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讲,其实是一种相对年轻的哲学领域。基于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思想研究,发现政治哲学又贯穿于先秦时期各思想学派之中,这是由于社会与政治的需要。儒学作为先秦时期主要的学派,其产生也是缘由于此:建构和谐、安定的社会,即对于善的思考和探索,政治哲学所要做的工作便是引导我们向善的方向行动。荀子作为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批判性的吸收各家学派理论,对传统儒家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更多的集中在荀子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当中。荀子所构建的政治理论体系之归宿便是建立“正理平治”的王道之国家,基于此目标,荀子主要借鉴法家的“法”思想,并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提出“隆礼至法”。笔者以荀子的“法”为核心,通过梳理荀子的“法”思想,进而把握荀子的政治哲学理论。以荀子的人性论、天人观为基点,探求荀子提出“法”理论的正当性。荀子不同于孔孟等传统儒家学者,更注重于现实因素,强调对人的治理,通过教化和礼乐刑政去约束各个阶层,形成“重民→理官→尊君”的政治脉络,这其中皆有“法”思想的存在,但荀子之“法”是继承孔子“礼”之根本价值,为迎合时代之需,对法家思想进行的批判性借...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何为政治哲学
        1.1 哲学与政治哲学
        1.2 政治哲学与政治思想
        1.3 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政治学)
    2.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3.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国内研究动态
        3.2 国外研究动态
第一章 荀子“法”的政治哲学理论基底
    1.1 荀子政治理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1.2 “明于天人之分”——荀子的天人观
        1.2.1 还原天的自然性
        1.2.2 增加人的能动性
    1.3 “性恶”——荀子的人性论
        1.3.1 何为“性”
        1.3.2 为何“恶”
第二章 荀子“法”的政治哲学思想探索
    2.1“正理平治”——法之必要性
    2.2 “礼法”——法之意涵
        2.2.1 以“礼”为主导,“礼法”即“义法”
        2.2.2 以“法”为约束,“礼法”即一种政治手段
    2.3 “明德慎刑”——法之地位
        2.3.1 法与礼
        2.3.2 法与刑
        2.3.3 法与教化
        2.3.4 法与君子
第三章 荀子“法”思想的政治哲学脉络
    3.1 “法”以止欲
    3.2 “法”以助君
    3.3 “法”理百官
    3.4 “法”治万民
第四章 荀子“法”政治哲学思想的再思考与当今的审视
    4.1 荀子“法”之再思考
    4.2 荀子“法”的政治理论体系的当代审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孟子、荀子两式“外王之道”的理想与实践[J]. 杨秀宫.  邯郸学院学报. 2017(04)
[2]“法儒”还是“儒法”?——荀子与法家关系重估[J]. 王正.  哲学研究. 2017(02)
[3]秩序与方法——荀子对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理解[J]. 东方朔.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4]论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哲学[J]. 宋惠昌.  邯郸学院学报. 2016(04)
[5]“哲学”与“政治”关系的学理研究——基于列奥·施特劳斯著作的分析[J]. 陈亚丽.  北京社会科学. 2016(04)
[6]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J]. 段忠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7]孟子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异同辨析[J]. 张敏,武君蔚.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8]什么是政治哲学[J]. 韩水法.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01)
[9]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J]. 李景林.  人文杂志. 2009(01)
[10]荀子的政治哲学[J]. 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03)

博士论文
[1]荀子哲学思想研究[D]. 芦莎莎.河北大学 2017
[2]荀子“群居和一”的政治哲学研究[D]. 孙旭鹏.东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孟子与荀子政治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 熊安琪.西南交通大学 2018
[2]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比较[D]. 李娴.江苏师范大学 2017
[3]从礼到法[D]. 孙艳红.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及其传承研究[D]. 吴章荣.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62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62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1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