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裔与非华裔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偏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04:52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外国人习得汉语时出现偏误较多的词类,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现代汉语中量词虽然被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但是名量词集中体现了量词的特点,名量词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用法繁难,难以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学习难点,对教师来说也是教学难点。众所周知,印尼是华人较多的国家,为了进一步了解印尼华裔学生和非华裔学生对名量词的习得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笔者选择了印尼泗水中文世界华语学院的华裔学生和其他学校的非华裔学生共6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搜集语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汉语名量词的习得情况做了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了两类学生在习得名量词时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进而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两类学生在习得名量词时,所犯偏误基本分为六类,其中华裔学生更容易出现名量词遗漏的偏误,偏误率为37.67%,非华裔学生为28.48%。非华裔学生更容易出现“个”的泛化以及名量词误加这两个偏误类型;调查显示:“个”的泛化,华裔学生偏误率为26.53%,非华裔学生偏误率为39.85%;名量词误加,华裔学生偏误率为28.62%,非华裔学生为37...
【文章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外汉语教学中名量词习得研究
1.2.2 印尼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和印尼语名量词对比研究
2.1 汉语量词
2.1.1 汉语量词定义
2.1.2 汉语名量词定义与分类
2.2 印尼语量词
2.2.1 印尼语量词定义
2.2.2 印尼语名量词定义与分类
2.3 汉语和印尼语名量词对比
2.3.1 相同点
2.3.2 不同点
第3章 两类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情况
3.1 问卷设计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式
3.4 调查结果
第4章 两类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偏误类型原因及对比
4.1 偏误类型
4.1.1 名量词遗漏
4.1.2 名量词错用
4.1.3 错用名量词同音异形字
4.1.4 “个”的泛化
4.1.5 名量词的色彩搭配意义
4.1.6 名量词误加
4.2 偏误原因
4.2.1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4.2.2 母语知识负迁移
4.2.3 文化因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4.2.4 教学中各因素的影响
4.3 偏误类型及原因对比
4.3.1 偏误类型对比
4.3.2 偏误原因对比
第5章 基于两类学生偏误类型分析所提出的教学建议
5.1 对学习者的建议
5.1.1 增强名量词使用意识
5.1.2 培养自我发现的意识
5.2 对教师的建议
5.2.1 精讲多练,创造多样化的操练方式
5.2.2 精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
5.2.3 加强语言对比教学,培养学习者进行语言对比的意识
5.3 对教材的建议
5.3.1 努力开发国别性教材,降低学习难度
5.3.2 提高复现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2990493
【文章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外汉语教学中名量词习得研究
1.2.2 印尼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和印尼语名量词对比研究
2.1 汉语量词
2.1.1 汉语量词定义
2.1.2 汉语名量词定义与分类
2.2 印尼语量词
2.2.1 印尼语量词定义
2.2.2 印尼语名量词定义与分类
2.3 汉语和印尼语名量词对比
2.3.1 相同点
2.3.2 不同点
第3章 两类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情况
3.1 问卷设计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式
3.4 调查结果
第4章 两类学生汉语名量词习得偏误类型原因及对比
4.1 偏误类型
4.1.1 名量词遗漏
4.1.2 名量词错用
4.1.3 错用名量词同音异形字
4.1.4 “个”的泛化
4.1.5 名量词的色彩搭配意义
4.1.6 名量词误加
4.2 偏误原因
4.2.1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4.2.2 母语知识负迁移
4.2.3 文化因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4.2.4 教学中各因素的影响
4.3 偏误类型及原因对比
4.3.1 偏误类型对比
4.3.2 偏误原因对比
第5章 基于两类学生偏误类型分析所提出的教学建议
5.1 对学习者的建议
5.1.1 增强名量词使用意识
5.1.2 培养自我发现的意识
5.2 对教师的建议
5.2.1 精讲多练,创造多样化的操练方式
5.2.2 精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
5.2.3 加强语言对比教学,培养学习者进行语言对比的意识
5.3 对教材的建议
5.3.1 努力开发国别性教材,降低学习难度
5.3.2 提高复现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2990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9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