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中国”形象建构

发布时间:2021-02-06 11:21
  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萌芽,它产生于“西学东渐”的科学思潮和晚清知识分子“救国”理想的结合,在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之时知识分子借助科学的技术和小说的形式建构了未来时空中的国家想象。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中国”充分显示了古老中国与西方大国相遇所碰撞出的奇异火花,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其存在时间不长,但为知识分子建构理想国家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和思想内容,也对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影响。本文在整理、挖掘文献作品的基础上,将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放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以文本解读和史料研究为主,通过文本中所呈现的国家形象论述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科学”与想象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杂糅的表现特征。探究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可以管窥近代知识分子建构民族国家的时代心理,也反映出晚清文学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对现代科学精神和传统道德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概念定义及当前研究整体情况,科幻小说与国家想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论文论述的范围。第一章是对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诞生的背景阐释,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概括了其兴起的原因...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梳理及定义
    三、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研究概述
第一章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出现的背景
    第一节 科学知识与政治愿望的交叉
    第二节 域外小说的译介与传播
    第三节 现实危机与爱国热情
第二章 “崇尚科学”的“文明境界”
    第一节 新交通工具:新式气球与时空距离的缩短
    第二节 新医疗手段:换脑术与国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新军式武器:绿气炮与科技多面性的思考
    第四节 新教育方式:新学堂与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第三章 “中西融合”的“大同世界”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下的大国书写
    第二节 现代文明与“大同”理想
    第三节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
    第四节 神话传说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四章 想象“未来中国”的方式
    第一节 通往“未来中国”的途径
        一、旅行叙事——以《乌托邦游记》《新石头记》为例
        二、梦境叙事——以《新中国》《新年梦》为例
    第二节 从地球到太空——时空观念的改变
        一、时间观念的改变
        二、空间观念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漫谈晚清和“五四”时期的西学与国际视野[J]. 李欧梵.  东吴学术. 2019(06)
[2]科学抑或妄想——晚清科幻小说对“科学”的认识[J]. 曹祥金.  明清小说研究. 2019(03)
[3]西学东渐:晚清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中西文化关系与中国现代文学”系列演讲第二讲[J]. 李欧梵.  关东学刊. 2018(02)
[4]“晚清现代性”的悖论与盲区——以《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为中心[J]. 汪卫东.  中国文学批评. 2017(04)
[5]“晚清科幻小说”概念辨析[J]. 贾立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8)
[6]清末民初社会小说的思想蕴藉[J]. 张勐.  文学评论. 2016(05)
[7]史料学视野中的中国科幻研究[J]. 李广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8]本土、异域、虚拟世界——清末民初小说的三重叙事空间[J]. 纪兰香.  理论界. 2014(11)
[9]抨击与憧憬: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以晚清谴责小说、翻新小说、科学小说为主[J]. 侯运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10]论晚清“科学小说”的定名及其影响[J]. 任冬梅.  科普研究. 2011(03)

博士论文
[1]中国现当代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本土特点及大众传播[D]. 刘媛.苏州大学 2014
[2]明清游历小说研究[D]. 董定一.南开大学 2013
[3]晚清科学幻想小说与“知识型”转变[D]. 刘军.北京大学 2012
[4]“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D]. 郑丽丽.南开大学 2009
[5]晚清非写实小说研究[D]. 冯鸽.苏州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晚清科幻小说中的器物想象与科学思想[D]. 吕宁.浙江大学 2017
[2]晚清科幻小说现代性研究[D]. 肖雯.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晚清“未来小说”中的现代意识[D]. 张鲲.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20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20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8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