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青铜容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3 09:12
甘肃境内两周时期青铜容器是青铜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甘肃考古学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探索甘肃地区青铜容器的发展及演变,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过程,认识在不同时期里文化的差异,对于挖掘甘肃地区两周历史文化,以及西北各民族、方国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整理考古资料可知,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的青铜容器二百余件,共23种,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三大类。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青铜容器上纹饰共26种,分为动物、几何、植物纹及其它纹饰。首先,针对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的青铜容器进行了分类、分型、分式研究,发现鼎、簋、甗、壶、盘、匜不仅出土数量大且形式最多,是当时生活中的主要使用器。其次,进行分期研究,甘肃两周青铜容器可分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战国五期。总结青铜容器形制与纹饰演变规律,从侧面反映两周时期甘肃境内先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进程。甘肃地区在两周时期文化体系众多,有周、密、秦、戎文化体系,文化面貌复杂多样。对不同文化属性青铜容器的器类、器型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并通过对各文化属性青铜容器器型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属性青铜容器文化的交融。最后将甘肃境内两周青铜容...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甘肃境内出土两周青铜容器分布图
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14通高26厘米、口径20.7厘米。类似鼎:郑家洼墓出土铜鼎1件(M2:1),器内壁近口沿处铭文:“光作父戊”。(四)盖鼎共8件,依据盖的形制分2式。Ⅰ式3件。平盖,鼓腹,蹄足。标本:甘肃礼县圆顶山出土98LDM2:38(见图2-1,9),平盖,方缘,中央有一环形纽,直口,双耳附于口沿下,微内敛,半球形腹略下垂,圜底,三矮蹄形足,通高10厘米,口径7.4厘米,腹深6.7厘米。①类似鼎: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95LDM1:11,平凉庙庄墓M6:1。Ⅱ式5件。弧盖,鼓腹,蹄足。标本: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M7:2(见图2-1,10),带盖,三蹄足,盖为弧面,盖与器体合为扁圆形,盖上有三环纽,双耳附于鼎上腹部近口沿处,鼓腹,下腹部接三矮蹄足,口径17.4厘米,通高15.5厘米。类似鼎:马家塬战国墓地4件。12345678910图2-1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鼎②1.AaⅠ式圆鼎(崇信于家湾M9:1)2.AaⅡ式圆鼎(崇信于家湾M96:1)3.AbⅠ式圆鼎(礼县大堡子IM25:148)4.AbⅡ式圆鼎(礼县大堡子IIIM1:2)5.B型圆鼎(天水市广播电视局出土鼎)6.方鼎(白草坡M2:1)7.Ⅰ式分裆鼎(合水县出土鼎)8.Ⅱ式分裆鼎(灵台白草坡M1:4)9.Ⅰ式盖鼎(礼县圆顶山98LDM2:38)10.Ⅱ式盖鼎(平凉庙庄M7:2)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文物》2005年第2期,第9页。②图片采自: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期;汪保全:《甘肃省天水市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14通高26厘米、口径20.7厘米。类似鼎:郑家洼墓出土铜鼎1件(M2:1),器内壁近口沿处铭文:“光作父戊”。(四)盖鼎共8件,依据盖的形制分2式。Ⅰ式3件。平盖,鼓腹,蹄足。标本:甘肃礼县圆顶山出土98LDM2:38(见图2-1,9),平盖,方缘,中央有一环形纽,直口,双耳附于口沿下,微内敛,半球形腹略下垂,圜底,三矮蹄形足,通高10厘米,口径7.4厘米,腹深6.7厘米。①类似鼎: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95LDM1:11,平凉庙庄墓M6:1。Ⅱ式5件。弧盖,鼓腹,蹄足。标本: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M7:2(见图2-1,10),带盖,三蹄足,盖为弧面,盖与器体合为扁圆形,盖上有三环纽,双耳附于鼎上腹部近口沿处,鼓腹,下腹部接三矮蹄足,口径17.4厘米,通高15.5厘米。类似鼎:马家塬战国墓地4件。12345678910图2-1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鼎②1.AaⅠ式圆鼎(崇信于家湾M9:1)2.AaⅡ式圆鼎(崇信于家湾M96:1)3.AbⅠ式圆鼎(礼县大堡子IM25:148)4.AbⅡ式圆鼎(礼县大堡子IIIM1:2)5.B型圆鼎(天水市广播电视局出土鼎)6.方鼎(白草坡M2:1)7.Ⅰ式分裆鼎(合水县出土鼎)8.Ⅱ式分裆鼎(灵台白草坡M1:4)9.Ⅰ式盖鼎(礼县圆顶山98LDM2:38)10.Ⅱ式盖鼎(平凉庙庄M7:2)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文物》2005年第2期,第9页。②图片采自: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期;汪保全:《甘肃省天水市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J]. 刘兵兵,谢焱,王辉. 文物. 2018(03)
[2]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墓及附葬车马坑发掘简报[J]. 侯红伟,王刚,方志军,裴建陇,卜汉文,王璐,张亚楠,雷明涛,杨胜旭. 文物. 2018(01)
[3]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J]. 于孟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4]陇右出土秦早期车马葬与《诗经·秦风》的互证研究[J]. 霍志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5]周代番国青铜器及其历史地理论考[J]. 金荣权. 华夏考古. 2014(02)
[6]浅谈早期的秦文化——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遗址为例[J]. 蒋月锋.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3)
[7]中国北方系青铜“花格”剑研究[J]. 井中伟,李连娣. 边疆考古研究. 2013(01)
[8]浅议密须氏与密国的区别与联系[J]. 杜赟清. 新西部(理论版). 2013(14)
[9]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J]. 赵雪野,王山,田松亭,孙明霞. 文物. 2012(08)
[10]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J]. 谢焱,刘兵兵. 文物. 2012(08)
博士论文
[1]商周青铜鼎研究[D]. 梁彦民.陕西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秦国青铜容器研究[D]. 方玉雪.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东周时期秦国青铜器纹饰研究[D]. 王冰.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礼县地区中小型秦墓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 郭军涛.西北大学 2010
[4]马家塬战国墓地文化性质及其与秦文化关系探讨[D]. 李媛.西北大学 2009
[5]春秋时期黄河流域青铜器纹饰研究[D]. 吴伟华.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47347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甘肃境内出土两周青铜容器分布图
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14通高26厘米、口径20.7厘米。类似鼎:郑家洼墓出土铜鼎1件(M2:1),器内壁近口沿处铭文:“光作父戊”。(四)盖鼎共8件,依据盖的形制分2式。Ⅰ式3件。平盖,鼓腹,蹄足。标本:甘肃礼县圆顶山出土98LDM2:38(见图2-1,9),平盖,方缘,中央有一环形纽,直口,双耳附于口沿下,微内敛,半球形腹略下垂,圜底,三矮蹄形足,通高10厘米,口径7.4厘米,腹深6.7厘米。①类似鼎: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95LDM1:11,平凉庙庄墓M6:1。Ⅱ式5件。弧盖,鼓腹,蹄足。标本: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M7:2(见图2-1,10),带盖,三蹄足,盖为弧面,盖与器体合为扁圆形,盖上有三环纽,双耳附于鼎上腹部近口沿处,鼓腹,下腹部接三矮蹄足,口径17.4厘米,通高15.5厘米。类似鼎:马家塬战国墓地4件。12345678910图2-1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鼎②1.AaⅠ式圆鼎(崇信于家湾M9:1)2.AaⅡ式圆鼎(崇信于家湾M96:1)3.AbⅠ式圆鼎(礼县大堡子IM25:148)4.AbⅡ式圆鼎(礼县大堡子IIIM1:2)5.B型圆鼎(天水市广播电视局出土鼎)6.方鼎(白草坡M2:1)7.Ⅰ式分裆鼎(合水县出土鼎)8.Ⅱ式分裆鼎(灵台白草坡M1:4)9.Ⅰ式盖鼎(礼县圆顶山98LDM2:38)10.Ⅱ式盖鼎(平凉庙庄M7:2)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文物》2005年第2期,第9页。②图片采自: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期;汪保全:《甘肃省天水市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14通高26厘米、口径20.7厘米。类似鼎:郑家洼墓出土铜鼎1件(M2:1),器内壁近口沿处铭文:“光作父戊”。(四)盖鼎共8件,依据盖的形制分2式。Ⅰ式3件。平盖,鼓腹,蹄足。标本:甘肃礼县圆顶山出土98LDM2:38(见图2-1,9),平盖,方缘,中央有一环形纽,直口,双耳附于口沿下,微内敛,半球形腹略下垂,圜底,三矮蹄形足,通高10厘米,口径7.4厘米,腹深6.7厘米。①类似鼎: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95LDM1:11,平凉庙庄墓M6:1。Ⅱ式5件。弧盖,鼓腹,蹄足。标本: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M7:2(见图2-1,10),带盖,三蹄足,盖为弧面,盖与器体合为扁圆形,盖上有三环纽,双耳附于鼎上腹部近口沿处,鼓腹,下腹部接三矮蹄足,口径17.4厘米,通高15.5厘米。类似鼎:马家塬战国墓地4件。12345678910图2-1甘肃境内出土两周时期鼎②1.AaⅠ式圆鼎(崇信于家湾M9:1)2.AaⅡ式圆鼎(崇信于家湾M96:1)3.AbⅠ式圆鼎(礼县大堡子IM25:148)4.AbⅡ式圆鼎(礼县大堡子IIIM1:2)5.B型圆鼎(天水市广播电视局出土鼎)6.方鼎(白草坡M2:1)7.Ⅰ式分裆鼎(合水县出土鼎)8.Ⅱ式分裆鼎(灵台白草坡M1:4)9.Ⅰ式盖鼎(礼县圆顶山98LDM2:38)10.Ⅱ式盖鼎(平凉庙庄M7:2)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文物》2005年第2期,第9页。②图片采自: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于家湾周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1期;汪保全:《甘肃省天水市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J]. 刘兵兵,谢焱,王辉. 文物. 2018(03)
[2]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墓及附葬车马坑发掘简报[J]. 侯红伟,王刚,方志军,裴建陇,卜汉文,王璐,张亚楠,雷明涛,杨胜旭. 文物. 2018(01)
[3]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J]. 于孟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4]陇右出土秦早期车马葬与《诗经·秦风》的互证研究[J]. 霍志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06)
[5]周代番国青铜器及其历史地理论考[J]. 金荣权. 华夏考古. 2014(02)
[6]浅谈早期的秦文化——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遗址为例[J]. 蒋月锋.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3)
[7]中国北方系青铜“花格”剑研究[J]. 井中伟,李连娣. 边疆考古研究. 2013(01)
[8]浅议密须氏与密国的区别与联系[J]. 杜赟清. 新西部(理论版). 2013(14)
[9]甘肃秦安王洼战国墓地2009年发掘简报[J]. 赵雪野,王山,田松亭,孙明霞. 文物. 2012(08)
[10]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J]. 谢焱,刘兵兵. 文物. 2012(08)
博士论文
[1]商周青铜鼎研究[D]. 梁彦民.陕西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秦国青铜容器研究[D]. 方玉雪.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东周时期秦国青铜器纹饰研究[D]. 王冰.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礼县地区中小型秦墓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 郭军涛.西北大学 2010
[4]马家塬战国墓地文化性质及其与秦文化关系探讨[D]. 李媛.西北大学 2009
[5]春秋时期黄河流域青铜器纹饰研究[D]. 吴伟华.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47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4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