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2 10:2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强占东北,并不断向华北进攻,各界民众便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团体。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向中国发起全面进攻,这激发了全体民众最强烈的爱国热情,前方有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后方也积极组织民众声援抗战并募集物资支援前线。于是,在国民政府与民众的不懈努力下,全国各省市有计划有组织的成立抗敌后援会,以期集中全部人力物力支援抗战。四川省便在政府支持及广大民众努力下于1937年7月21日成立了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此后在全川各市县、各行业成立抗敌后援分会。这些抗敌后援会组织,有较为完备的组织章程、规章体系,保证了抗日救亡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组织和领导下,联合其他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宣传动员方面,组织宣传队讲演、举行游艺、散发传单、办壁报、办报刊、表演戏剧、教唱救亡歌曲等多种宣传活动,动员广大民众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征募物资方面,组织征募寒衣、征募抗战物资、捐款献金等各项募捐活动,募集全川物力财力支援抗战,保证持久战顺利进行。抵制日货方面,成立根绝仇货委员会,配合肃清仇货委员会工作,清查全川...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第一节 全国各地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一、“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团体概况
二、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省市抗敌后援会概况
第二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一、四川省早期的抗日救亡团体
二、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正式成立
第三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各分会与支会
一、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各业别支会
二、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各县抗敌分会
第二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组织机构与规则
第一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总会及分会组织机构
一、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改组前组织情况
二、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改组后组织情况
第二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规章制度
第三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主要活动
第一节 推动军队出兵抗战
第二节 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一、宣传活动
二、宣传形式
第三节 征募抗战物资
一、征募衣物
二、捐款献金
第四节 抵制日货
一、成立根绝仇货委员会
二、抵制日货主要活动
第四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代表性分会
第一节 国立四川大学抗敌后援分会
一、国立四川大学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二、国立四川大学抗敌后援会的主要活动
第二节 四川省妇女抗敌后援会
一、四川省妇女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二、四川省妇女抗敌后援会的主要工作
第五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
第一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历史价值
一、宣传抗战,动员民众
二、征集大量物资,支援抗日前线
三、促进后方经济发展
第二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局限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059096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第一节 全国各地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一、“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团体概况
二、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省市抗敌后援会概况
第二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一、四川省早期的抗日救亡团体
二、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正式成立
第三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各分会与支会
一、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各业别支会
二、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各县抗敌分会
第二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组织机构与规则
第一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总会及分会组织机构
一、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改组前组织情况
二、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改组后组织情况
第二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规章制度
第三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主要活动
第一节 推动军队出兵抗战
第二节 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一、宣传活动
二、宣传形式
第三节 征募抗战物资
一、征募衣物
二、捐款献金
第四节 抵制日货
一、成立根绝仇货委员会
二、抵制日货主要活动
第四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代表性分会
第一节 国立四川大学抗敌后援分会
一、国立四川大学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二、国立四川大学抗敌后援会的主要活动
第二节 四川省妇女抗敌后援会
一、四川省妇女抗敌后援会的成立
二、四川省妇女抗敌后援会的主要工作
第五章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
第一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历史价值
一、宣传抗战,动员民众
二、征集大量物资,支援抗日前线
三、促进后方经济发展
第二节 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局限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059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5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