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工美典理论新探

发布时间:2021-06-26 21:29
  海外汉学家高友工在借助西方现代美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陈世骧提出的“中国抒情传统”这一论题,建立了一个跨国际跨学科性质的美典理论。他的理论不仅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新的视野,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高友工美典论提出的学术背景及理论基础。他是在继承陈世骧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抒情传统”这一论题做出了系统性的理论建设。所以本文分析了高友工理论对陈世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介绍了美典论的理论基础。高友工的理论是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提出的,他的理论是以“经验之知”为基础的,我们要研究的语言不是分析语言,而是象征语言。第二章是对美典论理论架构的分析。首先确定了美典的定义,美典有狭义与广义的定义,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要首先确定其所指概念。其次是介绍了美典的分类,并且对高友工提出的美典的三个层次进行了解释。最重要的是对美典论的研究对象——美感经验作出了详细的阐释。不论是研究艺术的创作过程还是欣赏过程,对美感经验的把握都是最关键的。第三章介绍了抒情美典与戏曲美典,并且对高友工提出的抒情美典进行了历时态的梳理。戏曲美典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外投美典,正可以作为一种对照,使...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美典论的提出
    1.1 美典论提出的学术背景
        1.1.1 高友工对陈世骧理论的继承
        1.1.2 高友工对陈世骧理论的发展
    1.2 美典论提出的理论基础
        1.2.1 “现实之知”与“经验之知”
        1.2.2 “分析语言”与“象征语言”
第二章 美典论的理论架构
    2.1 美典的分类与层次
        2.1.1 美典的定义与分类
        2.1.2 “美典”的三个层次
    2.2 美典论的研究对象——美感经验
        2.2.1 美感经验的内在结构
        2.2.2 美感经验的外在原则
第三章 代表性美典与中国抒情传统
    3.1 代表性美典
        3.1.1 抒情美典
        3.1.2 叙事美典
    3.2 中国抒情传统
        3.2.1 抒情美典的历史梳理
        3.2.2 中国抒情艺术精神
第四章 美典论的影响与局限
    4.1 美典论的影响
        4.1.1 美典论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4.1.2 美典论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
    4.2 美典论的局限性
        4.2.1 内容上的局限性
        4.2.2 表达上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抒情的功利和自足问题——反思高友工《中国文化史中的抒情传统》[J]. 孙琪.  名作欣赏. 2019(12)
[2]“强制”之后的阐释机制与现代文论建构的中国选择——兼及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建构的现代启示[J]. 王婉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8(03)
[3]高友工与“中国抒情美学”的海外建构[J]. 石了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4]“抒情传统”的另一面[J]. 杨冬.  文艺争鸣. 2016(09)
[5]作为方法的“中国抒情传统”:语境、方法及文化认同[J]. 苏文健.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6]虚设的史观——高友工跨艺术门类建构的“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史”[J]. 石了英.  华文文学. 2016(02)
[7]经验·形式·道德——高友工美学论域中的“抒情诗”辨[J]. 石了英.  中国比较文学. 2016(02)
[8]中西古典艺术精神比较[J]. 江秋燕.  文教资料. 2016(04)
[9]中国抒情源头之辨——论高友工对《古诗十九首》文学史意义的再阐释[J]. 石了英.  中国韵文学刊. 2016(01)
[10]抒情传统与现象主义之争——兼论海外华人中国文学研究的两种思维模式[J]. 颜艳.  名作欣赏. 2015(32)

硕士论文
[1]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论”[D]. 梁恩涛.深圳大学 2018
[2]论美国学者高友工、梅袓麟的唐诗研究[D]. 方梦圆.华东师范大学 2018
[3]论台湾的“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 郭婧.华中师范大学 2018
[4]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研究[D]. 乔晓鹏.辽宁大学 2018
[5]诗学研究的语言学祈向[D]. 戴灿.湖南师范大学 2017
[6]高友工“抒情传统”论研究[D]. 郑依晴.华中师范大学 2016
[7]陈世骧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论的建构[D]. 胡中丽.华中师范大学 2016
[8]陈世骧文学思想研究[D]. 王琼玉.安徽师范大学 2016
[9]论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 李云凤.华中师范大学 2014
[10]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的关系[D]. 顾翔.浙江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52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52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b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