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交话语中事件结构隐喻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美外交话语中事件结构隐喻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外交话语的模糊性和委婉性往往通过隐喻体现,国际关系学者有意无意间都在大量使用一系列隐喻作为构建世界政治理论的手段,国际关系的现状、变化、动因、方式、困难、计划、今后走向等,都可以用“事件结构隐喻”加以分析。本研究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领导人的发言稿为研究对象,依据事件结构隐喻理论,采用语料库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就中美在事件结构隐喻上的异同、产生异同的原因以及两国关系的过去、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游戏、建筑、旅行三大事件结构隐喻在中美外交话语中突出存在,双方事件结构在变化/行动、目标、方式上总体相同。在变化/行动上,中美都是以合作为最终目的去“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动”两国关系;在目标上,中美双方一致要建立“合作、双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方式上,双方都寻求“合作”,致力于以“建设的方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些相同点基于双方共同的体验、感知和思维方式,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以及中美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共同利益决定了双方合作的趋势。另一方面,中美双方事件结构隐喻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在状态上,美方认为中美关系状态是“合作与竞争、平衡与失衡”共存,而中方认为“不平衡”,需要加强合作;在变化/行动上,美方只希望中国去做出经济上的“调整”来配合美国,中方则认为结构调整是双方的责任;在原因上,中方的表述远远多于美方,中方大量地使用诸如“推”、“拉”、“注入动力、正能量”的词,彰显出中国更愿意在推进中美关系上贡献真实力量;在困难上,较之于中方,美方反复多次指出发展双方关系的“困难”;在外部事件上,较之于中方,美方更关注外部事务。这些差异源于双方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所以,目前来看,中美双方致力于建立平等合作、包容互利、面向未来的新型大国伙伴关系。这种以美为主导的中美关系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会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中美关系会向着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虽然期间双方会有小摩擦,且摩擦不断,但是近期内大规模冲突出现的可能性很低,这些小摩擦并不影响两国友好合作的大局。因此,本论文对中美关系现状及走向研判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外交话语 事件结构隐喻 中美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5;H3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3
- Abbreviations in the Thesis13-14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4-17
- 1.1 Motivation of the Thesis14
- 1.2 Objectives of the Thesis14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14-15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15-1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7-25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Metaphor in Diplomatic Discourses17-19
- 2.1.1 Previous studies of metaphor in diplomatic discourses abroad17-18
- 2.1.2 Previous studies of metaphor in diplomatic discourses at home18-19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ESM and Its Usage in Diplomatic Discourses19-25
- 2.2.1 Studies of the theory of ESM19
- 2.2.2 Four perspectives of studies of ES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19-20
- 2.2.3 Usage of ESM in diplomatic discourses20-25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5-34
- 3.1 Diplomatic Discourses25-26
- 3.1.1 Definition and forms25
- 3.1.2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25-26
- 3.2 The Theory of ESM26-31
- 3.2.1 The structure of ESM26-29
- 3.2.2 The cognitive basis of ESM29-30
- 3.2.3 The cultural basis of ESM30-31
- 3.3 Three Typical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Diplomatic Discourses31-34
- Chapter Four RESEARCH DESIGN34-54
- 4.1 Research Questions34
- 4.2 Research Methodology34
- 4.3 Data Analysis34-54
- 4.3.1 Data of ESM in China-U.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35-36
- 4.3.2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ESM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orpus36-49
- 4.3.3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ree ESMs49-51
- 4.3.4 The diachronic change of three ESM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orpus 38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51-54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54-63
- 5.1 Interpretation of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SMs54-55
- 5.2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SMs55-57
- 5.3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hina-U.S. Relations57-63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3-66
- 6.1 Major Findings63-65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5-66
- References66-70
- Appendix70-101
- Publication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言论集纳[J];对外传播;2012年04期
2 栗广;;论1971年南亚危机与中美关系缓和进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01期
3 周思公;程人乾;;中美关系断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1年01期
4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5 林利民;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高师函授学刊;1994年01期
6 王笛;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美关系的研究[J];历史研究;1997年02期
7 于淑云;简评40年代末~50年代中美关系的演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马云;面向21世纪的中美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东方龙;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毛泽东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三步高招[J];福建党史月刊;2001年06期
10 宫力;;毛、周等人的决策 与中美关系解冻(二)[J];世界知识;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沈丁立;;中美关系40年:回顾与前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朱锋;;调整与变革:中美关系对东亚区域安全的影响(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5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魏红霞;杨志敏;;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迈克尔·斯宾塞;;重塑中美关系[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9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袁盈;;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与邓小平的对美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高级编辑 丁刚;中美关系应该往前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郑熙文;中美关系:波折不怕,但要管住[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高级编辑 丁刚;“太平洋世纪”决定中美关系走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Envisioneering咨询公司战略项目主任 曾任美国海军军官 GeorgeS.Capen;中美关系何时走出隧道[N];东方早报;2012年
5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中美关系要以我为主[N];东方早报;2012年
6 谢韬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研究生 张国玺;权力更迭和中美关系[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沈丁立;开创中美关系新篇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8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副会长 吴正龙;中美关系“路在脚下”[N];解放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赵成;要为中美关系发展积累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2年
10 周新力;共创中美关系新开局[N];解放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文;中国亚洲战略与中美关系(2000-2015)[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中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D];南京大学;2008年
6 续延军;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万里;美国跨国公司与九十年代的中美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张丽;中美敌对关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军;中国和平崛起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杨东;中美关系30年特点比较与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徐维英;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刘汉风;中美关系内在逻辑结构的历史反思与重构[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陶以连;美国重返亚太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肖国龙;中美关系解冻时期的中国对越政策研究(1968-1972)[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7 夏逸清;政治文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4年
8 鲁佩;毛泽东与1949-1969年间的中美关系[D];南京大学;2014年
9 佟丹文(Devin Thorne);毛泽东时代中美关系解冻及宣传:25位中国人的经验[D];南京大学;2015年
10 李亚楠;奥巴马第二任期亚太战略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外交话语中事件结构隐喻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