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是非疑问句对比及习得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2 12:1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上了很大的台阶,在国际上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1世纪以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强化,东盟10+3的领导人合作机制的建立,都让中国无论是在东亚地区还是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和加强。世界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相应的,中文也随着中国的强势影响力进入了世界视野。至2014年,孔子学院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光明日报副主编沈卫星用“惊世一跃”对孔子学院走过的辉煌灿烂的十年发展给出很高的评价。他客观评价了10年来孔子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建立了一个大教室,成立了家庭,结下了熔炉文化交流。孔子学院中国语言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中国文化和平台的成功。副主编说,“在今后的文化交流模式上,还可以继续探索和创新,比如可以为中外学者提供学术研究空间,让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①笔者于2014年5月,通过国家汉办,作为普通汉语志愿者被派往泰国东北部的乌隆府,乌隆职业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在泰国亲身接触到了学习汉语的孩子们,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家的进...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疑问句的本体研究
1.2.2 汉泰疑问句对比研究
1.2.3 汉泰是非疑问句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依据
1.4.1 对比分析理论
1.4.2 中介语理论
1.4.3 偏误分析理论
2.汉泰是非疑问句对比
2.1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对比
2.1.1 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2.1.2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提问手段
2.1.3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句式
2.2 汉语正反问同泰语是非问的同与异
2.2.1 汉语正反问句的句式
2.2.2 汉语正反问句和泰语是非问句的结构对比
2.3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异同点总结
2.3.1 语气词
2.3.2 正负型选择问的删略
2.3.3“是”字是非疑问句
3.针对泰国学生是非问句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研究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被调查者的情况
3.1.3 调查方法
3.1.4 问卷调查
3.2 偏误的整理分析
3.2.1 偏误分析理论
3.2.2 是非疑问句的偏误分析
3.2.3 偏误原因小结
4.基于调查结果的教学建议
4.1 结论
4.2 教学建议
5.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J]. 杨永龙. 语言科学. 2003(01)
[2]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J]. 范继淹. 中国语文. 1982 (06)
[3]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J]. 于根元. 中国语文. 1984 (06)
[4]疑问·否定·肯定[J]. 吕叔湘. 中国语文. 1985 (04)
[5]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J]. 邵敬敏. 中国语文. 1989 (03)
硕士论文
[1]泰国中学生汉语疑问句习得偏误研究[D]. 廖伟.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 刘志成.辽宁师范大学 2010
[3]汉泰特指疑问句对比及偏误分析[D]. 何意德.暨南大学 2009
[4]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气词“吧”的研究与教学[D]. 李凌颖.广西大学 2008
[5]汉语与泰语定语、状语语序的比较研究[D]. 王素华.厦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97130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疑问句的本体研究
1.2.2 汉泰疑问句对比研究
1.2.3 汉泰是非疑问句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依据
1.4.1 对比分析理论
1.4.2 中介语理论
1.4.3 偏误分析理论
2.汉泰是非疑问句对比
2.1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对比
2.1.1 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2.1.2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提问手段
2.1.3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句式
2.2 汉语正反问同泰语是非问的同与异
2.2.1 汉语正反问句的句式
2.2.2 汉语正反问句和泰语是非问句的结构对比
2.3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异同点总结
2.3.1 语气词
2.3.2 正负型选择问的删略
2.3.3“是”字是非疑问句
3.针对泰国学生是非问句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研究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被调查者的情况
3.1.3 调查方法
3.1.4 问卷调查
3.2 偏误的整理分析
3.2.1 偏误分析理论
3.2.2 是非疑问句的偏误分析
3.2.3 偏误原因小结
4.基于调查结果的教学建议
4.1 结论
4.2 教学建议
5.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J]. 杨永龙. 语言科学. 2003(01)
[2]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J]. 范继淹. 中国语文. 1982 (06)
[3]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J]. 于根元. 中国语文. 1984 (06)
[4]疑问·否定·肯定[J]. 吕叔湘. 中国语文. 1985 (04)
[5]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J]. 邵敬敏. 中国语文. 1989 (03)
硕士论文
[1]泰国中学生汉语疑问句习得偏误研究[D]. 廖伟.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 刘志成.辽宁师范大学 2010
[3]汉泰特指疑问句对比及偏误分析[D]. 何意德.暨南大学 2009
[4]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气词“吧”的研究与教学[D]. 李凌颖.广西大学 2008
[5]汉语与泰语定语、状语语序的比较研究[D]. 王素华.厦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97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9713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