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学生习得汉语副词“就”和“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

发布时间:2017-04-29 18:08

  本文关键词:蒙古学生习得汉语副词“就”和“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和蒙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增多,蒙古国人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和语言,蒙古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针对蒙古学生的汉语教学也逐步发展起来。汉语副词“才”和“就”对蒙古学生来说,在学习时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使用起来却出现很多偏误。因此,本文通过对蒙古学生“才”和“就”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来调查产生偏误的原因,以求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部分,包含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以及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研究在蒙古学习汉语和在中国学习汉语的人的学习汉语副词“就”和“才”的情况。第二章到第五章是主体部分。第二章是关于“才”和“就”的语法考察研究部分,包含“才”的各种用法和意义,“就”的各种用法和意义,“才”和“就”的区别与汉语副词“才”和“就”在蒙语中的表达形式。第三章是蒙古学生使用“才”和“就”的偏误分析,这一章包含蒙古学生学习副词“才”和“就”的调查报告及其分析,蒙古学生学习“才”和“就”的偏误分析。第四章是蒙古学生使用副词“才”和“就”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第五章是教学对策。在问卷调查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蒙古学生使用汉语副词“才”和“就”的偏误类型及教学建议。
【关键词】:蒙古学生 “才”和“就” 偏误分析 教学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0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7
  • 第二节 研究综述7-8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8
  • 第四节 研究方法8-10
  • 第二章 关于“才”和“就”的用法考察研究10-18
  • 第一节 关于“才”和“就”的用法10-12
  • 第二节 汉语“才”与蒙语相应形式12-13
  • 第三节 汉语“就”与蒙语相应形式13-14
  • 第四节 “才”和“就”的区别14-15
  • 第五节 汉语副词“才”和“就”在蒙古语中的表达形式15-18
  • 第三章 蒙古学生使用“才”和“就”的偏误研究18-31
  • 第一节 蒙古学生习得副词“才”和“就”的调查报告及其分析18-22
  • 一、调查的对象18-19
  • 二、调查的目的19
  • 三、调查问卷的内容19
  • 四、调查问卷步骤19-20
  • 五、调查结果20
  • 六、调查结果分析20-22
  • 七、小结22
  • 第二节 蒙古学生学习汉语副词“才”和“就”的偏误类型22-31
  • 一、副词“就”的偏误类型22-26
  • 二、副词“才”的偏误类型26-30
  • 三、蒙古学生使用“才”和“就”的偏误频率30-31
  • 第四章 蒙古学生使用副词“才”和“就”偏误产生的原因31-34
  • 第一节 学习者自身的原因31-32
  • 一、母语负迁移31
  • 二、学习者采取的学习策略31-32
  • 第二节 外部原因32-34
  • 一、教材的问题32
  • 二、语言环境影响32
  • 三、教师的问题32-33
  • 四、小结33-34
  • 第五章 教学对策34-39
  • 第一节 对教材的建议34
  • 第二节 对教学建议34-38
  • 一、采用对比分析法教学35-36
  • 二、情境教学法36
  • 三、根据学生的水平分类教学36-37
  • 四、培养学生的语感37-38
  • 五、课堂教学环节38
  • 第三节 对学习者建议38-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英;汉语副词“可”的译法[J];日语知识;1994年11期

2 张复东;汉语副词“一直”的种种日译法[J];日语知识;1995年12期

3 李性让;汉语副词“只”的种种译法[J];日语知识;1995年01期

4 张复东;汉语副词“再”的种种日译法[J];日语知识;1995年03期

5 李性让;汉语副词“便”的日译法[J];日语知识;1997年02期

6 李性让;汉语副词“太”的种种日译法[J];日语知识;1997年03期

7 林凤英;汉语副词“总”的日译法[J];日语知识;1997年04期

8 Tassarin Hirunpitukpong;;汉语副词“再”和“又”与泰语词语的对比[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11期

9 唐屸清;;从“参差”看汉语副词的形成[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3年00期

10 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启辉;;浅析近代汉语副词“都”的源流内容[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张颖;;日中机器翻译中汉语副词的数据处理[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栗学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褚俊海;汉语副词的主观化历程[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冬青;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6 郭建芳;汉英副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亚华;现代汉语副词“几乎”“简直”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Ariundolgor Bayantur(阿伦克);蒙古国学生学习汉语副词“又、还、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格日乐(G.Gereltuya);蒙古学生习得汉语副词“就”和“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林梓欣;现代汉语副词与泰语副词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季薇;现代汉语副词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徐海月;关于日语中汉语副词的考察[D];苏州大学;2014年

7 渥美淳子;关于汉语副词“就”的多义性及其与日语对应词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8 徐天兴;现代汉语副词照应的历时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阮秋水;汉语副词“再、又”与越南语副词“n(?)a、l(a)i”对比及教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怡宁;现代汉语副词在口语中句法实现灵活性的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蒙古学生习得汉语副词“就”和“才”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5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0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