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方言差比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19:08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山东莱芜方言差比句系统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力求展现山东莱芜方言差比句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呈现莱芜方言差比句的全貌。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莱芜区的地理、人文以及方言概况,然后对莱芜话语音系统进行描写,概述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并对本文的语料来源、使用符号等进行说明。第二章:对莱芜方言差比句语序类型进行考察,按照差比标记的位置,将莱芜方言差比句分为前置标记差比句、后置标记差比句和无标记差比句。其中,前置标记差比句包括“比”字差比句、“伴”字差比句、“跟”字差比句、“照”字差比句四类,后置标记差比句包括“起”字差比句、“似”字差比句和“的”字差比句三类。本章主要对每一种差比句式的比较项、比较标记、比较结果等进行了详细描写和分析。第三章:描写了莱芜方言的否定差比句,包括“不”类否定差比句、“没□[mu35t(?)i?0]”类否定差比句和反问语气表否定的差比句。本章在对每一类差比句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不”类否定差比句和“没□[mu35t(?)i?0]”类否定...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主要方法
    1.2 莱芜区地理人文和方言概况
        1.2.1 莱芜区地理人文概况
        1.2.2 莱芜区方言概况及其语音系统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汉语方言差比句的研究现状
        1.3.2 莱芜方言研究现状
    1.4 语料来源和相关说明
2 莱芜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2.1 前置标记差比句
        2.1.1 “比”字差比句
        2.1.2 “伴”字差比句
        2.1.3 “跟”字差比句
        2.1.4 “照”字差比句
        2.1.5 几种前置标记差比句的比较
        2.1.6 与其他方言前置标记差比句的比较
    2.2 后置标记差比句
        2.2.1 “起”字差比句
        2.2.2 “似”字差比句
        2.2.3 “的”字差比句
        2.2.4 几种后置标记差比句的比较
        2.2.5 与其他方言后置标记差比句的比较
    2.3 无标记差比句
    2.4 本章小结
3 莱芜方言差比句的否定形式
    3.1 “不”类否定差比句
        3.1.1 SJ+不比/伴/跟+ST+AP/VP
        3.1.2 SJ+比/跟/赶不上+ST+AP/VP
        3.1.3 SJ+不+A+起/的+ST
        3.1.4 SJ+不强+ST+A
    3.2 “没□[mu~(35)t(?)i?~0]”类否定差比句
        3.2.1 SJ+没□[mu~(35)t(?)i?~0]+ST+AP/VP
        3.2.2 SJ+没□[mu~(35)t(?)i?~0]比/伴+ST+AP/VP
        3.2.3 SJ+没□[mu~(35)t(?)i?~0]+A+起+ST
    3.3 反问语气表否定的差比句
    3.4 “不”类、“没□[mu~(35)t(?)i?~0]”类否定差比句的比较
        3.4.1 “不比/伴”句和“没□[mu~(35)t(?)i?~0]”句的比较
        3.4.2 “不跟”句和“没□[mu~(35)t(?)i?~0]”句的比较
        3.4.3 “不A起”句和“没□[mu~(35)t(?)i?~0]A起”句的比较
    3.5 肯定差比句与否定差比句的不对称
        3.5.1 形式不对称
        3.5.2 语义不对称
        3.5.3 语用不对称
    3.6 本章小结
4 莱芜方言差比标记的来源与形成
    4.1 前置差比标记的来源与形成
        4.1.1 “伴”的来源与形成
        4.1.2 “跟”的来源与形成
        4.1.3 “照”的来源与形成
    4.2 后置差比标记的来源与形成
        4.2.1 “起”的来源与形成
        4.2.2 “似”的来源与形成
        4.2.3 “的”的来源与形成
    4.3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
    5.2 论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辽宁盘锦方言中的比较标记“照”[J]. 邱瑞,丁加勇.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近代新兴差比介词“如/似”的历史来源与形成机制[J]. 常志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9(01)
[3]闽语莆仙方言的差比句研究[J]. 蔡国妹.  中国语文. 2018(06)
[4]汉语历史语法的“普方古民外”立体研究法[J]. 唐贤清,姜礼立,王巧明.  古汉语研究. 2018(04)
[5]乳山方言特殊比较句的类型学研究[J]. 张甜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9)
[6]杭州方言的“还是”差比句[J]. 汪化云,荆亚玲,姜淑珍.  中国语文. 2018(05)
[7]纳西语的差比句及ci■21字差比句的类型学归属[J]. 吕珊珊,木艳娟.  中国语文. 2018(05)
[8]布依语差比句研究[J]. 杨菁.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9]汉语方言多功能语素“跟”的语义演变——兼论“跟随/伴随”义语素的几种语义演变模式[J]. 金小栋,吴福祥.  语文研究. 2018(03)
[10]德钦藏语的差比句[J]. 汪岚.  语言研究. 2018(03)

博士论文
[1]哈尔滨方言语法现象研究[D]. 刘宇.吉林大学 2015
[2]东北亚语言比较标记的类型学研究[D]. 郑慧仁.北京大学 2013
[3]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D]. 魏红.山东大学 2007
[4]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 殷相印.南京师范大学 2006
[5]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D]. 许国萍.复旦大学 2005
[6]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D]. 史银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比较句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研究[D]. 管晓旭.河北师范大学 2018
[2]哈尔滨方言介词研究[D]. 尹宝玉.辽宁师范大学 2018
[3]湖北五峰方言比较句研究[D]. 吴昌兴.天津师范大学 2016
[4]山东莱芜方言语音调查研究[D]. 赵爱芸.河北大学 2016
[5]现代汉语“比”字差比句研究[D]. 李秋菊.吉林大学 2014
[6]《聊斋俚曲集》中的莱芜方言词汇释例[D]. 谷玉霞.辽宁师范大学 2012
[7]“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 张静.河南大学 2010
[8]山东莱芜方言语音研究[D]. 房婷婷.浙江大学 2010
[9]莱芜方言词汇研究[D]. 吕晓玲.山东大学 2010
[10]“比起”的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D]. 余义兵.广西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71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71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2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