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洛可可艺术看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29 19:55
洛可可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并迅速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以轻巧优美、精致奢华著称,其艺术风格与当时的中国文化的传播有重要关系。18世纪中国商品等大量涌入法国,法国贵族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对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绘画艺术为例,在梳理分析中国文化和法国洛可可绘画艺术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丝绸、瓷器、茶叶等文化载体,分析中国文化对其艺术的影响;然后以华托、布歇、毕芒绘画作品作为典型,研究中国文化在洛可可绘画艺术中的体现;最后通过探究中国文化促进法国洛可可艺术产生的因素,得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启示。这对于我们深入把握、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坚定当代我国文化自信,以及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具有较强借鉴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仙鹤官补图片来源:网络
10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为中国丝绸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丝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各个西方国家先后派船只用以进中国商品,个别国家尤以丝绸作为一种流行于欧洲的艺术装饰风格。17世纪早期,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放欧洲人到中国贸易以后,中国的艺术品源源不断流向欧洲,从而开启了欧洲文化史上的“中国风”时代①。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丝绸文化并不是完全照搬照用,完全接纳“中国风”,而是在吸纳中国丝绸文化的同时,赋予中国丝绸于本土审美。18世纪法国的“中国风”在丝绸领域呈现出了与中国不尽相同的特点,除了吸收中国丝绸和谐典雅素丽的设色外,法国在丝绸的装饰图案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国开始倾向于自然和谐的审美,主要表现为图案类型上,开始选用大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构图多变并不拘泥一致,更追求和谐的效果,平衡雅致的画面感。色彩上与中国丝绸大相径庭,倾向于素雅的青黄设色,追求丝绸自然的珍珠光泽,与轻盈舒适的质感,与法国传统丝绸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图3-3圣餐杯罩帷是丝绸设计师让.里弗创作在墨绿色罩帷上的红黄蓝色相间的牡丹图案。色彩和图案虽丰富,却自然和谐,但也不免繁重之感。后期法国人民接受丝绸文化审美,生产出了极具“中国风”的丝绸。如图3-4“中国风”花卉壁毯可以看出这不完全等同与某一国度的丝绸文化审美,是以中国丝绸为灵感,选取中国元素为素材并结合西方传统的构图产生的极具东方韵味的法国丝绸装饰品。①宫秋珊.18世纪中法丝绸文化比较[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图3-1仙鹤官补图片来源:网络图3-2暗八仙纹漳缎织物图片来源:手机拍摄
11因此中国丝绸文化作为催生洛可可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启蒙运动的影响、路易十四的去世、法国人民思想禁锢的枷锁得已解脱。二、中国丝绸典雅的设色与光泽极赋美感。三、中国丝绸正好符合法国人民受到长期压迫下得以解脱后追求精美和谐的艺术品的追求。四、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受到法国人民的认可与吸收,使得法国人民对于中国艺术品的追求形成一种社会现象。从而形成洛可可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但中国丝绸文化并不单纯影响着欧洲,中西贸易的往来,也为中国带来了来自欧洲特有的艺术审美,影响着中国丝绸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如图3-5外销缠枝大洋花纹妆花缎,可谓中西结合的典型印证,赋有吉祥寓意的中国传统缠枝纹配以西方典型花卉图案,堪称中西合璧之一绝。另外图3-6牡丹花卉纹妆花绸在中国传统牡丹图案上设计上蕴含西方花卉的构图以及西方的立体观念,长长的折枝犹如蔓藤般缠绕正是洛可可的典型样式。图3-3圣餐杯罩帷图片来源:网络图3-4“中国风”花卉壁毯图片来源:网络图2-5外销缠枝大洋花纹妆花缎图片来源:网络图2-6牡丹花卉纹妆花绸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画西渐”:18世纪到20世纪东方绘画对西方绘画的影响[J]. 朱敬.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1)
[2]中国陶瓷与洛可可艺术之结——中国瓷器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J]. 邬德慧,韩冰. 美术大观. 2009(11)
[3]从洛可可艺术看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影响[J]. 简思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S1)
[4]理性主义的胜利——中国之道 启蒙运动 法国革命[J]. 张泽乾. 法国研究. 1989(04)
博士论文
[1]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D]. 袁宣萍.苏州大学 2005
[2]青花瓷与中外文化交流[D]. 苏沛权(Sou Pui Kun).暨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法国洛可可绘画中东方元素的艺术表现[D]. 崔超华.陕西师范大学 2019
[2]试析中国艺术对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影响[D]. 王敏.山西大学 2013
[3]18世纪中法丝绸文化比较[D]. 宫秋姗.北京服装学院 2012
[4]“中国—法国式”:从洛可可艺术审美看明清瓷器文化的渗透[D]. 李秋菊.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透视西方绘画中的东方元素[D]. 张琳.吉林大学 2011
[6]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研究[D]. 曹雅致.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1281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仙鹤官补图片来源:网络
10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为中国丝绸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丝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各个西方国家先后派船只用以进中国商品,个别国家尤以丝绸作为一种流行于欧洲的艺术装饰风格。17世纪早期,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放欧洲人到中国贸易以后,中国的艺术品源源不断流向欧洲,从而开启了欧洲文化史上的“中国风”时代①。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丝绸文化并不是完全照搬照用,完全接纳“中国风”,而是在吸纳中国丝绸文化的同时,赋予中国丝绸于本土审美。18世纪法国的“中国风”在丝绸领域呈现出了与中国不尽相同的特点,除了吸收中国丝绸和谐典雅素丽的设色外,法国在丝绸的装饰图案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国开始倾向于自然和谐的审美,主要表现为图案类型上,开始选用大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构图多变并不拘泥一致,更追求和谐的效果,平衡雅致的画面感。色彩上与中国丝绸大相径庭,倾向于素雅的青黄设色,追求丝绸自然的珍珠光泽,与轻盈舒适的质感,与法国传统丝绸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图3-3圣餐杯罩帷是丝绸设计师让.里弗创作在墨绿色罩帷上的红黄蓝色相间的牡丹图案。色彩和图案虽丰富,却自然和谐,但也不免繁重之感。后期法国人民接受丝绸文化审美,生产出了极具“中国风”的丝绸。如图3-4“中国风”花卉壁毯可以看出这不完全等同与某一国度的丝绸文化审美,是以中国丝绸为灵感,选取中国元素为素材并结合西方传统的构图产生的极具东方韵味的法国丝绸装饰品。①宫秋珊.18世纪中法丝绸文化比较[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图3-1仙鹤官补图片来源:网络图3-2暗八仙纹漳缎织物图片来源:手机拍摄
11因此中国丝绸文化作为催生洛可可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启蒙运动的影响、路易十四的去世、法国人民思想禁锢的枷锁得已解脱。二、中国丝绸典雅的设色与光泽极赋美感。三、中国丝绸正好符合法国人民受到长期压迫下得以解脱后追求精美和谐的艺术品的追求。四、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受到法国人民的认可与吸收,使得法国人民对于中国艺术品的追求形成一种社会现象。从而形成洛可可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但中国丝绸文化并不单纯影响着欧洲,中西贸易的往来,也为中国带来了来自欧洲特有的艺术审美,影响着中国丝绸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如图3-5外销缠枝大洋花纹妆花缎,可谓中西结合的典型印证,赋有吉祥寓意的中国传统缠枝纹配以西方典型花卉图案,堪称中西合璧之一绝。另外图3-6牡丹花卉纹妆花绸在中国传统牡丹图案上设计上蕴含西方花卉的构图以及西方的立体观念,长长的折枝犹如蔓藤般缠绕正是洛可可的典型样式。图3-3圣餐杯罩帷图片来源:网络图3-4“中国风”花卉壁毯图片来源:网络图2-5外销缠枝大洋花纹妆花缎图片来源:网络图2-6牡丹花卉纹妆花绸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画西渐”:18世纪到20世纪东方绘画对西方绘画的影响[J]. 朱敬.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1)
[2]中国陶瓷与洛可可艺术之结——中国瓷器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J]. 邬德慧,韩冰. 美术大观. 2009(11)
[3]从洛可可艺术看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影响[J]. 简思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S1)
[4]理性主义的胜利——中国之道 启蒙运动 法国革命[J]. 张泽乾. 法国研究. 1989(04)
博士论文
[1]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D]. 袁宣萍.苏州大学 2005
[2]青花瓷与中外文化交流[D]. 苏沛权(Sou Pui Kun).暨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法国洛可可绘画中东方元素的艺术表现[D]. 崔超华.陕西师范大学 2019
[2]试析中国艺术对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影响[D]. 王敏.山西大学 2013
[3]18世纪中法丝绸文化比较[D]. 宫秋姗.北京服装学院 2012
[4]“中国—法国式”:从洛可可艺术审美看明清瓷器文化的渗透[D]. 李秋菊.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透视西方绘画中的东方元素[D]. 张琳.吉林大学 2011
[6]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研究[D]. 曹雅致.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71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7128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