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模糊与更多的拙稚 ——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到“新丑”
发布时间:2021-08-30 08:29
本文以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为起点,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关论断,搭建桥梁,连接设计学科,互为视角,沟通反应。在此意义上,联系当代平面设计中出现的“新丑”现象。在对“新丑”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之后,围绕其相关实践探索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抽丝剥茧、追本溯源,重新审视与挖掘其背后隐藏的价值话语和动机,力图呈现出当代平面设计活动的多元图景。本文第一部分先讨论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对于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然后思考了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视角解读当代平面设计活动中存在的多样语言和实践方式的可能性。这两条线索决定了文章之后的主要叙述路径。在第二部分首先回顾了西方哲学界关于日常生活的研究源流以及其发展进程。其后,从日常审美化的逻辑起点出发,进而对迈克?费瑟斯通提出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三个维度做出概述。第三部分主要基于设计学科的视角,从审美物质的提供、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被设计出的“第三维度”对于人文学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命题做出了探讨,并说明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设计的紧密关系。而后在此意义基础上,将视角...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白南准的 TV Cello
5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到“新丑”37衅”。而这无疑是一种先锋举动,它表明艺术可以是任何事物,可以在任何场合,以任何形式出现。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有法国的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以及后来的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等等。此外,特别值得注意艺术家如白南准(NamJunePaik)。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创造性地进行以电视为主导媒介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被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称为“冷酷媒体”的电视装置中,白南准(NamJunePaik)把日常生活中最为庸常的物品电视机改造为艺术作品的实践,实在令人震惊且愉悦,而后使人陷入沉思,并折服于其在艺术与生活之间、艺术与技术之间、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完美呈现。不过,从另一角度说,也正是由于艺术具有多元包容性,才使得艺术作品中因日常生活和经典美学之间的违和而产生的“丑陋”语言得以获得合法性存在。图5.1白南准的TVCello图5.2白南准在1995年创作的《电子高速公路》可以说,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所表现出的NewUgly(新丑),实则上同样也是一种与经典美学相逆的,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的视觉文化现象。我们从高田唯(YuiTakada)的设计实践中,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这一端倪。而关于这一点,同济大学的张磊教授也曾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审美偏差》(「現代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と美しさのズレ」)中明确地指出:“高田唯强烈的个人风格来自暴露日常视觉文化中的审美偏差并将其视为设计原点的做法。就像喜欢启用非职业演员的新浪潮一代的电影导演,高田唯大量采用车站临时指示牌、街头看板等设
5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到“新丑”39(YuiTakada)认为,这些理所当然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忽略,也许真正的中国风格就藏在于其中。因此,他基于此灵感创作了这件作品。图5.3JAGDA东京新入会员联欢会海报图5.4“潜水”平面设计展海报总而言之,在这些设计实践中,高田唯(YuiTakada)将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由非职业设计群体莽撞地或者说是无意间撞破规则而产生的形式趣味融入自己的设计之中,如被随意拉伸至变形的字体、绚丽冲突的色彩、生硬笨拙的版式等等。而正是在此过程中,高田唯(YuiTakada)的设计作品像是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般“制造出一丝专业主义与日常审美偏差的紧张关系,并最终呈现为基于功能主义立场的粗陋面貌”1。5.2模糊,模糊根据迈克费瑟斯通(MikeFeatherstone)在其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ConsumerCultureandPostmodernism)中提出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后现代文化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模糊,甚至于是消解。而伴随着这一进程还产生了一个“附带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泛化现象。由于审美的泛化,我们对于美丽与丑陋的审美基准发生了动摇,并逐渐凸显出模糊的迹象。就如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Welsch)在其《重构美学》(UndoingAesthetics)一书中所述:“但今天的审美化情况却是截然相反,传统1张磊.現代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と美しさのズレ[J].アイデア.2019,(384):66~6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生活审美化视域下的艺术设计与文化认同[J].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2017(12)
[2]拜见胜见——日本现代设计运动的先驱胜见胜[J]. 向帆. 装饰. 2015(12)
[3]艺术终结之后: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转向[J].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2014(11)
[4]面向未来的设计[J]. 李德庚. 艺术设计研究. 2014(01)
[5]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其背景下的设计[J]. 安宝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2(05)
[6]平面设计实验性教学实践析——关于平面设计毕业作品的案例分析[J]. 何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1(05)
[7]“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设计[J]. 龚小凡. 艺术评论. 2010(12)
[8]“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J]. 杭间. 文艺研究. 2010(11)
[9]主动想象力[J]. 李德庚. 装饰. 2010(06)
[10]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初步解析[J]. 李砚祖. 文艺争鸣. 2010(04)
博士论文
[1]行动的乌托邦[D]. 周博.中央美术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372439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白南准的 TV Cello
5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到“新丑”37衅”。而这无疑是一种先锋举动,它表明艺术可以是任何事物,可以在任何场合,以任何形式出现。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有法国的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以及后来的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等等。此外,特别值得注意艺术家如白南准(NamJunePaik)。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创造性地进行以电视为主导媒介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被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称为“冷酷媒体”的电视装置中,白南准(NamJunePaik)把日常生活中最为庸常的物品电视机改造为艺术作品的实践,实在令人震惊且愉悦,而后使人陷入沉思,并折服于其在艺术与生活之间、艺术与技术之间、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完美呈现。不过,从另一角度说,也正是由于艺术具有多元包容性,才使得艺术作品中因日常生活和经典美学之间的违和而产生的“丑陋”语言得以获得合法性存在。图5.1白南准的TVCello图5.2白南准在1995年创作的《电子高速公路》可以说,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所表现出的NewUgly(新丑),实则上同样也是一种与经典美学相逆的,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的视觉文化现象。我们从高田唯(YuiTakada)的设计实践中,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这一端倪。而关于这一点,同济大学的张磊教授也曾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审美偏差》(「現代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と美しさのズレ」)中明确地指出:“高田唯强烈的个人风格来自暴露日常视觉文化中的审美偏差并将其视为设计原点的做法。就像喜欢启用非职业演员的新浪潮一代的电影导演,高田唯大量采用车站临时指示牌、街头看板等设
5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到“新丑”39(YuiTakada)认为,这些理所当然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忽略,也许真正的中国风格就藏在于其中。因此,他基于此灵感创作了这件作品。图5.3JAGDA东京新入会员联欢会海报图5.4“潜水”平面设计展海报总而言之,在这些设计实践中,高田唯(YuiTakada)将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由非职业设计群体莽撞地或者说是无意间撞破规则而产生的形式趣味融入自己的设计之中,如被随意拉伸至变形的字体、绚丽冲突的色彩、生硬笨拙的版式等等。而正是在此过程中,高田唯(YuiTakada)的设计作品像是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般“制造出一丝专业主义与日常审美偏差的紧张关系,并最终呈现为基于功能主义立场的粗陋面貌”1。5.2模糊,模糊根据迈克费瑟斯通(MikeFeatherstone)在其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ConsumerCultureandPostmodernism)中提出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后现代文化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模糊,甚至于是消解。而伴随着这一进程还产生了一个“附带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泛化现象。由于审美的泛化,我们对于美丽与丑陋的审美基准发生了动摇,并逐渐凸显出模糊的迹象。就如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Welsch)在其《重构美学》(UndoingAesthetics)一书中所述:“但今天的审美化情况却是截然相反,传统1张磊.現代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と美しさのズレ[J].アイデア.2019,(384):66~6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生活审美化视域下的艺术设计与文化认同[J].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2017(12)
[2]拜见胜见——日本现代设计运动的先驱胜见胜[J]. 向帆. 装饰. 2015(12)
[3]艺术终结之后: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转向[J].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2014(11)
[4]面向未来的设计[J]. 李德庚. 艺术设计研究. 2014(01)
[5]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其背景下的设计[J]. 安宝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2(05)
[6]平面设计实验性教学实践析——关于平面设计毕业作品的案例分析[J]. 何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1(05)
[7]“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后现代主义设计[J]. 龚小凡. 艺术评论. 2010(12)
[8]“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J]. 杭间. 文艺研究. 2010(11)
[9]主动想象力[J]. 李德庚. 装饰. 2010(06)
[10]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初步解析[J]. 李砚祖. 文艺争鸣. 2010(04)
博士论文
[1]行动的乌托邦[D]. 周博.中央美术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372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7243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