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浑身板”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30 08:3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珍贵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非遗热”。“浑身板”作为山西省翼城县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虽然在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动态仍然屈指可数,传承发展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本文正是立足于此,以山西省翼城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浑身板”为研究对象,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次深入其起源地翼城县进行田野调查,并结合其他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之后围绕其传承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探索出一系列利于翼城“浑身板”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全文主要有如下几部分内容:绪论。主要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交代了选题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研究方法。此外,还罗列出近些年来相关机构和人士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为本课题的顺利研究做好了文献支撑。第一部分,翼城浑身板产生背景。本章节主要从翼城浑身板产生的生态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环境以及它的历史起源与演变等方面展开介绍,目的是...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翼城“浑身板”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探析


笔者与郭家坡村支书和郭家坡浑身板表演队的合影)

老师,翼城,学生,文化馆


第二章翼城浑身板的艺术特征11历史进程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之后,在她的诚挚推介下,她的两位学生带着道具,将翼城浑身板的击板技法以及一些常用的表演动作为我们做了详尽的呈现,并邀请我们加入到他们的表演队伍中,在两位年轻老师的细心传习下,让我较为熟练的掌握了翼城浑身板表演的一些基本动作,使我对翼城浑身板艺术特征的了解更加深入。(图2.2笔者与丁媛媛老师及其学生的合影)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翼城浑身板艺术特征等相关知识,笔者利用假期时间又多次来到翼城县进行走访调查。2019年10月20日,利用学校空闲时间,笔者去到了翼城县文化和旅游局以及其下属的文化馆,本意是为了参观翼城文化馆所创办的翼城浑身板文化教研传承基地,但是在与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交谈后得知,由于近年来翼城县政府对浑身板文化越发重视,为了进一步扩大浑身板校验传承基地规模,翼城县政府筹备建设了一个用于浑身板教研传承基地的专门场地,只是目前该场地正在施工建中设中,还未对外开放,无法参观。正在笔者的调查进程受阻时,文化馆工作人员联系到了一位浑身板教研传承基地表演艺术团的成员肖军老师。肖军老师从19岁就开始学习浑身板的表演,代表翼城县多次参加翼城浑身板的大型演出与重要比赛。于是笔者于2019年10月21日亲自到浇底乡付家庄的肖军老师家中拜访,在访谈中,笔者就翼城浑身板艺术特征等有关知识进行询问,收获了更多有关于浑身板的相关信息。同时,在与肖军老师交谈中,笔者又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肖军老师的父亲肖建华老先生近年来一直从事于浑身板表演道具“花板”的加工制造工作。于是笔者便请求肖老先生展示了“花

道具,翼城,檀木


翼城“浑身板”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探析12板”的整个生产流程。(图2.3肖建华父子制作表演道具)(图2.4笔者在翼城县文化馆留影)接下来,笔者就以自己调查搜集到的资料为依据,从服饰道具、音乐节奏、动作套路以及表演形式四个方面对翼城浑身板的艺术特征进行介绍。2.1服饰道具的独特性2.1.1表演道具独特翼城浑身板与其他舞蹈形式最直观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表演道具——“檀板”。《翼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旧时翼城浑身板表演用到的‘檀板’是由三片长四十厘米、宽五厘米、厚一厘米的檀木板组合而成,每片板子两端形状各不相同,檀木制成,板的手握端呈弧形,另一端为方形,并且在手握端钻孔,缠上绿色或黄色丝绳,板与板之间夹有铜钱,并用丝绳穿系。”但是,笔者在与专门从事于“檀板”加工制造工作的肖老人那里了解到,近年来由于檀木原料的稀缺,且价格昂贵,现在翼城浑身板表演中所用到“檀板”多为楸木所制,因此,现在也称为“花板”。同时,如今的“花板”尺寸也不再固定,可以分为小型、中型、大型“花板”,依次适用于儿童、青少年、成人。(图2.5不同尺寸的“花板”)(图2.6翼城浑身板表演道具“花板”)除了这种特殊的表演道具外,传统的翼城浑身板表演的音乐伴奏中融合了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西翼城花鼓的艺术特征研究[J]. 张楠.  黄河之声. 2020(03)
[2]浙西南畲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探析[J]. 刘小霞.  丽水学院学报. 2020(01)
[3]文化自信下都江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程梦诗,陈臆朵,杨凤,蒙镜羽,于鑫.  中国新通信. 2019(24)
[4]舞蹈教学中东北秧歌艺术特征的解析[J]. 李蕊.  黄河之声. 2019(21)
[5]非遗传承创新:构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J]. 何爽.  文教资料. 2019(33)
[6]新媒体语境下什邡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与保护研究[J]. 范超辉,杨竟,马可,张馨月.  新媒体研究. 2019(18)
[7]基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施路径研究[J]. 金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0)
[8]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 温笑杰.  人民长江. 2019(10)
[9]浅析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J]. 范小翠.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9)
[10]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J]. 孔雷.  大众文艺. 2019(18)

硕士论文
[1]朝鲜族男子舞蹈艺术特征研究[D]. 秦德京.延边大学 2019
[2]山西翼城浑身板传承的调查与研究[D]. 杨熔博.广西师范大学 2017
[3]通过“浑身板”和“筷子舞”的比较看前者的发展策略[D]. 李雪玲.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4]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D]. 牛晓珉.山西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72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72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f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