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新疆且末县非物质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04: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极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历史文化悠久,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核心区,其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相通,彰显中华多元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也充分讲好了中国故事的新疆篇章。本文选取新疆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传播学理论探讨且末县非遗文化传播策略。本研究在对且末县非遗文化系统梳理基础上,分析了其传播生态现状,研究发现且末县非物质文化传播并不乐观,主要面临:“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不足”、“非遗文化传播资金短缺”、“传播内容同质,缺乏创新”、“传播力度小,新媒体应用不足”等问题。基于新媒体传播特点,针对非物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路径和措施:一是地方政府应重视非遗文化,在组织机构、管理人才与经费方面给予支持,为县域非遗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保障基础;二是挖掘与培养本土非遗传播人才,组建专门的传播人才队伍,全方位联动民间力量;三...
【文章来源】:塔里木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且末县花毡(图片资料来源于且末县文旅局)
塔里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23图3-1且末县花毡(图片资料来源于且末县文旅局)印花布与花毡同属传统技艺类,其制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末印花布织染技艺就好似在布料上完成的画技,它以手工制作而成的纯天然染料为颜色,在染料在开水中冲泡充分晕开后,便可用“画笔”——印花模子,从染料中沾染上色,印刻绘制于“画布”——织物上。在这个过程中,可对图案进行自由组列设计。印刻完毕后用不同的颜色填充于图案间,最后对其进行挂晒,至此,印花布的制作才算全部完成,印花布见图3-2。图3-2且末县印花布(图片资料来源于且末县文旅局)
塔里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25图3-3且末赛乃姆(图片资料来源于且末县文旅局)新疆已有8个地方的赛乃姆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范围,同属传统舞蹈类。莎车县及哈密地区的赛乃姆在2008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伊犁赛乃姆、库尔勒赛乃姆、且末赛乃姆、若羌赛乃姆、库车赛乃姆、莎车赛乃姆在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田赛乃姆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虽然赛乃姆在新疆多地都有,但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特色。且末赛乃姆以舞者的自娱即兴为主,有独舞的形式,也有两人对舞以及多人同舞,舞者跟随伴奏的节奏旋律自由起舞,舞至高潮时,观众附着节拍拍手并欢呼助兴。且末赛乃姆以歌曲配套器乐的弹唱为舞蹈伴奏,以手鼓来控制舞蹈基本节奏和速度。目前共有二套22首曲目,这其中乐器丰富多样,有弹布尔、都塔尔、艾捷克、手鼓、萨帕衣、库疏克等,歌词则以且末民谣构成,主要以爱情和生活为题材,表现出且末县维吾尔族人民对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①且末赛乃姆是且末维吾尔人民生活文化的“活记录册”,是在且末文化发展历史上形成的重要文化作品,伴奏器乐及舞蹈风格生动地将曾经的乐舞历史再现,舞蹈服饰透露着维吾尔族人民的审美取向,歌词内容则记录着历代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日常。且末①吐尔逊·麦合木提.《且末赛乃姆》和且末人民的文化生活[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运用[J]. 黄永林,余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2]融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研究[J]. 伍丹. 新媒体研究. 2019(21)
[3]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面临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以节气文化为例[J]. 王贝嘉,逯明宇. 新媒体研究. 2019(20)
[4]直播:非遗网络价值呈现的创新策略研究——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 于凤静,王文权. 当代传播. 2019(04)
[5]线上绣娘:乡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J]. 郝国强,刘景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6]从静态到动态、从时间到空间——论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趋势[J]. 房金环.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7]“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创新研究[J]. 阎敏. 东南传播. 2019(05)
[8]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 周琼. 东南传播. 2019(03)
[9]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市场策略研究[J]. 刘亚男,崔会娇,李超. 智库时代. 2019(11)
[10]非遗传播视角下的媒体功能探索[J]. 陈述知. 传媒观察. 2018(12)
博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D]. 秦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2]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朱伟.山东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手机APP传播研究[D]. 高梦.西安工程大学 2019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媒体平台传播研究[D]. 陈昊昱.中原工学院 2019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 黄心一.西北大学 2018
[4]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研究[D]. 马晨璠.安徽大学 2018
[5]湘西苗族鼓舞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D]. 杨洁琳.西南大学 2018
[6]社交媒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D]. 朱丹彤.黑龙江大学 2018
[7]山西省太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 苗苗.西藏民族大学 2016
[8]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D]. 艾丽菲热·莫明.新疆大学 2016
[9]新媒体时代蒙古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 白宇.天津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80374
【文章来源】:塔里木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且末县花毡(图片资料来源于且末县文旅局)
塔里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23图3-1且末县花毡(图片资料来源于且末县文旅局)印花布与花毡同属传统技艺类,其制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末印花布织染技艺就好似在布料上完成的画技,它以手工制作而成的纯天然染料为颜色,在染料在开水中冲泡充分晕开后,便可用“画笔”——印花模子,从染料中沾染上色,印刻绘制于“画布”——织物上。在这个过程中,可对图案进行自由组列设计。印刻完毕后用不同的颜色填充于图案间,最后对其进行挂晒,至此,印花布的制作才算全部完成,印花布见图3-2。图3-2且末县印花布(图片资料来源于且末县文旅局)
塔里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且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25图3-3且末赛乃姆(图片资料来源于且末县文旅局)新疆已有8个地方的赛乃姆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范围,同属传统舞蹈类。莎车县及哈密地区的赛乃姆在2008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伊犁赛乃姆、库尔勒赛乃姆、且末赛乃姆、若羌赛乃姆、库车赛乃姆、莎车赛乃姆在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田赛乃姆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虽然赛乃姆在新疆多地都有,但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特色。且末赛乃姆以舞者的自娱即兴为主,有独舞的形式,也有两人对舞以及多人同舞,舞者跟随伴奏的节奏旋律自由起舞,舞至高潮时,观众附着节拍拍手并欢呼助兴。且末赛乃姆以歌曲配套器乐的弹唱为舞蹈伴奏,以手鼓来控制舞蹈基本节奏和速度。目前共有二套22首曲目,这其中乐器丰富多样,有弹布尔、都塔尔、艾捷克、手鼓、萨帕衣、库疏克等,歌词则以且末民谣构成,主要以爱情和生活为题材,表现出且末县维吾尔族人民对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①且末赛乃姆是且末维吾尔人民生活文化的“活记录册”,是在且末文化发展历史上形成的重要文化作品,伴奏器乐及舞蹈风格生动地将曾经的乐舞历史再现,舞蹈服饰透露着维吾尔族人民的审美取向,歌词内容则记录着历代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日常。且末①吐尔逊·麦合木提.《且末赛乃姆》和且末人民的文化生活[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运用[J]. 黄永林,余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2]融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研究[J]. 伍丹. 新媒体研究. 2019(21)
[3]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面临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以节气文化为例[J]. 王贝嘉,逯明宇. 新媒体研究. 2019(20)
[4]直播:非遗网络价值呈现的创新策略研究——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 于凤静,王文权. 当代传播. 2019(04)
[5]线上绣娘:乡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J]. 郝国强,刘景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6]从静态到动态、从时间到空间——论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趋势[J]. 房金环.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7]“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创新研究[J]. 阎敏. 东南传播. 2019(05)
[8]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 周琼. 东南传播. 2019(03)
[9]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市场策略研究[J]. 刘亚男,崔会娇,李超. 智库时代. 2019(11)
[10]非遗传播视角下的媒体功能探索[J]. 陈述知. 传媒观察. 2018(12)
博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D]. 秦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2]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朱伟.山东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手机APP传播研究[D]. 高梦.西安工程大学 2019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媒体平台传播研究[D]. 陈昊昱.中原工学院 2019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 黄心一.西北大学 2018
[4]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研究[D]. 马晨璠.安徽大学 2018
[5]湘西苗族鼓舞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D]. 杨洁琳.西南大学 2018
[6]社交媒体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D]. 朱丹彤.黑龙江大学 2018
[7]山西省太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 苗苗.西藏民族大学 2016
[8]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D]. 艾丽菲热·莫明.新疆大学 2016
[9]新媒体时代蒙古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 白宇.天津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80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8037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