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画的材料与表现技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1 13:33
本文的工作目的是研究水墨人物画的材料与表现技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法、比较法、观察法。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综述,中国画注重临摹与对传统的传承,水墨人物画肇兴于五代,兴盛于宋元,明代以后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传统笔墨的重新审视,再加上西方现代绘画的传入,中国现代和当代人物画坛百花齐放,写实性水墨人物画、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人才辈出。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整理从五代到现代这一时间内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成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中,人们一边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一边不断反思自身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同时也警惕着民族虚无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第二部分讲传统材料与表现技法。第三部分是讲水墨人物画对西方写实绘画知识的吸收借鉴,对平面构成、现代主义绘画的吸收和借鉴。第四部分讲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材料与表现技法的发展现状。第五部分是笔者研究得出的对水墨人物画材料与表现技法的观点。从创作材料积累阶段、形象构思阶段、创作表现阶段三个方面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第六部分是笔者的毕业创作实践。结论成果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目前材料完备,表现技法有写实性的也有表现性的,除了吸收我国固有之古典主义笔墨、西方绘...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蒋兆和执笔(来源:网络)
水墨人物画的材料与表现技法研究9名指甲肉形成点苔的笔法画柳条、流水。现代已故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的指画成就最高。当代画家杨一墨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指头画谱》一书,但并未引起特别巨大的影响。指画确有水墨意蕴,但以指为笔的缺点在于手指没有毛笔的蓄水性能,作画者的手的大孝手指粗细不同使其作画风格受限。指画之父高其佩练习指画曾经画到指甲残损,指甲与肉相连处渗出血来,这也侧面证明了指画法难以作为水墨人物画主流的技法被推广的原因。在现代,指画成就最高的当属潘天寿。图2-2潘天寿指画(来源:网络)(四)传统水墨人物画常用笔法笔法为凸显绘画对象的气韵服务,笔法是一种人为的对所画物象的主观描绘,因为自然界中的人物本来不是由线构成。是一种“迁想妙得”、“笔随心运”的结果。笔法虽然有一定的法则,但历代的画家们都在根据自己对所画对象的理解在画纸上仔细构思,理解及提炼取舍。不拘泥于对象的全部形质特征。笔法贵在能产生气质俱盛的效果和笔势,墨色过浓为有笔无法,筋与骨通过笔力体现,也通过调节水量改变。笔法主要有“勾、皴、擦、点、染”,中国传统人物画最基本的特征是以线造型。水墨人物画的线条与线描人物画不同,有时使用大笔,线条有粗有细。“勾”是用于轮廓的笔法,水墨人物画可采用中锋带侧的能够反映形体结构的线。皴法应用于勾法之后,本质上也是线条,但有宽窄且多为短线,可多次堆叠,最早用于山水画中。皴法表现皱纹、凹凸。擦法的使用顺序在皴法之后,笔法特点与皴法类似。擦法使皴法更充实。染法增加画面水墨效果,补充
水墨人物画的材料与表现技法研究13图2-3特级头青的使用方法(来源:网络)青是指蓝铜矿和孔雀石共生的矿石。蓝铜矿为石青原料,孔雀石为石绿颜料。这种矿石是受地壳中一种含有碳酸成分和硫酸成分的气体影响而产生,受气体碳酸成分影响形成蓝铜矿,受硫酸成分影响的部分则会形成孔雀石。蓝色颜料为石青。石绿、石青颗粒越大,颜色越深。青色的植物性颜料花青来自蓼蓝草。土黄又称黄赭石,多用于人物画。和赭石一样,同为含三氧化二铁的土性天然矿物,土黄结构松软,可能含有黏土、白垩等多种杂质,土黄颜料的颜色越黄杂质越少,杂质多会呈现暗黄、暗棕,甚至棕红色。土黄颜色也与羟基氧化铁含量有关,羟基氧化铁含量越多颜色越深。羟基氧化铁耐光、耐腐蚀,但是遇热会变色。雄黄产于砷矿,味臭,微毒。雄黄和雌黄化学成分都是三硫化二砷,二者只是晶型不同,雄黄呈浅黄色,雌黄呈橘黄色。石黄也是天然矿物,属于铬合物的铬酸铅,无毒无臭味,做成颜料色相正黄。藤黄我国最早的有机颜料,又名蒜黄、月黄,藤是海藤树,常绿乔木,高五六丈,热带金丝桃科植物,植物树脂为胶质黄液,有毒,不可入口。作为植物性颜料,藤黄不易变色,但过多的阳光直射易使其冲淡,质地柔和、色相雅致易与其他颜料调和以及罩染,其多产于越南、缅甸、泰国等地,至今藤黄仍靠进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种中国画矿物颜料的紫外光老化研究[J]. 柳敏,吕晓芳,唐铭,成小林. 光散射学报. 2019(03)
[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探源——评《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J]. 黄广怡.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2)
[3]毛笔的性能与选择[J]. 潘天寿. 中国书法. 2015(04)
[4]画之本旨[J]. 蒋兆和. 中国书画. 2011(05)
[5]现代水墨的三分天下[J]. 贾方舟. 艺术.生活. 2009(01)
[6]论中国古代解剖学发展缓慢的原因[J]. 薛益明,张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5)
[7]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 刘海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02)
[8]宿墨是一种审美倾向 吴山明访谈[J]. 东方艺术. 2004(Z1)
[9]“徐蒋体系”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J]. 马鸿增. 美术. 2004(11)
[10]科学精神与西方绘画[J]. 陆庆龙.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06)
博士论文
[1]从材料到观念[D]. 王学峰.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双重转型[D]. 杨冰莹.中央美术学院 2013
[3]泼墨画研究[D]. 孙恩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4]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D]. 赵权利.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1
本文编号:3393091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蒋兆和执笔(来源:网络)
水墨人物画的材料与表现技法研究9名指甲肉形成点苔的笔法画柳条、流水。现代已故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的指画成就最高。当代画家杨一墨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指头画谱》一书,但并未引起特别巨大的影响。指画确有水墨意蕴,但以指为笔的缺点在于手指没有毛笔的蓄水性能,作画者的手的大孝手指粗细不同使其作画风格受限。指画之父高其佩练习指画曾经画到指甲残损,指甲与肉相连处渗出血来,这也侧面证明了指画法难以作为水墨人物画主流的技法被推广的原因。在现代,指画成就最高的当属潘天寿。图2-2潘天寿指画(来源:网络)(四)传统水墨人物画常用笔法笔法为凸显绘画对象的气韵服务,笔法是一种人为的对所画物象的主观描绘,因为自然界中的人物本来不是由线构成。是一种“迁想妙得”、“笔随心运”的结果。笔法虽然有一定的法则,但历代的画家们都在根据自己对所画对象的理解在画纸上仔细构思,理解及提炼取舍。不拘泥于对象的全部形质特征。笔法贵在能产生气质俱盛的效果和笔势,墨色过浓为有笔无法,筋与骨通过笔力体现,也通过调节水量改变。笔法主要有“勾、皴、擦、点、染”,中国传统人物画最基本的特征是以线造型。水墨人物画的线条与线描人物画不同,有时使用大笔,线条有粗有细。“勾”是用于轮廓的笔法,水墨人物画可采用中锋带侧的能够反映形体结构的线。皴法应用于勾法之后,本质上也是线条,但有宽窄且多为短线,可多次堆叠,最早用于山水画中。皴法表现皱纹、凹凸。擦法的使用顺序在皴法之后,笔法特点与皴法类似。擦法使皴法更充实。染法增加画面水墨效果,补充
水墨人物画的材料与表现技法研究13图2-3特级头青的使用方法(来源:网络)青是指蓝铜矿和孔雀石共生的矿石。蓝铜矿为石青原料,孔雀石为石绿颜料。这种矿石是受地壳中一种含有碳酸成分和硫酸成分的气体影响而产生,受气体碳酸成分影响形成蓝铜矿,受硫酸成分影响的部分则会形成孔雀石。蓝色颜料为石青。石绿、石青颗粒越大,颜色越深。青色的植物性颜料花青来自蓼蓝草。土黄又称黄赭石,多用于人物画。和赭石一样,同为含三氧化二铁的土性天然矿物,土黄结构松软,可能含有黏土、白垩等多种杂质,土黄颜料的颜色越黄杂质越少,杂质多会呈现暗黄、暗棕,甚至棕红色。土黄颜色也与羟基氧化铁含量有关,羟基氧化铁含量越多颜色越深。羟基氧化铁耐光、耐腐蚀,但是遇热会变色。雄黄产于砷矿,味臭,微毒。雄黄和雌黄化学成分都是三硫化二砷,二者只是晶型不同,雄黄呈浅黄色,雌黄呈橘黄色。石黄也是天然矿物,属于铬合物的铬酸铅,无毒无臭味,做成颜料色相正黄。藤黄我国最早的有机颜料,又名蒜黄、月黄,藤是海藤树,常绿乔木,高五六丈,热带金丝桃科植物,植物树脂为胶质黄液,有毒,不可入口。作为植物性颜料,藤黄不易变色,但过多的阳光直射易使其冲淡,质地柔和、色相雅致易与其他颜料调和以及罩染,其多产于越南、缅甸、泰国等地,至今藤黄仍靠进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种中国画矿物颜料的紫外光老化研究[J]. 柳敏,吕晓芳,唐铭,成小林. 光散射学报. 2019(03)
[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探源——评《徐复观全集:中国艺术精神·石涛之一研究》[J]. 黄广怡.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2)
[3]毛笔的性能与选择[J]. 潘天寿. 中国书法. 2015(04)
[4]画之本旨[J]. 蒋兆和. 中国书画. 2011(05)
[5]现代水墨的三分天下[J]. 贾方舟. 艺术.生活. 2009(01)
[6]论中国古代解剖学发展缓慢的原因[J]. 薛益明,张颖.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5)
[7]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 刘海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02)
[8]宿墨是一种审美倾向 吴山明访谈[J]. 东方艺术. 2004(Z1)
[9]“徐蒋体系”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J]. 马鸿增. 美术. 2004(11)
[10]科学精神与西方绘画[J]. 陆庆龙.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06)
博士论文
[1]从材料到观念[D]. 王学峰.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双重转型[D]. 杨冰莹.中央美术学院 2013
[3]泼墨画研究[D]. 孙恩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4]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D]. 赵权利.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1
本文编号:3393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9309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