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风格与演唱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11 15:51
  艺术歌曲作为音乐的表现体裁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杰出的代表作曲家之一,素有“诗人音乐家”的雅称。他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善于从诗歌中捕获音乐灵感,运用音乐表现手法,将诗歌的内涵进行精心雕琢,使得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乐共融。其次,他将钢琴伴奏置于诗词和演唱同等重要的地位,使诗、歌、乐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塑造艺术形象,烘托音乐气氛,赋予作品高度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性。本文以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舒曼及其艺术歌曲作品等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田野调查法对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演唱实践展开进一步的阐释。同时采取多学科相互结合的研究法分析套曲创作的社会、人文背景以及诗歌本体的特征、德语语音的吐字与咬字问题。本篇论文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诗歌题材、音乐表现因素、演唱处理等角度进行研究,力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加细致深入地论述该作品具有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忠于作曲家本人文本分析原则的前提下,结合笔者自身的演唱实践经验,...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舒曼及其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1.1 作曲家简介
    1.2 创作背景
        1.2.1 浪漫主义音乐
        1.2.2 艺术歌曲
    1.3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简介
第二章 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风格
    2.1 “爱情”与“女性”的题材
    2.2 多样化的曲式结构
        2.2.1 一部曲式
        2.2.2 复三部曲式
        2.2.3 单三部曲式
        2.2.4 回旋曲式
    2.3 色彩性的和声语言
        2.3.1 半音和声的运用
        2.3.2 连续离调
        2.3.3 调式交替
    2.4 独具特色的钢琴伴奏
        2.4.1 灵活的钢琴织体类型
        2.4.2 丰富的钢琴织体声部层次
    2.5 富有表情性的声乐旋律
        2.5.1 吟诵式的音调——哀伤、悲痛
        2.5.2 连续的附点节奏——激动、愉悦
        2.5.3 无声胜有声的休止符——惊慌、忐忑
第三章 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演唱分析
    3.1 歌词发音的重点与难点
        3.1.1 区分“ch”的发音规则
        3.1.2 作品中复合元音的发音
        3.1.3 作品中辅音的发音
    3.2 演唱与钢琴伴奏的交融
    3.3 八首歌曲的具体演唱分析
        3.3.1 《自从与他相见》
        3.3.2 《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3.3.3 《我对此不能理解,不愿相信》
        3.3.4 《戒指在我手指上》
        3.3.5 《姐妹们,请帮我装扮》
        3.3.6 《亲爱的,为什么这样慌张》
        3.3.7 《你在我心里》
        3.3.8 《你现在终于给我带来无限悲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舒曼晚期艺术歌曲中节奏和节拍的情感表达作用[J]. 哈拉尔德·克雷布斯,戴宇,郭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9(04)
[2]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兼谈舒曼对艺术歌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 夏小燕.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03)
[3]浪漫主义音乐——为《音乐百科全书》词条释文而作[J]. 于润洋.  音乐研究. 2004(01)
[4]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J]. 于润洋.  人民音乐. 1980(11)

硕士论文
[1]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D]. 孙梅英.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罗伯特·舒曼声乐套曲的演唱与研究[D]. 宋静.中央音乐学院 2010
[3]探研、演唱《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若干心得体会[D]. 王艳.上海音乐学院 2009
[4]析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及其演唱[D]. 徐昕.上海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93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93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a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