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19:36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推送会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也会加强少数民族人民自身的文化认同感。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仍存在着传播渠道较少、传播内容较弱等问题。本文以传播蒙古族文化的微信公众号“蒙古圈”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内容和呈现形式进行分析,探讨该微信公众号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构建情况与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微信公众号“蒙古圈”有着记忆类、规则类、生活类、娱乐类、艺术类等多类型的内容推送,也有图片、文字、音、视频交互的内容展现形式,但也存在着“标题党”和文章原创度不足等缺陷。在传播效果方面,微信的圈层结构使得微信公众号“蒙古圈”的用户基数与黏性较大,群体偏好性较强,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效果高于其它公众号。但在部分推送中存在内容低俗化、排版观感差等低质量文章,也有部分文章标题使用蒙语拉低传播广泛性,再加之没有准确的受众定位及平台定位,该公众号的传播效果被大大限制。
【文章来源】: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有关民族文化具体样态的研究
2.有关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
3.有关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
4.有关新媒体对民族文化建构的研究
5.有关新媒体对民族文化现代化影响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一、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特征
(一)生活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突出传播内蒙古自然风光
2.蒙医药文化为传播薄弱点
3.宣传特色蒙古族饮食
4.展现服饰建筑医疗的现代化发展
(二)记忆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侧重传播蒙古族传统史诗
2.成吉思汗为传播核心点
(三)规则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传播特色蒙文化
2.蒙古特色习俗作为传播重点
(四)娱乐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体现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
2.马文化的广泛传播
(五)艺术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呈现丰富的蒙古族音乐类型
2.蒙古老照片体现出的鲜明对比
二、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特征
(一)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二)利用蒙汉双语传播
(三)文章来源单一原创度不足
(四)重复率高、排版不佳,标题夸大
三、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分析
(一)受众群体情况分析
1.受众群体以蒙古族居多
2.受众学历普遍较高且涉及行业广泛
3.用户黏性,忠诚度较高
(二)文章内容传播效果分析
1.民族文化内容全面有效传播
2.蒙古族历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3.现代化发展特征明显
(三)文章形式传播效果分析
1.传播形式满足用户需求
2.双语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3.用户认可文章来源的单一性
4.阅读体验不佳,反馈不足
四、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
(一)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
1.契合族人聚居特点的“蒙古圈”微信公众号“点”“群”传播优势
2.拥有隔空近距离的即时交流优势
3.“蒙古圈”微信公众号提供蒙古族文化传播第一人称视角优势
4.丰富多样化的蒙古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优势
5.“蒙古圈”微信公众号传递出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优势
(二)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内容形式呈现方面的问题
2.平台运营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蒙医药的历史、特点及其地位探析 [J]. 刘大炜,宋丽弘.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1)
[2]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性及其营销优势 [J]. 王艳玲,李宸. 新闻爱好者. 2017(10)
[3]议程设置视角下贵州多民族形象的微信传播——以《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为例 [J]. 刘祥平,杜谨妤. 文化与传播. 2017(02)
[4]蒙古族文化微信传播的现状及思考 [J]. 王利平,乌琼芳. 前沿. 2017(02)
[5]主流媒体移动端新闻标题特点研究——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例 [J]. 迟昕. 科技传播. 2016(15)
[6]浅论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J]. 沈广彩. 视听. 2016(02)
[7]论政务微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J]. 陈江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03)
[8]微信中的少数民族民俗传播——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微信传播为例 [J]. 邰山虎,陈玉文. 新闻论坛. 2015(06)
[9]微信公号内容运营的三个维度 [J]. 丁伟,胡洪江. 中国报业. 2015(21)
[10]报刊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的特征与表达 [J]. 康薇. 新闻传播. 2015(21)
博士论文
[1]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D]. 谢红雨.云南师范大学. 2016
[2]文化选择与民族文化课程建构[D]. 申春善.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赵国宏.中央民族大学. 2010
[4]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 胡云生.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新媒体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影响[D]. 吴牡丹.长春工业大学. 2018
[2]新媒体环境下鄂温克民族文化传播的框架分析[D]. 刘健余.内蒙古大学. 2017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D]. 宫丽艳.东北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35272
【文章来源】: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1.有关民族文化具体样态的研究
2.有关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
3.有关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
4.有关新媒体对民族文化建构的研究
5.有关新媒体对民族文化现代化影响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一、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特征
(一)生活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突出传播内蒙古自然风光
2.蒙医药文化为传播薄弱点
3.宣传特色蒙古族饮食
4.展现服饰建筑医疗的现代化发展
(二)记忆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侧重传播蒙古族传统史诗
2.成吉思汗为传播核心点
(三)规则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传播特色蒙文化
2.蒙古特色习俗作为传播重点
(四)娱乐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体现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
2.马文化的广泛传播
(五)艺术类民族文化呈现的特征
1.呈现丰富的蒙古族音乐类型
2.蒙古老照片体现出的鲜明对比
二、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特征
(一)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二)利用蒙汉双语传播
(三)文章来源单一原创度不足
(四)重复率高、排版不佳,标题夸大
三、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分析
(一)受众群体情况分析
1.受众群体以蒙古族居多
2.受众学历普遍较高且涉及行业广泛
3.用户黏性,忠诚度较高
(二)文章内容传播效果分析
1.民族文化内容全面有效传播
2.蒙古族历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3.现代化发展特征明显
(三)文章形式传播效果分析
1.传播形式满足用户需求
2.双语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3.用户认可文章来源的单一性
4.阅读体验不佳,反馈不足
四、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
(一)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
1.契合族人聚居特点的“蒙古圈”微信公众号“点”“群”传播优势
2.拥有隔空近距离的即时交流优势
3.“蒙古圈”微信公众号提供蒙古族文化传播第一人称视角优势
4.丰富多样化的蒙古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优势
5.“蒙古圈”微信公众号传递出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优势
(二)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内容形式呈现方面的问题
2.平台运营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蒙医药的历史、特点及其地位探析 [J]. 刘大炜,宋丽弘.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1)
[2]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性及其营销优势 [J]. 王艳玲,李宸. 新闻爱好者. 2017(10)
[3]议程设置视角下贵州多民族形象的微信传播——以《贵州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为例 [J]. 刘祥平,杜谨妤. 文化与传播. 2017(02)
[4]蒙古族文化微信传播的现状及思考 [J]. 王利平,乌琼芳. 前沿. 2017(02)
[5]主流媒体移动端新闻标题特点研究——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例 [J]. 迟昕. 科技传播. 2016(15)
[6]浅论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J]. 沈广彩. 视听. 2016(02)
[7]论政务微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J]. 陈江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03)
[8]微信中的少数民族民俗传播——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微信传播为例 [J]. 邰山虎,陈玉文. 新闻论坛. 2015(06)
[9]微信公号内容运营的三个维度 [J]. 丁伟,胡洪江. 中国报业. 2015(21)
[10]报刊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的特征与表达 [J]. 康薇. 新闻传播. 2015(21)
博士论文
[1]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之区域教育路径研究[D]. 谢红雨.云南师范大学. 2016
[2]文化选择与民族文化课程建构[D]. 申春善.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 赵国宏.中央民族大学. 2010
[4]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 胡云生.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新媒体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影响[D]. 吴牡丹.长春工业大学. 2018
[2]新媒体环境下鄂温克民族文化传播的框架分析[D]. 刘健余.内蒙古大学. 2017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D]. 宫丽艳.东北林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35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3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