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网络受欺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反刍思维与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2-01-12 23:00
自杀作为全球性的极端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各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有诸多研究表明,自杀意念对自杀行为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在本研究中,将选取初中生群体为被试,对初中生网络受欺负现象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选取了反刍思维和心理痛苦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二者在网络受欺负与自杀意念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山西省内三所初中院校(其类型分别为私立中学、公立普通中学,公立重点中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63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543份。采用《网络受欺负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及《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被试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回收后,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信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中介效应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1)初中生的网络受欺负现象及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与女生相比更容易遭受网络欺负行为(t=3.58,p<0.001),而女生的自杀意念水平高于男生(t=-2.37,p<0.05)。(2)在本研究的初中生被试群体中,网络受欺负、反刍思维、心理痛苦及自杀意念四个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假设模型
初中生网络受欺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反刍思维与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22有两条路径的间接效应显著,分别为:(1)间接效应2:网络受欺负→反刍思维→心理痛苦→自杀意念,间接效应值为0.20,即反刍思维和心理痛苦在网络受欺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2)间接效应3:网络受欺负→心理痛苦→自杀意念,其间接效应值为0.05,即心理痛苦在网络受欺负与自杀意念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链式中介效应图见图2所示。图2链式中介作用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J]. 林琳,刘俊岐,杨洋,刘羽,王晨旭,刘拓,于馨,贾绪计.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9(04)
[2]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因素、后果及教育对策[J]. 范翠英,汪倩倩,褚晓伟,滕妍君.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03)
[3]网络欺负量表修订版在中国初中生群体中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 褚晓伟,范翠英.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6)
[4]青少年受欺负与自杀:抑郁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黎亚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2)
[5]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中的网络欺负现状及风险因素——基于1103名7-11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J]. 陈启玉,唐汉瑛,张露,周宗奎. 中国特殊教育. 2016(03)
[6]反刍思维:类型、理论解释与展望[J]. 王妍. 社会心理科学. 2015 (10)
[7]中学生传统与网络欺凌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J]. 张野,张珊珊,刘琳,吕晓敏.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08)
[8]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研究展望[J]. 杜睿,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15(08)
[9]自杀归因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 张华,宫火良,董晓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J]. 刘小群,卢大力,周丽华,苏林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1)
硕士论文
[1]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的关系[D]. 彭惠琼.湖南师范大学 2019
[2]当代大学生自杀危机及其干预[D]. 邓勤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
[3]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张颖.聊城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5611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假设模型
初中生网络受欺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反刍思维与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22有两条路径的间接效应显著,分别为:(1)间接效应2:网络受欺负→反刍思维→心理痛苦→自杀意念,间接效应值为0.20,即反刍思维和心理痛苦在网络受欺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2)间接效应3:网络受欺负→心理痛苦→自杀意念,其间接效应值为0.05,即心理痛苦在网络受欺负与自杀意念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链式中介效应图见图2所示。图2链式中介作用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J]. 林琳,刘俊岐,杨洋,刘羽,王晨旭,刘拓,于馨,贾绪计.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9(04)
[2]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因素、后果及教育对策[J]. 范翠英,汪倩倩,褚晓伟,滕妍君.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03)
[3]网络欺负量表修订版在中国初中生群体中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 褚晓伟,范翠英.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6)
[4]青少年受欺负与自杀:抑郁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黎亚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2)
[5]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中的网络欺负现状及风险因素——基于1103名7-11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J]. 陈启玉,唐汉瑛,张露,周宗奎. 中国特殊教育. 2016(03)
[6]反刍思维:类型、理论解释与展望[J]. 王妍. 社会心理科学. 2015 (10)
[7]中学生传统与网络欺凌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J]. 张野,张珊珊,刘琳,吕晓敏.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08)
[8]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研究展望[J]. 杜睿,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15(08)
[9]自杀归因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J]. 张华,宫火良,董晓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J]. 刘小群,卢大力,周丽华,苏林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1)
硕士论文
[1]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的关系[D]. 彭惠琼.湖南师范大学 2019
[2]当代大学生自杀危机及其干预[D]. 邓勤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
[3]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张颖.聊城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5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8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