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德性伦理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3-03-30 03:25
近半个世纪以来,德性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界逐渐复兴,与义务论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伴随着德性伦理学在西方学界的复兴,“德性”这一概念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语,不少学者展开中西方德性思想的对话。西方的德性伦理学已经发展了千余年,具备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学术话语。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德性资源,传统儒家通过追问人的存在意义,确立人的内在价值,构建了一套德性理论体系,并将其渗透于人们生活与实践的方方面面。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并进一步将德行转化为人内在的德性,从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德性伦理体系。孟子以性善论作为德性伦理思想的基础,在他看来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之心,从而确立了人是道德的存在,进而赋予人性以道德的涵义。四端与四德构成了人性善的本原与根据,同时也构成了德性的来源。四端是德性的萌芽状态,而四德则是德性的完成状态,由四端到四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扩而充之的工夫。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建构了完整的德目体系,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的德性观,以仁作为统摄,以义作为人之正路,礼与智协同配合。仁政是孟子德性思想的外向效应。他主张...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孟子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德性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西方德性伦理学视野下的“德性”概念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
二、麦金太尔的“德性”概念
第二节 先秦儒家由德行向德性的转化
第三节 中西“德性”概念的比较
第二章 德性与人性的统一
第一节 人是道德的存在
第二节 “性”的道德内涵
第三节 四端与四德: 德性的本原与根据
第三章 孟子伦理思想的德目体系及其外向效应
第一节 中道即美德
第二节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的德性观
一、仁为人的内在价值
二、义为人之正路
三、礼的内向性
四、智即明辨
第三节 仁政: 德性的外向效应
第四章 由工夫达致境界
第一节 德性培养的两条路径
一、存心养性: 德性的存养
二、尽心知性: 德性的扩充
第二节 德性境界论
一、道德之乐
二、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论
第五章 德性的反思与现代转化
第一节 德性的反思
第二节 过一种合德性的现代生活
第三节 孟子德性思想的现代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75088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孟子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德性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西方德性伦理学视野下的“德性”概念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
二、麦金太尔的“德性”概念
第二节 先秦儒家由德行向德性的转化
第三节 中西“德性”概念的比较
第二章 德性与人性的统一
第一节 人是道德的存在
第二节 “性”的道德内涵
第三节 四端与四德: 德性的本原与根据
第三章 孟子伦理思想的德目体系及其外向效应
第一节 中道即美德
第二节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的德性观
一、仁为人的内在价值
二、义为人之正路
三、礼的内向性
四、智即明辨
第三节 仁政: 德性的外向效应
第四章 由工夫达致境界
第一节 德性培养的两条路径
一、存心养性: 德性的存养
二、尽心知性: 德性的扩充
第二节 德性境界论
一、道德之乐
二、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论
第五章 德性的反思与现代转化
第一节 德性的反思
第二节 过一种合德性的现代生活
第三节 孟子德性思想的现代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75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77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