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与苔藓对闽北锥栗园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PAM与苔藓对闽北锥栗园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要】:福建省闽北锥栗园水土流失严重,阻碍了该区锥栗产业可持续发展。改善闽北山地锥栗园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影响栗农收果前提下减少园区水土流失,改善锥栗园生态环境。施用聚丙烯酰胺和种植苔藓可增加降雨入渗、减少产流量,减少侵蚀产沙量的效果,可作为该区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本研究通过调查锥栗园林下苔藓,并以土壤结构调理剂PAM和大灰藓为供试材料,在闽北锥栗园开展了三种措施对锥栗园径流量、泥沙量、侵蚀泥沙机械组成及PAM随径流泥沙流失情况的影响研究,探讨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并得出以下结论:1、调查区锥栗林下苔藓组成呈明显的地带性,调查发现锥栗林下共有苔藓5科6属7种。毛叶曲柄藓和东亚小金发藓各个坡向均大量存在,丝瓜藓为偏东坡和偏西坡所特有种,黄牛毛藓为偏南坡特有;中海拔主要优势种为大灰藓和东亚小金发藓,相对较高海拔的优势种为毛叶曲柄藓和暖地小金发藓,其他苔藓种类在各区零散分布。2、锥栗林下苔藓具有极强的持水性能,原状苔藓层的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符合对数方程Wh=kLnt+a,前5 h的吸水量占绝大部分,其持水量占自身重量的500%左右。三种苔藓在吸水12h左右均达到最大持水量,持水量和时间关系同样满足对数方程;大灰藓的吸水速率高于毛叶曲柄藓和东亚小金发藓;三种苔藓的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关系满足幂指数方程V=botb1。3、PAM和苔藓各种处理能降低园区径流量。各种处理的径流量与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呈正比,径流量与降水量满足幂函数关系;与降水强度呈三次方关系。降水历时和前三天降水量与径流量之间无明显关系。降水因子中降水量对锥栗园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不同处理的径流量与降水量、降水强度的关系式为:从典型降雨来看,三种雨型下苔藓保持水分的能力最高;PAM与苔藓混合处理对水分的入渗和保持存在某种阻碍作用,使在减少径流量和增加入渗量的值低于苔藓处理。4、PAM和苔藓各种处理能降低园区产沙量。对照、PAM处理、苔藓处理、PAM与苔藓混合处理锥栗园侵蚀量均随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与降水量满足线性方程;与降水强度呈幂函数关系。降水历时和前三天降水量与侵蚀量之间无明显关系。降水因子中降水强度对锥栗园侵蚀量的影响最大。侵蚀量与降水量、降水强度回归方程为:从三种典型降雨来看,三种处理相比,梯田上PAM处理减少含沙率和产沙量的效果更加明显,减少侵蚀最大可达97.82%;而在顺坡长历时的降雨下,苔藓处理降低含沙率和产沙量的效果更明显,但产沙量仍为PAM处理最少。5、PAM与苔藓混合处理阻止园区大颗粒土壤的流失效果最佳。雨型是决定泥沙机械组成的主要因素;三种代表雨型下,其机械组成存在着明显差异:梅雨产沙机械组成主要是粘粒和粉粒为主,台风雨和雷阵雨产沙砂粒比例较大使土壤表层大颗粒容易流失。6、PAM随径、产沙的流失量极少。聚丙烯酰胺溶液在201 nm处具有最大吸光度值,在浓度500 mg·L-1范围内,其吸光度值满足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3c-0.016。93.51%以上的PAM被土壤吸附,其余不到7%的PAM随着径流和泥沙流失,其流失量与地形和降雨因子有关,梯田流失量要小于顺坡,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均可用线性方程Y=a+bx表示,其中降雨量占据主导作用。不同处理的PAM流失量与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关系符合以下方程:梯田(PAM处理)=0.886P-0.087E R2=0.684梯田(PAM与苔藓混合处理)=0.881P-0.096E R2=0.906顺坡(PAM处理)=0.703P+0.010E R2=0.505顺坡(PAM与苔藓混合处理)=0.640P+0.176E R2=0.599
【关键词】:PAM 苔藓 土壤侵蚀 锥栗园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64.2;S157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研究背景13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1
- 1.3.1 PAM的水土保持应用研究进展14-19
- 1.3.1.1 PAM的水土保持作用机制14-15
- 1.3.1.2 PAM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进展15-18
- 1.3.1.3 PAM应用中涉及的关键因素18-19
- 1.3.1.4 PAM应用存在的问题19
- 1.3.2 苔藓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9-21
- 1.3.2.1 苔藓在生态恢复中的功能19-20
- 1.3.2.2 苔藓的蓄水保土机制极其持水性能20
- 1.3.2.3 苔藓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前景及问题20-21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21-28
-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21-22
- 2.1.1 研究目的21
- 2.1.2 研究内容21-22
- 2.1.2.1 锥栗林下苔藓植物调查21
- 2.1.2.2 苔藓持水性能研究21-22
- 2.1.2.3 PAM与苔藓对幼林锥栗园土壤侵蚀的影响22
- 2.1.2.4 PAM随自然降雨的淋溶情况22
- 2.2 研究区概况22-23
- 2.2.1 苔藓调查与采集地概况22
- 2.2.2 径流小区试验地概况22-23
- 2.3 试验材料23-24
- 2.3.1 苔藓23
- 2.3.2 PAM23-24
- 2.4 试验研究方法24-25
- 2.4.1 苔藓植物野外调查与采样24
- 2.4.2 苔藓持水性能研究24
- 2.4.3 PAM与苔藓对幼林锥栗园土壤侵蚀的影响24-25
- 2.4.4 PAM的淋溶和流失情况25
- 2.5 调查与监测时间25-26
- 2.6 试验指标的计算26-27
- 2.7 数据处理方法27-28
- 第三章 锥栗林下苔藓植物调查及其持水性能研究28-37
- 3.1 锥栗林下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差异28-30
- 3.1.1 不同坡向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差异28-30
- 3.1.2 不同海拔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差异30
- 3.2 苔藓持水性能研究30-35
- 3.2.1 不同坡向原状苔藓层持水性能30-32
- 3.2.2 原状苔藓层持水量时间动态分析32-33
- 3.2.3 锥栗林下几种苔藓的持水量时间动态分析33-35
- 3.3 小结35-37
- 第四章 不同降雨条件下锥栗园各处理侵蚀特征37-49
- 4.1 对径流量的影响37-43
- 4.1.1 试验期间的降水量37-38
- 4.1.2 降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38-39
- 4.1.3 降水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39-40
- 4.1.4 降水历时对径流量的影响40-41
- 4.1.5 前三天降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41-42
- 4.1.6 不同降水因子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42-43
- 4.2 对侵蚀的影响43-48
- 4.2.1 降水量对侵蚀的影响43-44
- 4.2.2 降水强度对侵蚀的影响44-45
- 4.2.3 降水历时对侵蚀的影响45-46
- 4.2.4 前三天降水量对侵蚀的影响46-47
- 4.2.5 各降水因子对侵蚀的影响程度47-48
- 4.3 小结48-49
- 第五章 典型降雨条件下各处理对径流、产沙的影响49-55
- 5.1 对径流量和入渗量的影响49-51
- 5.2 对含沙率和产沙量的影响51-53
- 5.3 对侵蚀泥沙机械组成的影响53-54
- 5.4 小结54-55
- 第六章 PAM在自然降雨条件的流失特征55-62
- 6.1 聚丙烯酰胺的吸收光谱和标准曲线的绘制55-56
- 6.1.1 吸收光谱和测定波长55
- 6.1.2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检出限55-56
- 6.2 径流泥沙中PAM的含量56-57
- 6.3 PAM的流失特征57-61
- 6.3.1 与降雨量的关系57-58
- 6.3.2 与降雨强度的关系58-59
- 6.3.3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PAM流失的影响程度59-60
- 6.3.4 径流泥沙粒径对PAM流失量的影响60-61
- 6.4 小结61-62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62-66
- 7.1 调查区锥栗林下苔藓组成呈明显的地带性62
- 7.2 锥栗林下苔藓具有极强的持水性能62
- 7.3 PAM和苔藓各种处理能降低园区径流量62-63
- 7.4 PAM和苔藓各种处理能降低园区侵蚀量63
- 7.5 PAM与苔藓混合处理阻止园区大颗粒土壤的流失效果最佳63-64
- 7.6 PAM随径流、产沙的流失量极少64
- 7.7 主要创新点64-65
- 7.8 研究展望及建议65-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霞;李顺江;蔡强国;蔡崇法;张光远;朱远达;;聚丙烯酰胺(PAM)对黄土溅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5期
2 刘东;任树梅;杨培岭;;PAM对土壤抗风蚀能力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12期
3 ;93011 500T/Y聚丙烯酰胺PAM项目[J];乡镇经济;1993年10期
4 王辉;王全九;邵明安;;聚丙烯酰胺(PAM)对不同土壤坡地水分养分迁移过程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2期
5 冒建华,雷廷武,周清;聚丙烯酰胺(PAM)提高苜蓿出苗率的研究[J];北京水利;2005年02期
6 王辉;王全九;邵明安;;PAM对黄土坡地水分养分迁移特性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7 段志青;黄金宇;齐海淳;;激光实时全息干涉法测量精氨酸在PAM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谢立亚;王晓光;陈铁秋;;植物谷坊和聚丙烯酰胺(PAM)对径流水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年01期
9 陈渠昌;雷廷武;李瑞平;;PAM对坡地降雨径流入渗和水力侵蚀的影响研究[J];水利学报;2006年11期
10 王玺洋;黄炎和;林金石;葛宏力;蒋芳市;朱高立;李洪康;;南方茶园红壤施用PAM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茶叶安全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福春;孙洪伟;乔铁军;齐玉玲;;臭氧预氧化与PAM联用技术的除浊初探[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柯爱茹;欧阳娜;肖春妹;林松柏;;PAM/膨润土的季胺化改性及吸附染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3 鞠耐霜;;我国聚丙烯酰胺(PAM)的现状与发展[A];'2006中国造纸化学品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水;PAM空调演绎技术亮点[N];中国电子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萧萧;PAM与苔藓对闽北锥栗园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李金雄;膨润土/PAM协同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曹康丽;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PAM微球及SiO_2/PAM核/壳复合微球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李凌春;聚丙烯酰胺(PAM)的共聚合成及表征应用[D];重庆大学;2008年
5 冯成义;PAM改性硅藻土处理钛白废水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梅香;水厂干泥助凝提高PAM混凝去除典型重金属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卢鹉;蒙脱土改性聚丙烯酰胺(PAM)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徐先宾;适于煤层气锆冻胶压裂液的PAM合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9 张兆福;施用聚丙烯酰胺(PAM)防治花岗岩崩岗崩积体侵蚀的适用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10 陈蓉蓉;羟丙基二甲胺基丙烯酸与PAM的共聚及其在矿棉纤维造纸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5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0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