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3:24

  本文关键词: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野牡丹属植物 基因序列 分子系统学 形态特征 系统分类


【摘要】:野牡丹属(Melastoma Linn.)是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的一个属。前人研究认为,中国野牡丹属植物有9个种。而在最近出版的《Flora of China》中,则只承认5个种,对该属植物进行了如下处理:将紫毛野牡丹(M. penicillatum Naud.)归并为毛兺(M. sanguineum Sims);枝毛野牡丹(M. dendrisetosum C. Chen)被作为毛兺的异名,不被承认为一个种;将展毛野牡丹(M normale D. Don)和多花野牡丹(M. affine D. Don)归并为野牡丹(Mmalabathricum)。本研究针对中国原产野牡丹属植物分类学上存在的争议,采用分子系统学手段,结合该属植物形态方面的特征,对我国原产的野牡丹属植物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牡丹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成功筛选出了21段目的序列的23对引物,并对引物的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采用正交设计优化了PCR扩增反应体系;采用优化后的PCR反应条件,成功扩增了21段基因序列,通过序列分析,采用信息位点相对较多的cpDNA的ndhF序列、mtDNA的matR序列和nrDNA的ETS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以及贝叶斯分析(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整个野牡丹属植物形成一支,为单系类群;目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可以解决野牡丹科属间的系统关系;野牡丹属植物中,地兺(M. dodecandrum Lour.)可以形成单独的一支,与其余野牡丹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细叶野牡丹(M. intermedium Dunn)形成单独的一支,与野牡丹属其余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2.形态特征上:紫毛野牡丹、毛兺和枝毛野牡丹在花、被毛、果实和枝叶等形态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3.综合野牡丹属植物形态方面的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证据研究认为:不支持枝毛野牡丹作为毛兺的异名处理,不支持紫毛野牡丹和毛兺合并,支持三种植物为相互独立的种;野牡丹(M. candidum)、展毛野牡丹和多花野牡丹三种植物的分类争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野牡丹属植物 基因序列 分子系统学 形态特征 系统分类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5.1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19
  • 1.1 研究进展11-17
  • 1.1.1 植物分子系统学国内外研究概况11-13
  • 1.1.2 野牡丹科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13-14
  • 1.1.3 中国野牡丹科植物研究概况14-16
  • 1.1.4 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概况16-17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7
  •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17-19
  • 1.3.1 研究的内容17-18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18-19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19-26
  • 2.1 试验材料19-22
  • 2.1.1 植物材料19-20
  • 2.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20-22
  • 2.2 试验方法22-26
  • 2.2.1 全基因组DNA提取22-23
  • 2.2.2 PCR扩增反应条件优化23-25
  • 2.2.3 PCR产物测序与数据处理25-26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26-57
  • 3.1 全基因组DNA提取结果分析26-27
  • 3.2 目的片段PCR扩增反应条件优化结果分析27-43
  • 3.2.1 目的片段引物筛选结果分析27-30
  • 3.2.2 目的片段引物退火温度优化结果分析30-38
  • 3.2.3 牛血清蛋白(BSA)和二甲基亚砜(DMSO)优化结果分析38-41
  • 3.2.4 PCR扩增体系优化结果分析41-42
  • 3.2.5 PCR扩增产物检验与测序结果分析42-43
  • 3.3 序列比对及系统树构建结果分析43-57
  • 3.3.1 叶绿体基因序列比对与系统树构建结果分析43-47
  • 3.3.2 核基因序列比对与系统树构建结果分析47-51
  • 3.3.3 线粒体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树构建结果分析51-54
  • 3.3.4 序列联合构建系统树结果分析54-57
  • 3.3.5 小结57
  • 4 讨论57-75
  • 4.1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讨论57-62
  • 4.1.1 全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结果的讨论57-58
  • 4.1.2 PCR扩增反应条件优化结果的讨论58-59
  • 4.1.3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学研究的讨论59-62
  • 4.2 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的讨论62-75
  • 5 结论75-76
  • 参考文献76-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介;中国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的研究[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2 林秀香,苏金强,黄阿凤;福建野牡丹科植物资源初步调查及评价[J];福建热作科技;2003年04期

3 朱纯;陈妙贤;彭狄周;代色平;叶振华;;10种野牡丹科植物引种栽培及应用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年04期

4 郝洪波;;药用观赏两相宜——野牡丹[J];中国花卉盆景;2006年03期

5 胡松梅;蒋道松;龚泽修;;野牡丹属植物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07年05期

6 彭东辉;张启翔;黄俊婷;;中国野牡丹科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在福建省的分布初步调查[J];中国园林;2007年11期

7 朱纯;;广东野牡丹属植物的分布及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年02期

8 杨利平;庄斌;苏正华;肖艳杰;;野牡丹属植物种子特征的初步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年02期

9 赵健;仇硕;李秀娟;张翠萍;;广西野牡丹科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开发前景[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10 仇硕;赵健;张翠萍;李秀娟;;中国野牡丹科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媛;李青云;吴晓蕾;李燕;杨利平;;5种野牡丹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彭东辉;张启翔;兰思仁;董建文;黄晖;周育真;;野牡丹科植物研究进展[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伍成厚;陈妙贤;冯毅敏;龙丽萍;朱纯;谈凤笑;叶振华;;印度野牡丹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李欣;野牡丹塑造自然美景[N];中国花卉报;2014年

2 记者 邱晓华;广东引种驯化野牡丹[N];中国花卉报;2004年

3 刘佳;成都:把野花种到都市街头[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4 刘佳;把野花种到都市街头[N];四川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陈果;为亚运提供全新园林素材[N];广东建设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鸣涛;几种野牡丹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白岳峰;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3 胡培培;肥肉草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16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16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9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