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口遗址木质遗存树种判定及腐朽标准的划分
发布时间:2017-10-16 21:35
本文关键词:海门口遗址木质遗存树种判定及腐朽标准的划分
【摘要】:本文以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的木质遗存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2个探方内528块古木样本,探究了适宜的古木切片包埋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了树种鉴定;利用荧光、偏振光、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了古木的微观结构,划分了针叶材古木的腐朽等级;此外,利用荧光原理检验了两类加固古木方法的可行性。其主要结论如下:(1)对古木包埋过程的探究表明:适宜切片制作应选用PEG1500作为包埋试剂,随着包埋过程中的负压次数增加、恒温时间的延长以及逐级渗透浓度梯度的渐进,古木的抗切力强度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综合分析后可知,负压3次、恒温16h、逐级渗透梯度为50%~100%为最优包埋工艺条件。(2)对遗址出土的528块木质遗存进行树种鉴定,结果显示:样本中有526块松属针叶树种(Pinus sp.)检材和2块壳斗科锥属阔叶树种(Castanopsis sp.)木材。(3)将古代针叶材按其腐朽程度分为四个基础等级:第一级古木细胞严重变形,纤维素已基本被分解,木质素散失十分严重;第二级古木细胞变形相对严重,早材或晚材出现了局部纤维素被分解、木质素散失的现象;第三级古木细胞形态相对完整,纤维素的剩余可达到支撑基本结构的程度,个别细胞结构不再出现胞壁分离的现象;第四级古木为云南松应压木,木材的偏光和荧光发亮现象明显,被腐蚀程度低,其内部化学组分的完整性可与新材相比拟。(4)经过甲苯胺蓝抑制木质素荧光反应后,可清楚的辨析酚醛树脂、天然树脂在加固古木中的浸入程度和位置分布。将酚醛树脂加固与天然树脂加固情况相比较,酚醛树脂加固古木树脂进入细胞壁的成分较多,起到了更好的骨架支撑作用;而天然树脂大多侵入细胞腔内。两种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树脂在古木内部分布不均的情况。
【关键词】:古木 鉴定 腐朽等级 加固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S78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10-12
- 1.1.1 海门口遗址简介10-11
- 1.1.2 海门口遗址的重要意义11-12
- 1.2 考古木材的属性12-15
- 1.2.1 考古木材的社会属性12-13
- 1.2.2 考古木材的自然属性13-15
- 1.3 古木鉴定的研究现状15-17
- 1.3.1 常规木材宏微观识别技术15-16
- 1.3.2 解剖识别树种特征的依据16
- 1.3.3 解剖识别的辅助工具及软件16
- 1.3.4 现阶段古木鉴定的注意事项16-17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17-18
- 2 古木切片制作前期包埋条件的探究18-25
- 2.1 实验材料18
- 2.1.1 主要试剂18
- 2.1.2 实验样品18
- 2.2 实验仪器18-19
- 2.3 试验方法19
- 2.4 抗切强度测试19-20
- 2.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20-24
- 2.5.1 不同聚合度PEG对包埋后古木Pcr的影响20-21
- 2.5.2 负压次数对包埋后古木Pcr的影响21-22
- 2.5.3 恒温时间对包埋后古木Pcr的影响22-23
- 2.5.4 逐级渗透浓度对包埋后古木Pcr的影响23-24
- 2.6 本章小结24-25
- 3 树种鉴定分析25-31
- 3.1 实验材料25
- 3.2 实验仪器25
- 3.3 切片制作、观察25
- 3.3.1 切片制作25
- 3.3.2 切片观察25
- 3.4 识别分析过程25-30
- 3.4.1 松属木材(Pinus sp.)26-30
- 3.4.2 壳斗科锥属(Castanopsis sp.)木材30
- 3.5 本章小结30-31
- 4 木材腐朽及自然降解分析31-48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31-32
- 4.1.1 实验材料31
- 4.1.2 实验试剂和方法31-32
- 4.2 木材腐朽机理探究32-46
- 4.2.1 偏光显微镜观察32-35
- 4.2.2 亮景下观察35-38
- 4.2.3 荧光显微镜观察38-41
-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41-46
- 4.3 本章小结46-48
- 5 利用荧光显微镜对两种加固古木方法的效果分析48-51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48
- 5.1.1 实验材料48
- 5.1.2 实验试剂和方法48
- 5.2 两种加固古木方法的效果分析48-50
- 5.2.1 酚醛树脂加固分析48-49
- 5.2.2 天然树脂加固分析49-50
- 5.3 本章小结50-51
- 6 结论与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56-85
- 作者简介85-86
- 导师简介86-87
- 获得成果目录87-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灿梅;《专家、媒体走进大理剑川海门口》一书昨首发[N];大理日报(汉);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泽 王德华;世界罕见的人文奇观[N];云南政协报;2008年
3 记者 李润生邋通讯员 杨璐琦;对海门口遗址的保护应该上升到国家级别[N];大理日报(汉);2008年
4 记者 李银发;剑川海门口遗址发掘有新进展[N];云南日报;2008年
5 熊照宇;剑川海门口遗址[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特约记者 陈永和;以海门口遗址保护开发为契机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N];大理日报(汉);2008年
7 记者 辛向东邋陈耀 王晓云;剑川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发布[N];大理日报(汉);2008年
8 通讯员 杨傲蕾 康东福 李岗;剑川海门口遗址研究保护站成立[N];大理日报(汉);2009年
9 通讯员 康东福;海门口遗址保护详规通过专家评审[N];大理日报(汉);2010年
10 通讯员 杨璐琦邋高志成;州政府召开剑川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保护和开发现场会[N];大理日报(汉);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新婕;海门口遗址木质遗存树种判定及腐朽标准的划分[D];西南林业大学;2015年
2 傅婷;海门口遗址水淹木保存的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45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4505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