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ncRNA rli60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ncRNA rli60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rli60基因 hfq基因 同源重组 环境应激 毒力
【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流产、脑膜脑炎、败血症等症状,是一种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生产危害较大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对低温、高渗、酸性、碱性、消毒剂等外界环境具有广泛适应性,这种毒力和应激能力与其表达的毒力因子、环境应激因子以及相关调控分子密切相关。非编码RNA(nc RNA)作为一种调控分子可以通过调节毒力基因和环境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影响LM毒力及其环境应激能力。目前,利用生物信息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LM中已经鉴定出多种nc RNAs,这些nc RNAs与LM毒力、环境应激、金属离子转运、生物膜生成、糖代谢、侵染、胞内寄生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Rli60属于LM nc RNAs中的成员之一,其功能至今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rli60及nc RNA伴侣分子hfq基因缺失株,通过分析缺失株与母源株毒力和环境应激等表型差异并研究Rli60调控相关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变化,以期揭示Rli60对LM毒力和环境应激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M nc RNA rli60和伴侣分子hfq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分析及其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扩增、克隆LM-SB5 rli60及伴侣分子hfq基因并测序,对nc RNA Rli60二级结构、潜在作用靶点及hfq基因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分别扩增rli60及hfq基因上、下游同源臂,采用重叠延伸PCR(SOE-PCR)得到rli60和hfq基因缺失的融合片段△rli60和△hfq,构建具有氯霉素抗性的p KSV7-△rli60和p KSV7-△hfq重组穿梭质粒,电转化至LM-SB5感受态细胞中,在温度和氯霉素的双重选择压力下进行同源重组;筛选无氯霉素抗性的基因缺失株,并检测其遗传稳定性。利用q RT-PCR检测hfq基因缺失对rli60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成功克隆了rli60和hfq基因,分析显示rli60基因全长246 bp,二级结构呈“X”型茎环结构,包含9个环状结构和5段互补的双链结构,其潜在作用靶点包括hly、inl F、dlt A、rsb U、glt D、mpl等与毒力及环境应激相关的基因。hfq基因全长234bp,编码77个氨基酸,对推导的Hfq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从N端到C端包含1个α-螺旋及5个β-折叠,具有RNA结合位点及六聚体结合位点,可能在参与LM nc RNAs调节基因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成功构建并筛选得到遗传性稳定的基因缺失株LM-△rli60与LM-△hfq,重组缺失株经PCR鉴定得到与缺失后的预期值1543 bp及1421 bp相符的目的条带。在LM-△hfq中,rli60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为0.91,与LM-SB5相比其转录水平并无显著变化(p0.05),表明Rli60在LM中可能通过不依赖于Hfq蛋白的方式发挥作用。2.nc RNA rli60基因缺失对LM环境应激及生物膜生成能力的影响为了解rli60基因缺失对LM-SB5环境应激能力及生物膜生成能力的影响,通过检测LM-SB5与LM-△rli60在不同温度、p H、高渗及乙醇条件下的环境应激能力及生物膜生成能力,并利用q RT-PCR检测生物膜生成相关基因glt B和glt C转录水平,分析rli60基因缺失对LM环境应激及生物膜生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与LM-SB5株相比,LM-△rli60对30℃低温、42℃高温、碱性、3.5%乙醇环境应激能力及在48 h的生物膜生成能力显著减弱(p0.05)。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LM-△rli60中glt B基因的转录水平在24 h及48 h显著降低(p0.05),glt C基因的转录水平在48 h显著降低(p0.05),推测Rli60通过影响生物膜生成基因glt B、glt C的表达而导致生物膜生成能力下降。研究结果表明,nc RNA Rli60对LM环境应激及生物膜生成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3.nc RNA rli60基因缺失对LM毒力的影响通过动物感染试验检测LM-SB5与LM-△rli60对昆明系小鼠的LD50,肝、脾载菌量及对肝、脾、肾的病理损伤;利用溶血试验及磷脂酶试验检测LM-SB5与LM-△rli60的溶血活性及磷脂酶活性;通过细胞侵染试验分析LM-SB5与LM-△rli60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黏附力、侵袭力、胞内生存增殖能力并利用q RT-PCR检测毒力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分析rli60基因缺失对LM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LM-SB5相比,LM-△rli60对昆明系小鼠的LD50上升了2.12个对数数量级,毒力显著降低(p0.05);肝、脾载菌量显著下降;对肝、脾、肾的病理损伤也有所减弱。LM-△rli60较LM-SB5溶血能力下降了4倍;二者均具有一定磷脂酶活性。LM-△rli60对细胞黏附力显著升高,侵袭力及胞内的生存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毒力基因相对转录水平也发生显著变化,其中prf A、inl A、inl B基因在LM-△rli60中相对转录水平升高,plc A、hly、act A基因在LM-△rli60中相对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nc RNA Rli60对LM毒力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rli60基因缺失株LM-△rli60,并研究了rli60基因缺失对其环境应激能力和毒力的影响。与LM-SB5相比,LM-△rli60对低温、高温、碱性及乙醇环境应激能力显著降低,对小鼠毒力、细胞侵袭力、胞内生存增殖能力及溶血能力显著降低,证实Rli60对LM环境应激能力及毒力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洪燕;彭大新;焦新安;陈素娟;孙化露;王小波;刘秀梵;;五株基因缺失的肠炎沙门菌免疫原性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14年01期
2 何志刚;李传富;;双柄环结构——人类基因缺失的热点[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9年01期
3 李潇;基因缺失造成无脑小鼠[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5年04期
4 李文歌,陈香美,张颖,叶一舟,于力方,师锁柱;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缺失是否影响肾脏发育?[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年02期
5 陶冶;MS基因缺失的发现[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2期
6 王勇,贾红,李申龙;基因缺失和基因获得在细菌毒力进化中的作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7 吴小晶,吴丽娟,夏舒萌;线粒体DNA相对含量及基因缺失与衰老关系初探[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8 倪振华;周祥山;张元兴;;毕赤酵母重组菌株直接基因缺失方法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6期
9 赵虎;卜歆;张淑雅;任婷婷;苏金;;DDR2基因缺失小鼠的繁育及子代基因型的鉴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年01期
10 徐志文;郭万柱;朱玲;徐凯;王印;王小玉;;PRV基因缺失株在体外细胞中增殖的超微结构[J];中国兽医学报;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玉霞;;APOBEC3B基因缺失在浙江人群中的分布[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周永安;席卫平;武坚锐;李玉军;夏丽;郭跃贞;周岩;孙夏瑜;;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DMD/BMD患者的基因缺失[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文明;毛君婷;史开志;周碧君;王开功;;贵州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分子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项朝荣;李文刚;吴凤笋;唐桂芬;;表达绿色荧光蛋白伪狂犬基因缺失病毒的构建[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苏鑫铭;于春梅;王敏秀;曹瑞兵;周斌;陈溥言;;PrV上海株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A];第一届中国养猪生产和疾病控制技术大会——2005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雷娟娟;王艳尊;黄建忠;;SNF1基因缺失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曾秀;郭万柱;朱玲;徐志文;王印;梅淼;余庆;;ORF2基因缺失的PCV2的构建与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A];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方勇;龚圣济;王莹;徐英华;包士三;;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缺失对小鼠创面愈合与新生血管化的影响[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霞;基因缺失阻碍人长高[N];科技日报;2011年
2 王锐;美研究发现心脏病与基因缺失有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3 刘宁春 杨丽佳;先心病与部分基因缺失有关[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荔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IC/△apxIIC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86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18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