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皮抗田间霉变的理化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大豆种皮抗田间霉变的理化特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间套作大豆稳步发展,为解决我国大豆供需矛盾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农业部在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更将西南华南间套种食用大豆生产区列为我国大豆三大优势产区之一,给予重点建设支持。然而,该区夏播大豆收获期常处于秋季连阴雨易发时段,长期阴雨高湿天气使成熟大豆在田间即发生霉变,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阻碍了南方大豆的发展。本研究以C103和D16(南豆12)等西南大豆种质为材料,通过比较其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抗性差异,从霉变籽粒上分离、纯化、鉴定引起霉变的致病菌株,以大豆种皮显微物理结构及抑菌化学成分为切入点,探究大豆籽粒抗田间霉变机理,以期为大豆田间霉变防治措施的制定及抗霉变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豆田间霉变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通过人工降雨室模拟夏播大豆收获期阴雨高湿天气,以诱发籽粒田间霉变,以D16田间霉变籽粒为研究材料,通过稀释平板划线法对大豆籽粒田间霉菌进行分离与纯化;采用传统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核糖体rDNA-ITS测序技术对分离得到的霉菌进行综合鉴定;通过病原菌回接试验确定各霉菌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从D16田间霉变籽粒上分离得到4种优势菌株,其形态学鉴定结果分别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青霉菌(Penicillium)。4种霉菌的rDNA-ITS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ITS鉴定将青霉菌进一步鉴定到种,即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mim)。真菌回接试验结果表明,4种霉菌均能引起大豆籽粒不同程度的霉变,产黄青霉菌的致病能力最强;不同大豆材料间的回接效果不同,C103接种4种霉菌后,籽粒的霉变程度均很小,而D16接种后,籽粒霉变均较严重,进一步证明二者对田间霉变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2.大豆种皮显微结构与籽粒抗田间霉变特性的关系采用石蜡切片法对C103和D16收获期未霉变籽粒种皮物理结构进行光学显微观察比较,结果发现,不同霉变抗性大豆材料种脐的显微结构类似,种脐总面积无显著差异,但高抗霉变材料C103的下层栅栏层和管胞面积均显著大于易感霉变材料D16;通过比较不同霉变抗性大豆材料各部位种皮结构的厚度发现,除靠近种脐部位外,C103种皮的整体厚度显著大于D16,而C103各个部位栅栏层的厚度均显著大于D16;进一步比较种皮各层结构所占比例发现,种皮在由靠近种脐部位向底部延伸过程中,栅栏层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柱状细胞层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薄壁细胞层所占比例变化不大,两个品种均呈相同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C103对籽粒田间霉变抗性的物理结构原因,可能是因为种皮种栅栏层组织较厚,更能够抵御霉菌的侵染。3.大豆种皮抗田间霉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定以高抗籽粒田间霉变大豆种质C103的种皮为研究材料,采用甲醇热回流法提取种皮成分,并分别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逐步萃取分层;以前期分离得到的4种霉菌为指示菌,对种皮醇提物和各萃取层进行抑菌活性检定。结果表明,总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层和正丁醇萃取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乙酸乙酯萃取层的抑菌活性最佳;对乙酸乙酯萃取层进行柱层析分离,并对各分离部位进行抑菌活性检定,逐步纯化得到1种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检测及文献比对,确定该化合物为表儿茶素(Epicatechin)。以表儿茶素为代表的多酚类成分可能为大豆抗田间霉变特性的化学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6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应志;世界大豆生产和科研的进展(续一)[J];大豆通报;2005年01期
2 东平;;祖国的大豆[J];植物杂志;1977年04期
3 石桂芳;李迎庭;郭修广;陈富润;;抓关键措施提高大豆产量[J];河南科技;1981年02期
4 田家乐;;话说大豆[J];山西农业科学;1984年06期
5 蒋南群;;大豆的选种[J];农业科学通讯;1956年09期
6 李彪,朱莉;巨棵型大豆简介[J];天津农林科技;1997年02期
7 周文新;大豆药用成分的研究概况[J];作物研究;1997年02期
8 王淑琴,夏剑秋,郑环宇;大豆质量标准汇编及应用说明[J];大豆通报;2000年05期
9 徐庆玉;;对兴农2号大豆特征特性的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2000年08期
10 郭蓓;大豆耐盐性研究的现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坤;卫志明;;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王曙明;王跃强;赵丽梅;孙寰;;世界大豆育种研究进展与动向[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3 王跃强;王曙明;赵丽梅;孙寰;李建平;;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进展[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4 木金贵;王晓玲;赵德刚;白羊年;;大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A];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方晓阳;;大豆起源研究思路之探讨[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吕晓波;;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雷勃钧;钱华;李希臣;刘昭军;;外源DNA直接导入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萍;张忻爽;张淑珍;李文滨;;大豆不同基因型胚尖不定芽的诱导及对NaCl胁迫的反应[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东惠茹;孙军明;丁安林;常汝镇;;大豆异黄酮的开发利用[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雷勃钧;;外源DNA直接导入(DIED)法的大豆分子育种成效[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张双琦;今年大豆进口缘何前低后高[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2 雷鹏;大豆——国际期货市场的常青树[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梅立红;浅谈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N];粮油市场报;2003年
4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大豆进口令欧盟头疼[N];国际商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徐海;赵相文和他的“神奇大豆”[N];吉林日报;2004年
6 赵普昌 记者 孟宝林;我市大豆收购价创新高[N];牡丹江日报;2007年
7 绿叶;新品大豆——激光810[N];山西科技报;2001年
8 吕梁市交口县温泉乡政府 郭兴文;吕梁旱作区大豆丰产栽培技术[N];科学导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磊;特色大豆渐成加工企业“香饽饽”[N];期货日报;2007年
10 李江南 张正荣;高梁间种冬大豆效益高[N];四川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丽;斜纹夜蛾诱导大豆抗虫防御反应转录谱分析和分子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朱思柱;大豆进口对中国种植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郝荣华;大豆花型发育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乞永艳;大豆子叶异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的诱导及其微粒体部分蛋白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 张治安;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中光合特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6 刘海坤;农杆菌介导大豆高效遗传转化及热激控制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去除[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张涛;盐生和中生大豆属植物的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丽丽;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的鉴定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9 李强;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及表型性状关联位点发掘与优异位点序列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10 吴娟娟;大豆丙二烯氧化物合酶基因(GmAOS)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迷敏;褐藻酸寡糖对大豆中大豆抗毒素累积及营养成分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蒙;大豆荚的化学成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朱末;大豆冠层不同部位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爽;发酵毛豆中大豆异黄酮苷元与总多酚含量测定及其药理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孟悦;不同大豆品种加工干豆腐品质评价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6 初佳芮;链霉菌769对大豆生长过程中疫霉根腐病抗性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陈思羽;大豆冠层不同部位种子活力及萌发过程中子叶生理指标的变化[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潘立君;大豆胚及胚乳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徐新华;黄淮海大豆机械化生产工艺及配套机械适应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邓俊才;大豆种皮抗田间霉变的理化特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19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21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