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病毒来源的vsiRNAs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19:28

  本文关键词:病毒来源的vsiRNAs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水稻草状矮化病毒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 vsiRNAs 人工构建miRNA技术 荧光定量PCR


【摘要】:水稻草状矮化病毒(Rice grassy stunt virus, RGSV)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是由同一昆虫介体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传播的两种重要水稻病毒,都曾在东南亚大面积爆发而导致水稻大量减产。有研究表明病原物来源的siRNAs在病害症状的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水稻受;RGSV或RRSV侵染后会在体内积累大量的病毒来源的siRNAs(即vsiRNAs)这一现象,我们推测这些vsiRNAs可能靶向了水稻内源基因参与病毒致病或症状形成,进而导致水稻出现一些特异表型,因而推测这些vsiRNAs在病毒致病过程中存在某些潜在功能。本实验首先分别对感染了RGSV和RRSV的日本晴水稻分别进行了SmallRNA的高通量测序分析,获得了大量的vsiRNAs序列。结合这些vsiRNAs丰度值的差别以及在水稻RNAi通路中AGO蛋白结合siRNAs时的碱基偏好性,我们筛选出了可能具有功能的vsiRNAs,同时对这些vsiRNAs在水稻体内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病健株体内这些靶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检测的6个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呈现下调趋势,其中RRSV-siRNA 391的靶基因Os04g30420和RRSV-siRNA 401的靶基因Os01g54119存在显著的下调,RGSV-siRNA 214的靶基因Os04g51180.2和RGSV-siRNA 233的靶基因Os04g08340.1存在下调但不显著,RGSV-siRNA 217的靶基因Os09g20010.2和RRSV-siRNA 391的靶基因Os03g62650仅呈现下调趋势。我们初步验证了这些vsiRNAs所对应的水稻内源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确实出现了下调现象。为了验证病健株内靶基因下调现象是否与vsiRNA的存在有关,我们构建了RGSV-siRNA214、RGSV-siRNA215、RGSV-siRNA217、RGSV-siRNA233、 RRSV-siRNA305、RRSV-siRNA391、RRSV-siRNA401的植物过表达载体,利用水稻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对应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虽然我们并未获得有明显表型特异的转基因植株,但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这些转基因水稻体内的靶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所获得的结果基本同病健株中的表达量一致,这也初步验证了这些vsiRNAs确实能够导致水稻内源靶基因的表达量出现下调现象,同时我们还获得了大量的To代转基因水稻种子,这为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材料,同时由于这些是转化了vsiRNAs的转基因水稻,很有可能从中筛选出具有抗病性的水稻株系。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111.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首先向世界公布水稻基因图[J];中国稻米;2002年03期

2 江泽民;在国际水稻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稻米;2002年06期

3 ;我国科学家“解读”水稻基因[J];发明与革新;2002年06期

4 ;我国率先破译水稻基因 解决全球一半人吃饭问题[J];国土经济;2002年05期

5 ;水稻基因竟然比人的基因还多[J];科技广场;2002年05期

6 平;用中国水稻养活全世界[J];南方农村;2002年04期

7 道吉;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在京召开[J];南京农专学报;2002年03期

8 ;我国科学家“鸟枪”搞定水稻基因[J];农家之友;2002年05期

9 ;水稻基因“精细图”让中国农业吃了“定心丸”[J];江西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10 ;我国启动破解杂交水稻基因功能密码工程[J];食品科学;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基洪;;水稻与菰属间性状转移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张国良;陈文军;戴其根;许轲;霍中洋;张洪程;;水稻耐1,,2,4-三氯苯胁迫基因型的筛选[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裴忠有;;水稻T—DNA插入群体的建立及突变体筛选[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张桂权;丁效华;曾瑞珍;张泽民;李文涛;陈兆贵;刘冠明;何风华;AkshayTulukdar;刘芳;席章营;黄朝锋;朱文银;易懋升;秦利军;施军琼;赵芳明;冯明姬;单泽林;陈岚;郭晓琴;JaiChandRana;;水稻功能基因组学材料平台的建立[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王景余;孙海波;李艳萍;邹美智;;水稻遗传转化研究及应用进展[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姬生栋;秦广雍;耿飒;盛有名;薛华政;吴刘成;徐存拴;霍裕平;;离子束介导玉米基因组DNA的水稻后代遗传性状研究[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阳生;朱英国;;水稻设计育种[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罗彦长;王守海;;分子标记辅助水稻抗病虫育种进展[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沈辉;王宗阳;;水稻OsEBP89基因启动子的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陈石燕;王宗阳;;T-DNA介导的promoter trap系统[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本破译3.2万个水稻基因[N];今日信息报;2003年

2 田耕;水稻基因组图谱带来希望与困惑[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徐玲玲;杨焕明:评说水稻“基因大战”[N];科技日报;2001年

4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水稻基因研究里程碑(科技大观)[N];人民日报;2002年

5 杨健、蒋建科;水稻基因“天书”被打开[N];人民日报;2005年

6 通讯员 娄沂春 记者 马瑛瑛;浙大成功开发大容量水稻基因芯片[N];浙江日报;2001年

7 记者 韩晓玲、通讯员 王景刚;水稻基因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将全面提升我国水稻国际竞争力[N];湖北日报;2006年

8 邓肯;永久保护世界水稻资源协议签订[N];科技日报;2007年

9 徐瑞哲;沪苏皖育出“软糯”水稻新品种[N];农民日报;2006年

10 刘新萍;高个水稻具有玉米特性[N];江苏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海;水稻类病变相关基因SPL29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杨慧;水稻精氨酸酶基因启动子表达模式及精氨酸酶基因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李万昌;2个水稻苗期失绿叶基因的图位克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4 陈隽;水稻穗型与粒型调控基因FUWA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黄立钰;水稻抗旱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及候选基因OsDRAP1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刘小云;水稻H3K27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7 崔迪;粳稻抗逆性关联分析及云南农家保护水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历时变化[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崔彦茹;利用选择育种群体进行水稻高产、抗旱和耐盐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陈伟;水稻代谢组的生化及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周航;组配改良剂对土壤—水稻中重金属迁移累积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永涛;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emi-dominant Dwarf1)Si-dd1的精细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远森;基于通路分析法诠释水稻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沈孝辉;施硅对水稻砷吸收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章潘;水稻过氧化物酶体型醛缩酶OsAld-Y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苏锋;砷和草甘膦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娜;水稻苗期耐盐性鉴定及相关QTL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7 王娇;水稻抗旱性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8 朱晓龙;湘中某工矿区土壤、水稻镉砷污染特征与迁移规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9 高晓庆;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鹏程;水稻OsCBL5在植物耐盐信号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93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293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1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