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交配及寄生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26 12:30

  本文关键词:Wolbachia对松毛虫赤眼蜂交配及寄生行为的影响 出处:《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Wolbachia 松毛虫赤眼蜂 行为 寄生 交配


【摘要】:Wolbachia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丰度最大的共生细菌类群,其遗传方式为母系遗传,参与多种调控其宿主生殖活动,可诱导宿主细胞质不亲和、诱导孤雌生殖、遗传雄性的雌性化、雄性致死、增强雌性繁殖力和雄性生育力,被认为与性别决定和物种形成等重要生物学问题密切相关。而膜翅目的卵寄生蜂具有能够通过寄生寄主卵而导致寄主卵死亡的能力,这在田间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致力于探究Wolbachia对于卵寄生蜂的生殖和生理作用的影响,但关于Wolbachia对其宿主卵寄生蜂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Wolbachia对宿主松毛虫赤眼蜂交配及寄生行为的影响,具体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两种品系的雌蜂与未感品系的雄蜂做交配竞争试验,并用雄蜂扇动翅膀来衡量雌性吸引力,记录最终雄性的配偶选择情况。结果发现,感Wolbachia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在与未感Wolbachia品系雌蜂的交配竞争试验中表现出较弱的雌性吸引力,以至于其被求爱率降低,两种品系在试验中的被求爱比例分别为感Wolbachia品系53.33%,未感品系96.67%;另外,雄性在交配竞争试验中会向两种品系的雌蜂求爱,但最终仅选择与未感Wolbachia品系雌蜂交配。2.统计并计算两种品系雌蜂的寄生率、产卵器插入频率和后代羽化率,发现两者寄生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感Wolbachia品系22.90 ± 1.33%,未感品系25.47 ± 1.200%;感Wolbachia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雌蜂产卵器插入频率显著低于未感Wolbachia品系,两种品系的雌蜂产卵器插入频率分别为感Wolbachia品系15.80 ±0.66次/h,未感品系23.73 土1.74次/h;而感Wolbachia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后代羽化率极显著高于未感Wolbachia品系雌蜂,两种品系的后代羽化率分别为感Wolbachia品系95.60 ± 0.71%,未感品系80.22 ± 1.89%。3.观察并记录两种品系的雌蜂在质量不同的两种寄主卵上的产卵行为模式顺序、各行为模式的持续时间以及雌蜂的访问卵数、产卵数、后代羽化数、雌蜂数、羽化率及取食卵数和过寄生卵数。结果发现,两种品系的雌蜂在新鲜、高质量的寄主卵上的产卵顺序相同,各数量指标均高于20d的低质量贮藏卵,各产卵模式的持续时间感Wolbachia品系几乎都长于未感品系,但感Wolbachia品系的各产卵模式时间及各数量指标在两种质量的寄主上差异均不显著。本研究的目的是为Wolbachia能否在生物防治中得到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田间鳞翅目幼虫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筛选出更优质的天敌昆虫。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7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素芳;孟玲;李保平;;斑痣悬茧蜂产卵器刺扎寄主经历对刺探行为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4年03期

2 张开军;朱文超;刘静;丁秀蕾;荣霞;洪晓月;;白背飞虱中的Wolbachia和Cardinium双重感染特性[J];昆虫学报;2012年12期

3 王哲;乔格侠;;Wolbachia与昆虫寄主关系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1年06期

4 刘淑平;徐红星;郑许松;吕仲贤;;寄生蜂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1年01期

5 张开军;谢蓉蓉;洪晓月;;胞内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进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张海燕;张莹;丛斌;钱海涛;董辉;付海滨;;外界生态因子对感染Wolbachia的松毛虫赤眼蜂生殖稳定性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7 潘雪红;何余容;陈科伟;潘飞;盘梅;;Wolbachia感染对拟澳洲赤眼蜂寿命、生殖力和嗅觉反应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7年03期

8 李志伟;王志钢;;Wolbachia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年03期

9 董鹏;王进军;;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对宿主的生殖调控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6年03期

10 褚栋,张友军,毕玉平,付海滨;Wolbachia属共生菌及其对节肢动物宿主适合度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海燕;赤眼蜂种间Wolbachia转染与生防潜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2 于娟娟;WO噬菌体的发现及与宿主Wolbachia相互关系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茜;Wolbachia对食胚赤眼蜂的生殖调控及在宿主间的传播[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2 童蕾蕾;Wolbachia对丽蚜小蜂生殖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陈淑娟;稻水象甲共生菌Wolbachi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及对寄主生殖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37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337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