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基于RWEQ模型的天津近10年土壤风蚀量估测

发布时间:2018-01-06 22:03

  本文关键词:基于RWEQ模型的天津近10年土壤风蚀量估测 出处:《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风蚀 RWEQ模型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天津


【摘要】:本文以天津为研究区域,先利用目视解译法获取了天津近1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然后对研究区的风速数据和土壤质地数据进行转化,再以端元线性混合模型分解法获得了生长植被和枯萎植被覆盖度,最后使用美国农业部开发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估算了天津近10年的土壤风蚀量。对近10年天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壤风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天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以旱地、人工物体表面、水体为主,2005-2015年期间,旱地和水体以落势为主,人工物体表面、采矿区、水田、草地以涨势为主,人工物体表面新增图谱单元最多,占新增总面积46.41%;稀疏草地和裸土则相对稳定。在60类变化图谱中,"旱地→人工物体表面"图谱单元类型变化最显著,面积为514.82km2,分散在除城六区以外的其它区。(2)本文依据模型中的输入要求分别计算了气候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土壤结皮因子、土壤地表糙度因子、综合植被因子。天津的风蚀力较小,在受到海陆风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时,滨海新区南部风蚀力开始增大,随离岸距离增大风蚀力迅速衰减。2005年、2015年天津土壤可蚀性因子最大值以滨海新区沿海地带为主;土壤结皮因子宝坻区东部、宁河区东北及中部、武清北辰西青三区交界处的结皮因子值较大。天津土壤糙度范围在0-0.6之间。天津的生长植被覆盖度很高,生长植被因子整体都很低。滨海新区和城六区在2015年的夏季、冬季的综合植被因子基本不变的,其它区域的则是夏季低,冬季高。(3)2005年、2015年天津土壤风蚀模数集中在0-10t/(km2·a),均为微度风蚀。主要发生在冬季,以农田、果园为主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上。2005年天津大部分都有土壤风蚀发生,土壤风蚀严重区为北辰区、西青区、武清区的交界处,其次为宝坻区西部、宁河区东北角与东部、津南区。2005年土壤风蚀总面积7527.25km2,,根据本文划分微度侵蚀的10个等级,主要为一到五级,其中一、二级占74.16%。2015年土壤风蚀面积7223.5km2,较2005年而言,分布范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风蚀级别上呈大面积降级。整体来看,近十年天津风蚀程度趋于减轻。
[Abstract]:In this paper, using Tianjin as the study area, the land use / land cover data of Tianjin in recent 10 years were obtained by visu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n the wind speed data and soil texture data were transformed. Then the coverage of growing vegetation and withered vegetation was obtained by the method of end-element linear mixed model decomposition. Finally, the 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 of soil erosion was developed by USDA. The amount of soil wind erosion in Tianjin in recent 10 years was estimated. The land use / land cover and soil wind erosion in Tianjin in recent 10 yea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ianjin land use / land cover was dryland. During the period 2005-2015, the artificial object surface, water body is dominated by drop potential, artificial object surface, mining area, paddy field and grassland are dominated by rising trend. The newly added atlas unit on the surface of artificial object was the most, accounting for 46.41% of the total area added. Sparse grassland and bare soil are relatively stable. 鈫扵he type of "map unit" of artificial object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with an area of 514.82 km ~ 2. The climate factor, soil erodibility factor, soil crust factor and soil surface roughness factor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input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l. Comprehensive vegetation factors. The wind erosion force of Tianjin is relatively small. When affected by sea and land winds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he wind erosion force in the south of Binhai New area begins to increase. Wind erosion de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offshore distance. On 2005 and 2015, the maximum value of soil erodibility factor in Tianjin was mainly coastal zone in Binhai New area. Soil crust factor Baodi east, Ninghe region northeast and central. The value of crust factor at the junction of Beichen Xiqing district of Wuqing is large. The roughness of soil in Tianjin ranges from 0 to 0.6.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Tianjin is very high. The overall growth vegetation factors are very low. Binhai New area and City six areas in the summer of 2015, the winter comprehensive vegetation factors are basically unchanged, other areas are low in summer, winter high. 3) 2005. In 2015, the modulus of soil wind erosion in Tianjin was mainly 0-10 t / kg ~ 2 路a ~ (2), which was mainly occurred in winter, especially in farmland. In 2005, most of the soil erosion occurred in Tianjin. The serious area of soil wind erosion was the junction of Beichen district, Xiqing district and Wuqing district, followed by the west of Baodi district. In 2005, the total area of wind erosion was 7527.25 km ~ 2.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10 grades of micro-erosion were divided into one to five grades. The area of wind erosion was 7223.5km2 in 2015. Compared with 2005, 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i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and the wind erosion level was downgraded in a large area. The degree of wind erosion in Tianjin tends to decrease in the past ten years.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G.P.Glazunov,V.M.Gendugov,N.Nurmukanova;土壤风蚀力学[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2 冬梅,赵士杰;我国农田土壤风蚀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现状[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4年04期

3 王淑琴 ,高秀芳;柠条对土壤风蚀水蚀的防护作用[J];现代农业;2005年07期

4 王升堂,程宏,赵延治;旱作农区土壤风蚀过程、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技术措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年03期

5 刘汉涛;麻硕士;窦卫国;范贵生;赵满全;;国内外移动式风洞在土壤风蚀试验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年12期

6 马洁;徐静;;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7期

7 周小明;;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8 赵勇;裴源生;翟志杰;;分布式土壤风蚀模拟与应用[J];水利学报;2011年05期

9 范清成;王飞;穆兴民;刘振东;李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3期

10 张伟;岳德鹏;杨贵森;徐晓桃;李宁;殷建;;“3S”技术在我国土壤风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勇;裴源生;翟志杰;;分布式土壤风蚀模拟与应用研究——以徒骇马颊河流域为例[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于爱忠;黄高宝;;内陆河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3 岳耀杰;高路;张峰;赵金涛;;基于地面实测的土壤风蚀遥感定量反演研究——以毛乌素沙地榆阳沙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铁军;荣浩;何京丽;刘艳萍;高永;;地质统计学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的计算方法探讨[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永来;麻硕士;陈智;;利用可移动式风洞测试植被盖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6 陈建强;赵满全;陈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土壤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刘目兴;;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综述及其在风蚀预报中的应用[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金莲;赵满全;;集沙仪的研究现状分析[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赵满全;刘汉涛;麻硕士;赵士杰;佘大庆;;农牧交错区农田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地表风蚀的影响[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10 赵满全;刘汉涛;麻硕士;赵士杰;佘大庆;;农牧交错区农田留茬和秸秆覆盖对地表风蚀的影响[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王衡、聂建江;亚洲最大土壤风蚀风洞建成[N];人民日报;2003年

2 李峰 王进东;我省建成亚洲最大土壤风蚀风洞[N];甘肃日报;2003年

3 记者 马德明;我省首个风沙源治理水利科技支撑项目通过鉴定[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平;黄土高原不同防护类型农田土壤风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周建忠;土壤风蚀及保护性耕作减轻沙尘暴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海春兴;河北坝上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的动力学过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晓丽;阴山北麓土壤风蚀的影响因素及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5 臧英;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6 赵沛义;作物残茬生物篱防治农田土壤风蚀及其影响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7 杨秀春;旱作农田土壤风蚀防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悦超;内蒙古后山地区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土壤抗风蚀效应测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淮亮;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风蚀地表颗粒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10 陈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地表土壤抗风蚀能力测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基于风蚀模型的河北省土壤风蚀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章;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坡耕地土壤风蚀规律的~7Be示踪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周颖;新疆准东矿区土壤风蚀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4 司志民;分流对冲式多通道自动集沙仪的设计与试验[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5 邱冠军;豫东半湿润黄泛区土壤风蚀及其影响因子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李超;土壤根系含量对风蚀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吴芳芳;基于模型的准东地区土壤风蚀研究[D];新疆大学;2017年

8 刘斌;基于RWEQ模型的天津近10年土壤风蚀量估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9 陈建强;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特性风洞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屈志强;植物配置对土壤风蚀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9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389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