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氮密互作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穗花发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12 22:27

  本文关键词:氮密互作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穗花发育的影响 出处:《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小麦 小花发育 氮肥用量 种植密度 结实特性 产量


【摘要】:小麦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穗粒数是实现小麦超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因此研究小麦穗花发育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试验采用不同穗型小麦品种,设置四个施氮水平处理与三个种植密度处理,通过研究各处理下小麦小花发育动态变化、小麦穗花发育进程中不同花位小花的发育与退化、成熟期小麦不同穗位平均穗粒数和结实率,探讨氮密互作调控穗花发育的作用机制,为更深一步了解氮肥施用和密度运筹的栽培措施对小麦穗花发育的调控提供依据。小麦小花发育数量呈向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趋于稳定,但各处理下最终达到的最大小花数有所不同,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平均每穗分化的小花的最大值明显多于多穗型品种济麦22,而每穗各部位中,以中部小穗每小穗分化的小花最多,可达到10个左右;每穗分化的小穗数也是先升高后降低,最终趋于稳定,各处理间有差异,每穗均以穗中部发育最早,小花分化从穗中部开始,向上向下,每小穗中小花从穗基部开始依次向上发育,施氮处理下,两个品种的小麦小花发育的最大值均大于无氮处理,小麦小花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多,增加程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泰农18在大量施氮的条件下,总小花数有所下降,在不同施氮条件下,泰农18穗粒数在低氮与中氮处理下较无氮处理有明显增加,高氮处理下增速降低,而济麦22在高氮处理下穗粒数有所下降,结实小穗数也有所减少,泰农18的小花结实率以中氮处理即N2处理最高,N1处理次之,无氮处理与高氮处理间差异性不大,小穗结实率以N2最高,低氮处理与中氮处理均明显大于高氮处理,济麦22小花结实率在各氮肥处理下以中氮处理最高,N0处理与N3处理间无明显差异。泰农18与济麦22可孕小花结实率在相同种植密度处理下,穗基部与穗中部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以N1处理最高,施氮越多可孕小花结实率反而越低,而穗顶部以N0处理结实率最高,说明施氮虽增加了可孕花的数量,但并没有同样程度的增加结实粒数。泰农18随种植密度增大,总小花数有所减少,但在各个种植密度处理下差异并不显著,最终的可孕小花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少,发育的小穗数与最终结实粒数随种植密度增加总体趋于下降的趋势;多穗型品种济麦22总小花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少,在D1处理下最多,可孕小花数在各处理下差异不明显,总小穗数在D1处理下获得最高值,但结实小穗数并无明显差异。种植密度对泰农18和济麦22结实粒数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以穗基部为最。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穗粒数对施氮量的响应较为显著,施氮处理下的小麦穗粒数明显多于无氮处理,在相同种植密度处理,施氮处理较无氮处理穗粒数有明显增加,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各施氮处理下千粒重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总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与多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2穗数与穗粒数均对种植密度有一定的响应,而密度对千粒重的调控作用不显著,其中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较为明显,随种植密度增大,产量明显增大,而济麦22产量并没有显示出响应的规律。穗部位各粒位单粒重对密度的响应呈现不同规律,较低粒位的单粒重随密度的不同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较高粒位单粒重则随种植密度增大,单粒重明显降低,泰农18第4位单粒重随种植密度增大而明显减小,在较低施氮处理下,较大种植密度第5位甚至没有结实,济麦22表现出与泰农18相似规律,较高粒位单粒重随种密度增大而减小。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whea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high nitrogen treatmen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 and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存虎;;小麦最佳施肥量肥效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08期

2 刘欢;陈苗苗;孙志梅;刘建涛;甄文超;;氮肥调控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6年01期

3 姜丽娜;刘佩;齐冰玉;徐光武;张利霞;马建辉;李春喜;;不同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小麦开花期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年02期

4 徐澜;高志强;安伟;李彦良;郭晨晨;贾苏卿;;冬麦春播小麦发育进程中主茎叶片内源激素的变化[J];核农学报;2016年02期

5 郑春风;朱慧杰;朱云集;郭天财;王晨阳;;冬小麦小花发育及结实特性对叶面喷硼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年02期

6 孙志刚;任海英;盛坤;李晓航;杨丽娟;;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7期

7 张娟;武同华;代兴龙;王西芝;李洪梅;蒋明洋;贺明荣;;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6期

8 张露雁;盛坤;乌云毕力格;李晓航;杨丽娟;董昀;赵宗武;;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5年03期

9 朱慧杰;郑春风;张国钊;朱云集;郭天财;王晨阳;;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4年10期

10 刘文s,

本文编号:1416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416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4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