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普通小麦—滨麦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2 10:45

  本文关键词: 普通小麦 滨麦 附加系 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条锈病抗性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滨麦(Leymusmollis(Trin.)Hara,2n = 4x = 28,NsNsXmXm),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大麦亚族(Hordinae)赖草属(Leymus Hochst.)的一个多年生异源四倍体野生植物,具有茎秆粗壮、抗逆、大穗多花以及对多种真菌病害表现免疫等优良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三级基因源。通过染色体工程的手段,可以将滨麦的优异基因转入到普通小麦背景中,丰富小麦种质资源,增加小麦育种亲本的多样性,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以及分子标记技术对获得的普通小麦-滨麦衍生后代 M39、M11003-4-4-1-1、M11003-3-1-3-3 和 M11003-4-4-1-2 进行鉴定,结果如下:(1)两个普通小麦-滨麦多重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核型分析结果显示M11003-4-4-1-1的染色体构型为2n = 46 = 23Ⅱ,以滨麦基因组DNA、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39具有12条黄绿色外源信号,携带有12条滨麦Ns染色体组染色体,M11003-4-4-1-1具有4条黄绿色外源信号,携带有4条滨麦Ns染色体组染色体。以Oligo-pTa535,Oligo-pSc119.2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M39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以及额外的2条4B染色体,12条外源染色体,M11003-4-4-1-1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及2条外源染色体。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于小麦第一、二、三、五、六、七部分同源群的19个EST标记在M39中具有滨麦的特异条带,位于普通小麦第五、六同源群的3个SSR标记、3个EST标记及2个PLUG标记在M1 1003-4-4-1-1中具有滨麦的特异条带。M1 1003-4-4-1-1株型紧凑,小穗数、芒性与亲本7182相似,株高、穗长以及每穗粒数与亲本7182差异显著,株高62 cm,表现为矮杆,千粒重45.8 g,优于亲本。成株期的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滨麦对条锈病表现为免疫,M39与M11003-4-4-1-1均表现为高抗。综上所述,M39 是携带了滨麦 Lm#1Ns、Lm#2Ns、Lm#3Ns、Lm#5Ns、Lm#6Ns、Lm#7Ns 染色体的小麦-滨麦多重附加系,M11003-4-4-1-1是携带滨麦Lm#5Ns、Lm#6Ns染色体的小麦-滨麦双重附加系,且二者具有优良的条锈病抗性。(2)两个普通小麦-滨麦二体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核型分析显示,M1 1003-3-1-3-3和M1 1003-4-4-1-2染色体构型都为2n = 44 = 22Ⅱ,以滨麦基因组DNA、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1 1003-3-1-3-3和M1 1003-4-4-1-2都具有2条黄绿色外源信号,分别携带有来自于滨麦Ns染色体组的两条外源染色体。以Oligo-pTa535,Oligo-pSc119.2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M1 1003-3-1-3-3和M1 1003-4-4-1-2都含有一整套普通小麦染色体及2条外源染色体。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小麦第七部分同源群的2个EST标记和5个PLUG标记在M11003-3-1-3-3中具有滨麦特异条带,第五部分同源群的1个EST标记和5个PLUG 标记在 M11003-4-4-1-2 中具有滨麦特异条带。M11003-3-1-3-3 和 M11003-4-4-1-2在株高、穗粒数、穗长等方面差异明显。成株期的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M1 1003-3-1-3-3高抗条锈病,M1 1003-4-4-1-2中感条锈病。以上结果表明,M11003-3-1-3-3为小麦-滨麦Lm#7Ns二体异附加系,高抗条锈病,M11003-4-4-1-2为小麦-滨麦Lm#5Ns二体异附加系。本研究共鉴定了 4份小麦-滨麦异附加系材料,包括1个多重附加系,1个双重附加系及2个二体异附加系,其中3个附加系表现高抗条锈病,1个附加系表现矮杆。这些附加系为小麦-滨麦异代换系和易位系的创制提供了桥梁材料,为小麦条锈病抗性及株高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种质资源。
[Abstract]:( Trin . ) , 2n = 4x = 28 , NsNsXmXm ) is the genus of the genus Triticeae of the family of Poacea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39 had 12 yellow - green exogenous signals , 3 SSR markers , 3 EST markers and 2 PLUG - labeled primers . In conclusion , M39 was a wheat - wheat - wheat double - added system carrying the chromosomes of Harbin , M39 and M39 - 4 - 4 - 4 - 1 - 1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1 1003 - 3 - 1 - 3 - 3 and M1 1003 - 4 - 4 - 1 - 2 had two exogenous chromosome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1 1003 - 3 - 1 - 3 - 3 and M1 1003 - 4 - 4 - 1 - 2 had two exogenous chromosome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1 1003 - 3 - 1 - 3 - 3 and M1 1003 - 4 - 4 - 1 - 2 had two exogenous chromosomes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炳武;王怡丹;郭晓宇;;聚乙二醇6000胁迫下滨麦的生理响应[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8年04期

2 郭晓宇;;聚乙二醇6000胁迫下滨麦的生理响应[J];农业与技术;2010年04期

3 刘海新;王金臣;;滨麦3号小麦[J];农业知识;2002年05期

4 陈漱阳,付杰,高立贞;普通小麦与滨麦的杂交[J];西北植物学报;1985年04期

5 郭萍,井金学,傅杰,商鸿生,李振歧;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抗条锈性的组织病理学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2年03期

6 邵斌;李兴锋;王秀芹;王洪刚;;小麦-滨麦-偃麦草三属杂种的创制及其遗传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刘海新;王金臣;;馒头专用小麦——滨麦3号[J];农业知识;2001年20期

8 井金学,郭萍,李落叶,傅杰,商鸿生,李振岐;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抗条锈性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傅杰,陈漱阳,张安静;八倍体小滨麦的形成及细胞遗传学研究[J];遗传学报;1993年04期

10 王金平;王洪刚;赵瑾;刘海燕;西廷业;高居荣;;小滨麦易位系山农0096抗条锈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和染色体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相岐;周兖晨;王献平;景建康;;滨麦抗条锈病基因YrLm的分子标记[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冯垎高;宋营营;庄丽芳;陈佩度;;普通小麦-鹅观草1Rk~(#1)染色体变异体的选育及其分子标记开发[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3 冯yN高;王春梅;陈华锋;庄丽芳;亓增军;陈佩度;;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鹅观草染色体1Rk~(#1)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定位[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倪中福;孙其信;崔国惠;李元清;于美玲;;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Ⅵ.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交配合力分析[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张立平;葛秀秀;何中虎;Mark W Sutherland;;普通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QTL分析[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孙玲;庄丽芳;亓增军;;普通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的分子标记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亓增军;李爱霞;庄丽芳;冯垎高;;普通小麦辉县红-荆州黑麦异染色体系的选育及其梭条花叶病和白粉病抗性鉴定[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刘春光;侯宁;刘根齐;范树田;;普通小麦D~2型CMS系育性基因的遗传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汪雪姣 林岚;不悔的抉择[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菲;普通小麦—滨麦衍生后代的创制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庞玉辉;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3 王婧;八倍体小滨麦M842-1细胞遗传学研究及野生二粒小麦Iw3蜡质基因精细定位和分子机制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4 李兴锋;小麦三属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5 孙友位;普通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及黄色素含量相关基因克隆与表达机理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张福彦;普通小麦脂肪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7 赵娜;普通小麦形成早期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稳定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继新;华山新麦草种子贮藏蛋白基因向普通小麦的导入及其分子克隆和品质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畅;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属间杂交衍生后代的核型鉴定及异附加系TAI 1-4的转录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付文芹;甘蓝型油菜—诸葛菜附加系中雌不育和花色的形态学及转录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婷凤;海岸先锋植物滨麦抗风和抗盐生理可塑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2 李信;普通小麦—滨麦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孙文静;滨麦草特异标记的筛选及抗条锈病小滨麦种质系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4 刘洋;2个小麦-滨麦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何方;小麦—滨麦草中间材料的创制及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6 周博;滨麦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陆文辉;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及其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8 徐金秋;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9 白耀博;源于柔软滨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恴传分析和微卫星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金平;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其抗条锈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4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454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8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