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固浓度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酸特性及其对产沼气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玉米秸秆 高固体厌氧发酵 挥发酸 沼气 出处:《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通过厌氧发酵技术有效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将其转化为沼气及有机副产物是秸秆能源化利用中的一项重要途径。挥发性脂肪酸(VFAs)是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是发酵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发酵底物,在中温条件下对其高固体浓度厌氧发酵过程中的挥发酸产生特征及酸累积对产沼气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外源添加调节剂来防止酸抑制,促进产沼气的进行。以期为提高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效率,合理调控厌氧发酵工艺,提高秸秆沼气工程产气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玉米秸秆不同TS浓度处理组(15%、20%、25%、30%)中温厌氧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35d发酵周期内累计产量分别为12070mL、15150mL、12970mL、7850mL。其中TS浓度为20%处理组累计产气量最高,30%处理组累计产气量最低,各处理组TS去除率分别为47.72%、55.03%、50.32%、42.12%,TS产气率分别为 0.235m3/kg、0.298m3/kg、0.221m3/kg、0.189m3/kg。TS 浓度为 30%处理组 pH 值波动较大,出现了酸抑制现象。(2)各处理组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酸主要是乙酸和丙酸,其中乙酸占主导地位,在14d时乙酸产量最大。各处理组挥发酸总量最高分别达到7200mg/L、7460mg/L、8210 mg/L 和 8300 mg/L,乙酸最大值分别为 2900mg/L、3900 mg/L、3200 mg/L 和 2400 mg/L,丙酸最大值分别为 2120mg/L、1630 mg/L、2010 mg/L、2470 mg/L,丁酸最大值分别为550 mg/L、630 mg/L、550mg/L和200 mg/L;乙酸转化产甲烷的速率较快,随着产甲烷菌的作用,挥发酸浓度逐渐降低并维持稳定。(3)在TS浓度为15%的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酸、丙酸、丁酸进行各分酸耐受浓度厌氧发酵试验,探讨不同挥发酸累积对玉米秸秆高固体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厌氧发酵系统对乙酸的耐受浓度小于6g/L,在2g/L和4g/L的乙酸质量浓度条件下,能够连续产气,日最高产气量分别为630mL和660mL,累计产气量分别为15700mL、17180mL,启动后pH值可以在厌氧发酵正常范围内变化;发酵系统对丙酸的耐受浓度小于4g/L,当丙酸浓度为2g/L时日最高产气量和累计产气量分别为650mL和14060mL,启动后pH值在6.5和7.5之间变化;发酵系统对丁酸的耐受浓度小于8g/L。在2g/L、4 g/L和6g/L的丁酸质量浓度条件下,能够连续产气,且浓度为6g/L的丁酸组厌氧发酵状态最好,累计产气量分别为12980mL、13290mL、16260mL,初始pH值较低,发酵启动后pH值逐渐上升,最终稳定在6.5和7.5之间。(4)外源添加不同浓度Fe2+的厌氧发酵试验中,结果表明:添加适量浓度Fe2+的试验组其产气量要高于未添加组,加入微量金属Fe2+在浓度为2.0mg/L时发酵效果最好,产气量最大,日产气量达到790mL,发酵周期内累计产气量为17760mL,TS和VS去除率分别为55.03%、53.26%。总挥发酸产量中,乙酸占主导地位,乙酸产量丙酸产量,乙酸产量高的产气量大,产气效果好,丙酸产量越高,产气抑制越明显。(5)生物炭+Fe2+的共同添加试验中,挥发酸总量的最大值分别为5550mg/L,5780mg/L,6030mg/L,6680mg/L,5010 mg/L,4620mg/L。各处理组产乙酸的最大值分别为 4240mg/L、2880mg/L、2830mg/L,产丙酸最大值分别为 1640mg/L,1820mg/L,1930mg/L,2030mg/L,1540mg/L,1620mg/L;对比不加生物炭的处理组,结果表明,生物炭+ Fe2+协同作用对厌氧发酵的产酸产气有促进作用。
[Abstract]: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yield of volatile acids in the process of anaerobic fermentation is 12070mL , 15150mL , 12970mL and 7850 mL respectively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concentration of TS is the highest in the process of anaerobic fermentation . The removal rates of TS in each treatment group are 47.72 % , 55.03 % , 50.32 % , 42.12 % , 0.189m3 / kg , 0.221m3 / kg , 0.189m3 / kg . The concentration of TS is 30 % . ( 2 ) The volatile acids produced during anaerobic fermentation in each treatment group were mainly acetic acid and propionic acid , wherein acetic acid predominates , the yield of acetic acid was the highest at 14 d . The maximum amount of volatile acids in each treatment group reached 7200 mg / L , 7460 mg / L , 8210 mg / L and 8300 mg / L respectively . The maximum value of acetic acid was 2,120 mg / L , 30 mg / L , 200 mg / L and 200 mg / L respectively . The maximum value of acetic acid was 550 mg / L , 630 mg / L , 550 mg / L and 200 mg / L , respectively . ( 3 )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S concentration of 15 % ,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cetic acid , propionic acid and butyric acid were added to carry out anaerobic fermentation test on high solid anaerobic fermentation of corn stover . ( 5 ) The maximum value of total volatile acid was 5550mg / L , 5780 mg / L , 6030mg / L , 6680 mg / L , 30mg / L and 4620mg / L respectively . The maximum value of acetic acid in each treatment group was 4240mg / L , 2880 mg / L , 1930mg / L , 2030mg / L , 1540mg / L and 1620mg / L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21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亮;马传杰;花日茂;;温度对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影响的研究现状[J];当代畜牧;2008年09期
2 徐卫佳;用厌氧发酵技术处理农村养殖场畜禽粪便[J];可再生能源;2004年01期
3 李文哲;公维佳;;固体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反应器微生物载体选择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4 夏吉庆;李文哲;李惠强;;牛粪厌氧发酵的载体筛选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10期
5 宁桂兴;申欢;文一波;王凯;李天增;;农作物秸秆干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6 陈智远;蔡昌达;石东伟;;不同温度对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7 王许涛;刘丽莎;张百良;;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应用于秸秆厌氧发酵的技术经济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0年02期
8 周玮;董保成;齐岳;;不同处理秸秆中温厌氧发酵的产气效果[J];中国沼气;2010年03期
9 杨立;张婷;龚乃超;李红丽;;稀碱法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10 马文瑞;王惠生;张燕;王清;赵辉;;冲厕沼液曝氧法除臭对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艳;陈广银;罗兴章;郑正;郑斌国;方彩霞;;篁竹草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及结构变化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钱午巧;包武;陈彪;林代炎;卢济事;;利用厌氧发酵技术综合治理畜牧业污染的探讨[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能源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3 何光设;蒋恩臣;;厌氧发酵过程数学模型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4 雷宇;马煜;刘士清;张无敌;尹芳;徐锐;李建昌;陈玉保;;宠物狗粪便厌氧发酵试验研究[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常国璋;席新明;郭康权;杨秀生;;不同原料配比对餐饮废弃物高温厌氧发酵的影响[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唐蓉;;烟草废弃物高温干式厌氧发酵的中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钱午巧;包武;陈彪;林代炎;卢济事;;利用厌氧发酵技术综合治理畜牧业污染的探讨[A];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纪念学会建会20周年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丹;李文哲;;两相厌氧发酵工艺的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庞小平;牛明芬;王赛月;王昊;;农作物秸秆厌氧发酵影响因素探讨[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10 王阳;林聪;韩艳霄;程东林;;早熟禾厌氧发酵产气研究[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平卫东;南丰生猪污物“厌氧发酵”环保又经济[N];抚州日报;2008年
2 记者 胡左;我首条垃圾联合厌氧发酵生产线运行[N];科技日报;2009年
3 张继东;城市生物质垃圾联合厌氧发酵工艺在东胜区实现工厂化生产[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4 钱伯章;秸秆厌氧发酵制氢产气量提高[N];中国化工报;2009年
5 尚东 编译;厌氧发酵:城市垃圾处理新方法[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6 史晓龙;国家专款支持农业固体废弃物转化研究[N];中国税务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晓岩;专家勾勒生物基化学品路线图[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记者 陈红阳 特约通讯员 吴阁玮;我市可望实现沼气产业化[N];湛江日报;2009年
9 特约记者 魏建军;循环经济产业链让玉米增值6倍[N];中国化工报;2007年
10 杜杰;畜禽粪便能生产高效有机肥[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生物质组成成分对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董晓莹;蔬菜废弃物两相厌氧发酵工艺产沼气试验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梁勇;生物炭介导的鸡粪不同温度厌氧发酵解抑增效特性及过程建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孟尧;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瘤胃仿生工艺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张彤;温度和pH值调控对厌氧发酵产甲烷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6 孙薇;畜禽粪便厌氧发酵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变化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7 刘丹;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存胜;厌氧发酵技术处理餐厨垃圾产沼气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9 杨天学;玉米秸秆干式厌氧发酵转化机理及微生物演替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楚莉莉;沼气高效厌氧发酵的条件及产气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博;基于LS-SVM的厌氧发酵过程软测量建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何岩;不同厌氧发酵条件对漆酶预处理秸秆产沼气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潘洪加;土霉素对厌氧发酵过程古菌群落及抗性基因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程俊伟;不同餐厨泔水生物质垃圾沉降性能及厌氧发酵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段彦芳;中温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影响条件分析及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白晓磊;鲟鱼养殖尾水栽培微藻及其两相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5年
7 毛春兰;不同底物浓度下初始pH值影响厌氧发酵效果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刘琳琳;两种矿物添加剂对不同底物厌氧发酵特性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马吉龙;基于CFD的厌氧发酵搅拌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张文婷;废弃脐橙厌氧发酵产沼技术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85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48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