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RNAi创制水稻抗黑条矮缩病材料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3 11:23

  本文关键词: 水稻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灰飞虱 RNAi 转基因株系 出处:《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引起的水稻病毒病,严重危害水稻安全生产。本研究利用RNAi (RNA interference)技术,构建针对RBSDV病毒本身及其传播媒介灰飞虱的RNAi载体,转化RBSDV水稻高感品种武陵粳1号,以期获得抗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灰飞虱的水稻新种质,并探讨抗水稻黑条矮缩病机制。结果如下:1.以RBSDV的S4、S8和S9序列为候选基因片断,利用两步法(pENTR-pANDA)快速高效构建了5个RNAi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转化武陵粳1号并获得转基因T1代阳性植株,其中含有S9干扰片段的转基因植株]0株,S8转基因13株,目前S4仍在转化过程中。同时,对含有S8干扰片段的转基因T2代植株进行温室RBSDV接种,初步实验结果表明,沉默S8的转基因株系对RBSDV呈现一定抗性。2.利用基因序列拼接手段将RBSDV的S9片段分别与S4、S8进行拼接,组合成较大的干扰片段S4&S9(一个拼接组合)和S8S9(两个拼接组合),共构建3个RNAi拼接载体,分别转化武陵粳1号,获得了沉默S4S9和S8S9的转基因T1代阳性植株分别有8株系和66株系。3.构建了分别针对灰飞虱关键基因激活性蛋白激酶C受体(Receptor for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 RACK)基因、60S核糖体蛋白L5 (60S ribosomal protein L5, RPL5)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3)基因、60S核糖体蛋白L7a (60S ribosomal protein L7a, RPL7a)基因、60S核糖体蛋白L8(60Sribosomal protein L8, RPL8)基因、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4和5基因(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4 and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5, ND4 and ND5)和线粒体NADH脱氢酶亚基2基因(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2, ND2),共计7个基因的14个RNAi载体,转化武陵粳1号,获得转基因T1代阳性植株。4.利用灰飞虱传毒,建立了室内离体叶片RBSDV接种和活体植株RBSDV接种体系。
[Abstract]:Rice black stripe dwarf disease is caused by rice black stripe dwarf virus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the safe production of rice. In this study, a RNAi vector targeting RBSDV virus and its transmission vector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RNAi RNA interference technique. In order to obtain new rice germplasm resistant to rice black stripe dwarf disease and ash planthopper,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black stripe dwarf disease of ric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Using the S4S8 and S9 sequences of RBSDV as candidate gene fragments, we transformed Wulingjing 1, a highly susceptible rice variety, into a new rice germplasm resistant to rice black stripe dwarf disease and ash planthopper. Five RNAi vectors were constructed rapidly and efficiently by two-step pENTR-pANDA.The transformation of Wulingjing 1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the transgenic T1 generation positive plants, including the transgenic plants containing S9 interference fragments. At present, S4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transgenic plants containing S8 interference fragments were inoculated with RBSDV in greenhouse. The transgenic lines silencing S8 showed resistance to RBSDV. The S9 fragment of RBSDV was spliced with S4 S8 by gene sequence splicing. S4 & S9 (a splicing combination) and S8S9 (two splicing combinations) were combined to construct three RNAi splicing vectors, which were transformed into Wulingjing 1, respectively. Eight lines and 66 lines of transgenic T1 generation positive plants with silencing S4S9 and S8S9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The gene of 60S ribosomal protein L560S ribosomal protein L5 (RPL5)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key gen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 receptor (Receptor for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 RPL5) of planthopper, respectively. Glyceral 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3) gene of 60S ribosomal protein L7a, RPL7a) gene of 60S ribosomal protein L8 (RPL8). Mitochondrial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s 4 and 5,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4 and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5, ND4 and ND5) and mitochondrial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2, 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2, ND2, were transformed into Wulingjing 1 by 14 RNAi vectors of 7 genes. Transgenic T1 generation positive plants. 4. The indoor RBSDV inoculation system in vitro and RBSDV inoculation system in living plantlets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planthopper transfered virus.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1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生;;水稻主要病害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09期

2 门宝辉,刘庆华;井灌水稻防御冷水害试验研究综述[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01期

3 田艳芬,许文良;白城市水稻种植区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地质;2001年02期

4 陈毅丹;杂交水稻在巴基斯坦的试种结果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5 杨修,孙芳,林而达,居辉,熊伟;我国水稻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5期

6 张志强;;论芜湖县实施水稻“种三产四”示范项目的有利条件和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4期

7 顾晓鹤;韩立建;张锦水;潘耀忠;李乐;;基于相似性分析的中低分辨率复合水稻种植面积测量法[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8 倪建平;金千瑜;;马来西亚水稻生产、技术及经营考察[J];中国稻米;2008年02期

9 周韧;董义忠;周虹;;武汉惊现紫色杂交水稻试验田[J];北京农业;2008年20期

10 周友朋;张仁年;;浠水县水稻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春志;;浅议水稻种植对均衡计算的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姚凤梅;张佳华;;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主要水稻种植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和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郑红;张桂华;潘华盛;;水热条件对黑龙江省水稻发展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李玉蓉;肖友伦;杨娟;邹丽芳;赵静雅;邹华松;陈功友;;水稻条斑病菌hrpX基因调控hpa1基因的表达[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红蕊;刘赫男;;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肖友伦;向勇;刘之洋;陈功友;;水稻条斑病细菌hrp基因诱导表达系统的建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保;黄思先;孙卫国;;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8 谭谈;吴昊;;九江鄱阳湖区水稻气候资源变化与区划[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9 徐化学;李绍清;朱英国;;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在水稻骨干亲本的等位性分析[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陈艳英;游扬声;罗孳孳;唐余学;范莉;;基于MODIS重庆市水稻动态估产模型的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许天颖;抗水稻“癌症”基因成功克隆[N];科技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宋明;寻找水稻种植的高海拔极限[N];凉山日报(汉);2006年

3 特约通讯员 宋明;寻找水稻种植的高海拔极限[N];四川日报;2006年

4 于晓峰;后旗:水稻之乡延伸产业链[N];通辽日报;2007年

5 王志立邋安汝成 李启华;顺河乡5000亩水稻丰收在望[N];商丘日报;2007年

6 刘峰邋刘文博 记者 高大伟;镇赉水稻获大丰收[N];吉林日报;2007年

7 中国贸促会驻澳大利亚代表处供稿;专家警告亚洲水稻种植出现危机[N];中国贸易报;2004年

8 朱 澳;亚洲水稻种植业出现危机[N];中国质量报;2004年

9 YMG记者 申吉忠 通讯员 范勇 夏芳芳;海阳三千亩水稻开割[N];烟台日报;2009年

10 董玉铭 张君实;北林高台育秧大棚令农民增收[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淑娟;丛枝菌根—稻田生态系统对氮磷的削减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徐新朋;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水稻和玉米推荐施肥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黎光泉(Le Quang Tuyen);两个水稻品种抗灰飞虱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庞艳梅;气候变化对四川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趋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5 李华;水稻钾高效营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6 罗金燕;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风险分析、鉴定检测及其拮抗细菌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万明国;源于水稻的链霉菌菌株F-1的鉴定及其防病潜力和防病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杜振国;三种水稻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子的鉴定和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林贤文;水稻抗螟虫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与验证[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贾莉萌;水稻抗纹枯病资源的筛选及相关数量性状位点定位[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巩佳第;水稻中砷的赋存形态和转运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周燕芳;基于作物物候特征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姜雪;水稻苗期耐旱性基因位点的发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晶;基于减排潜力与成本的湖北省水稻低碳种植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倪萍;基于C波段雷达遥感数据的水稻FPAR反演[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巍;东北地区粳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分化及水稻品种对9号小种抗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任淑娟;黑龙江垦区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8 程倩;南四湖区优化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9 吕晓晓;超大颗粒包膜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其氮素利用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10 黄振国;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遥感监测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08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508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4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