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肥盐交互作用对滨海盐渍土与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及肥料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4 20:41

  本文关键词: 肥料效应模型 氮磷肥 冬小麦 黄河三角洲 出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土分布广泛,受盐分、土壤结构和肥力等影响,土地利用率较低。盐分是该地区作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盐分过高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合理施用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盐分对作物的胁迫,同时也减少肥料浪费及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有益于改善沿海地区低效的农业发展现状。目前,肥料与盐分交互作用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为得到冬小麦最佳经济施肥量,需要建立黄河三角洲地区冬小麦肥料效应模型。本研究在室内布置盆栽试验,通过控制盐分和氮肥两种因素,探讨不同盐分和施氮水平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冬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同时在野外布置“3414”试验氮磷部分试验,探讨在轻度盐渍土上施肥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后将通过“3414”试验结合数学模型探究氮磷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盆栽试验,控制盐分水平和施氮水平分别为0.7、1.7、2.7 g/kg和0、135、270、405 kg/hm~2,以探讨不同盐分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苗期对上述两影响因子的响应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小麦地下部干重首先受到盐分促进作用,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地下部干重逐渐受氮肥抑制作用。冬小麦地上部干重受盐分的影响晚于地下部干重,且在其生长到54天时盐分的抑制作用强于施氮的促进作用。地上部和地下部全氮主要受施氮影响,在施氮量小于27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增加全氮含量增加,且施氮首先影响地上部全氮积累,后影响地下部全氮积累。增施氮肥有助于盐渍土改良,可使土壤pH的增加幅度降低,且盐分越高地区其增幅降低越大。当施氮量在270 kg/hm~2以下时,土壤中全氮与施肥量成正比;土壤中的NO_2~-、NO_3~-也主要受氮肥影响,施氮量增加其含量增加。在冬小麦生育前期(54天),氮盐交互作用仅在冬小麦生长到33天时表现出对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全氮和土壤NO_2~-的显著影响。在含盐量低于2.7 g/kg的盐渍土上种植冬小麦时,氮肥施用量需控制为270 kg/hm~2,避免过量施用造成肥料的浪费。(2)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布置冬小麦“3414”氮磷部分试验,控制施氮量(0、135、270、405 kg/hm~2)和施磷量(0、53、105、157.5 kg/hm~2),分析在氮磷肥料施用量不同情况下的冬小麦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在轻度盐渍土上,合理控制氮磷肥施用量可提高冬小麦产量,且氮肥的影响强度大于磷肥。单施氮肥产量提高11.6%,单施磷肥产量提高10.6%,当施氮量和施磷量分别为270和105 kg/hm~2时,冬小麦产量达到6339 kg/hm~2,提高41.7%。氮磷肥对不同土层和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时期不同。氮肥主要影响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而磷肥则主要影响2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除有效磷),且两者的影响时期集中在冬小麦灌浆期之前。氮磷肥料的施入降低了土壤pH的增幅,有助于盐渍土的改良,但磷肥的过量施入易增加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施加氮肥有助于提高土壤NO_3~-含量,有助于作物吸收,但也增加了养分流失风险。(3)利用数学模型探讨黄河三角洲地区冬小麦产量与施肥量在线性加平台、一元二次、平方根和二元二次4种不同模型下的拟合效果,以得出最佳肥料模型。结果显示,4种肥料效应模型的拟合结果经检验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一元肥料效应模型中,氮磷一元二次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结合拟合度、最佳经济施肥量、经济收益、肥料农学利用率和一元模型的局限性,对比一元与二元模型模型,后者拟合效果最佳,最佳经济氮磷用量分别为244.1 kg/hm~2和94.2 kg/hm~2,即氮磷肥配比为2.6:1,经济效益为7432.4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为6.2 kg籽粒/kg(N),磷肥农学利用率为13.8 kg籽粒/kg(P_2O_5)。根据每年的粮食价格和肥料价格变动,可利用模型进行推算该地区更贴合实际的最佳经济施肥量,以用于科学指导施肥。
[Abstract]: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alt and nitrogen levels on the growth of winter wheat an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N - P fertilizer increased by 11.6 % , the yield of N - P fertilizer increased by 11.6 % , and the yield of N - P fertilizer increased by 11.6 % . ( 3 )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the fitting effect of winter wheat yield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under linear plus platform , one - element quadratic , square root and binary quadratic four different model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fit effect of the four fertilizer effect models was 244.1 kg / hm ~ 2 and 94.2 kg / hm ~ 2 ,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N / P fertilizer was 6.2 kg / kg ( N ) , and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 / P fertilizer was 13.2 kg / kg ( P _ 2O _ 5 )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慧敏,李卫婷;干旱对运城冬小麦的影响[J];山西气象;2003年03期

2 李鑫;;冬小麦“三改”创高产[J];河北农业科技;2008年17期

3 王位泰;张天峰;马鹏里;蒲金涌;吕峰平;黄斌;;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8年09期

4 孙庆阳;;浅析干旱对南阳市冬小麦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6期

5 侯银平;;探讨冬小麦的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2012年33期

6 禾青;;关于冬小麦持续增产问题的初步调查[J];西藏农业科技;1978年Z1期

7 章玉林,董玉坤;冬小麦施用化肥试验结果[J];新疆农业科技;1982年02期

8 刘东海;;西藏冬小麦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J];西藏农业科技;1991年02期

9 刘万代,李大良,裴卓强,,王站立,袁祖丽;剪除地上部分对冬小麦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1996年03期

10 党建友;冬小麦肥水管理措施[J];山西农业;199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基于概率分布的宿州冬小麦气候风险评估方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车少静;高祺;刘利军;;2009-2010年度石家庄异常低温对冬小麦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雷震宇;裴雪霞;;钾、锌、锰配施在冬小麦上的效应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杨晓华;杨永红;;秋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奇异生长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方文松;朱自玺;刘荣花;王友贺;马志红;;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动态评估指标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张艳红;吕厚荃;;2005/2006年度北方冬小麦增产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郝立生;闵锦忠;;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月英;柳斌辉;牛英洁;王霞;张歆婕;栗雨勤;;气候条件对河北低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徐腊梅;;石河子地区春季低温对冬小麦生长影响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静;印度冬小麦产量下滑[N];国际商报;2003年

2 记者 孙楠 通讯员 郑昌玲;我国开展冬小麦产量逐月预报[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马文清 马海俊;广河冬小麦面积翻三番[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4 莱阳农学院 刘树堂;冬小麦的营养与施肥[N];农资导报;2006年

5 黄艳红、铁良;我市冬小麦需采取壮苗措施[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锦;冬小麦受旱面积开始减少[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记者 朱周良;联合国警示小麦旱情 全球粮食价格高烧难退[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记者 乔林生;新麦生长现“南北差异” 丰歉将定粮价[N];期货日报;2011年

9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晓辉;今年我国冬小麦产量同比下降[N];粮油市场报;2003年

10 记者 郭晋晖;冬小麦实现“八连增” 有助减弱通胀预期[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翔翔;渭北旱塬作物生长特征及其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王维;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供给量的反演与模型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金秀良;基子AqoaCrop模型与多源遥感数据的北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估算[D];扬州大学;2015年

4 崔正勇;冬小麦土壤N_2O排放以及麦季施氮对玉米季后效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5 徐海成;冬小麦高产高效群体构建的栽培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鲁向晖;基于气候变化的豫西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效果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夏天;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区域冬小麦生物量模拟及粮食安全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姜志伟;区域冬小麦估产的遥感数据同化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姚付启;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兰珍;冬小麦磷高效种质鉴定及其生理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鹏;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冠层高光谱变化特征及响应生理参数监测[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慧琴;基于3S技术的县域冬小麦冻害监测及分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亚珍;MODIS监测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长势与土壤湿度[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尚小厦;间作板蓝根对冬小麦生长及麦田CH_4通量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张延;气候变化对关中地区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及适应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姚致远;旱地夏休闲期种植绿肥及其不同处理方式对轮作综合效益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珂;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土壤水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侯仰毅;关中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曹寒;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和冬小麦—夏玉米生长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倪玲;基于AquaCrop模型的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31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531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