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不同强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黑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03 19:24

  本文关键词:不同强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黑碳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林业大学》 2015年

不同强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黑碳的影响

雷雨雨  

【摘要】:黑碳(BC)是土壤惰性C库的重要组分,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大兴安岭轻度火烧迹地和重度火烧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对照样地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强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对照样地、轻度火烧迹地和重度火烧迹地的土壤有机碳和黑碳质量分数都随土层深入而降低。无论是轻度火烧还是重度火烧,火烧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未达显著水平。轻度火烧后土壤黑碳质量分数的变化未达显著水平。重度火烧后,0~5cm土层黑碳质量分数由13.66g/kg显著增至35.03g/kg,这说明重度火烧中土壤表面焦化不完全燃烧的植物枯落物残体对土壤表层黑碳积累起了重要的贡献。三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质量分数之间都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表明黑碳在大兴安岭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轻度火烧迹地和重度火烧迹地土壤BC/SOC的比例都高于对照样地。(2)对照样地、轻度火烧迹地和重度火烧迹地的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分中黑碳(LFBC)和重组分中黑碳(HFBC)质量分数均随土层深入而降低。三种林分0~5cm土层土壤SOC主要存在轻组分中,LFOC/SOC分别为68.19%,67.77%和79.79%。与对照样地相比,轻度火烧后,土壤LFBC质量分数未产生显著改变,重度火烧后,0~5cm土层LFBC显著增加为30.25g/kg;0~5cm土层土壤HFBC质量分数对照样地为6.45g/kg,轻度火烧后显著降低为4.41g/kg,重度火烧后显著降低为4.79 g/kg。0~5cm土层对照样地LFBC/BC为50.85%,在轻度火烧和重度火烧后,LFBC/BC分别显著增大为71.73%和84.74%,使0~5cm土层BC主要存在轻组分中。(3)对照样地、轻度火烧迹地、重度火烧迹地的LFBC/SOC范围分别是7.2%~8.27%、12.16%~15.24%、7.58%~23.83%,HFBC/SOC范围分别是5.74%~10.92%、6.09%~9.43%、4.19%~9.97%,LFBC/LFOC范围分别是11.52%~18.73%、22.6%~31.45%、16.86%~29.82%,HFBC/HFOC范围分别是10.68%~24.32%、10.32%~18.73%、19.21%~20.67%。LFBC分别与LFBC/SOC和LFBC/B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HFBC/SOC、HFBC/B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HFBC与LFBC/LFO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HFBC/HF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LFBC与SOC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2=0.7854,p=0.000),LFBC与LFOC也有极显著性线性相关(R2=0.8292,p=0.000),HFBC与SOC(R2=0.3674,p=0.001)和HFOC的线性关系都极显著(R2=0.7872,p=0.000)。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S7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建国,张小全,王彦辉,徐德应;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2年04期

2 郑野;陈树彪;;阿木尔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红亮;朱建国;谢祖彬;刘钢;曾青;;不同氮水平下秸秆和酚类、有机酸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2 苏永中;;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农田退耕还草的土壤碳、氮固存效应[J];环境科学;2006年07期

3 区惠平;何明菊;朱桂玉;黄景;顾明华;黎晓峰;沈方科;;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叶丽丽;王翠红;彭新华;王丽慧;;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5 王淑平,周广胜,王淑平,姜亦梅,王明辉,姜岩,刘孝义;玉米植株残体留田对土壤生化环境因子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6 崔俊涛,窦森,张伟,刘亚东;玉米秸秆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周桂香;张文元;胡冬南;郭晓敏;;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11年06期

8 展争艳;;阴离子组成不同对盐化土壤秸秆分解速率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9 吴明,杨希;竹林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探讨[J];林业科技开发;2004年03期

10 张小全,武曙红,何英,侯振宏;森林、林业活动与温室气体的减排增汇[J];林业科学;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婷;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四喜;人工湿地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郝文芳;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曹吉鑫;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海龙;黄土高原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产量与土壤生态效应[D];兰州大学;2011年

6 刘继培;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王义祥;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王景燕;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王春阳;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永明,曹军骥;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1期

2 姜培坤,周国模,徐秋芳;雷竹高效栽培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2年06期

3 方晰,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康文星;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CO_2释放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年02期

4 李政海,绛秋;火烧对草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晶;;被忽视的气候杀手——黑碳[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年07期

2 韩永明,曹军骥;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1期

3 何跃;张甘霖;杨金玲;阮心玲;赵玉国;龚子同;;城市化过程中黑碳的土壤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环境科学;2007年10期

4 支国瑞;张小曳;胡秀莲;陈颖军;薛敏;张养梅;张晓春;盛国英;傅家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黑碳减排[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6期

5 唐杨;韩贵琳;徐志方;;黑碳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0年01期

6 穆燕;秦小光;刘嘉麒;殷志强;;黑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1期

7 黄亮;张国森;吴莹;张经;;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分布及来源[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8 林田;方引;陈颖军;胡利民;郭志刚;张干;;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黑碳分布及其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07期

9 陈玲;罗鹍;黄培光;袁志扬;尹淑娴;;东莞市2009年黑碳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J];广东气象;2012年04期

10 燕生,王耆;黑碳和碳循环[J];国外科技动态;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趙竹子;曹軍驥;朱崇抒;劉隨心;;藏東南冬夏季大氣黑碳氣溶膠的濃度變化特徵[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吉永红;邱宇平;盛光遥;;环境有机质影响下萘和菲在黑碳上的吸附[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曹军骥;;黑碳及其环境效应[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邱宇平;肖小雨;郑珍芝;盛光遥;;环境因素影响下黑碳吸附污染物的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程海燕;邱宇平;盛光遥;;环境黑碳对腐殖酸的吸附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刘宏剑;;上海地区黑碳污染物特征及其源分布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7 荊俊山;高樅亭;張仁健;;北京PM_(2.5)及氣溶膠光學特性的觀測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郑珍芝;邱宇平;盛光遥;;环境黑碳吸附阴阳离子染料的行为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明镜;效存德;秦大河;杜振彩;Mark Flanner;;中国西部雪冰中的黑碳及其气候效应[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吴成;张晓丽;李关宾;;黑碳吸附铅镉的特性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N];文汇报;2009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敬涛 高琳;[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英国《卫报》 吴静宜 译;[N];中国石化报;2012年

4 华凌;[N];科技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魏丽娟 通讯员 刘慧敏;[N];榆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淑雨;关中地区黑碳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外场观测与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5年

2 章如东;北半球中纬度黑碳的源解析和辐射效应[D];兰州大学;2015年

3 蔡婧;城市个体黑碳暴露特征与儿童呼吸道健康效应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程广焕;黑碳对沉积物中壬基酚吸附/解吸和微生物降解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5 余向阳;黑碳对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赵肖奕;北京市黑碳及PM_(2.5)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健康影响的临床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崔昕毅;黑碳对沉积物中疏水性有机物的生物富集、降解与基因毒性的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雨雨;不同强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黑碳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刘卫平;利用激光雷达探测兰州地区沙尘和黑碳气溶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徐辰瑶;南京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空间分布及与多环芳烃的相关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叶浩;中国北方地区季节性积雪中黑碳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安林昌;单颗粒黑碳测量仪的标定及其在天津武清和北极地区的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刘建秋;黑碳对乙草胺在土壤/沉积物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郑珍芝;黑碳对离子型污染物的吸附行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8 孙海波;中国地区黑碳与沙尘气溶胶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阮楚琪;黑碳的氧化改性及其对芳香污染物吸附行为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10 赵月;城市植物叶面尘中黑碳含量及迁移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强度火烧对大兴安岭天然林土壤黑碳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63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0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