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木形成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04:03
本文关键词:花斑木形成机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花斑木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木材着色,其中菌纹线和染色可构成复杂美观的图案,在欧美国家常常用于工艺美术的创作,在国内却少有研究与利用。为了人工培育获得美观的花斑木,本研究通过在野外调查易于形成花斑木的树种,采集自然形成的花斑木标本,从中分离得到菌株,或购买菌株,将菌株接种到无花斑的西南桤木Alnus nepalensis木材上培养,筛选出可形成花斑的菌株,对可形成花斑的菌株进行鉴定;从筛选所得菌株中选择数株,进行不同含水率、不同浓度硫酸铜对花斑形成的影响实验,组合真菌与单株接菌比较研究,对花斑木的形成机理进行探索。多种材色较浅的阔叶材易形成菌纹线,常见的树种包括槭木Acer mono、西南桤木A.nepalensis、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白兰Michelia alba、黄葛树Ficus virens、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白楠Phoebe neurantha、山杨Populus davidiana等树种。共筛选出36株19种,其中包括间座壳属Diaporthe9种(无性阶段为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炭角菌属Xylaria5种,贝尔特胞属Beltrania1种,Daldinia childiae等,与之同属的真菌不一定可以形成花斑,主要类型是形成黑色菌纹线伴随着黑色或黄绿色染色,花斑形成初期几乎没有腐朽迹象。花斑木的形成受到基质含水率的影响,其最适条件随菌种不同而不同,菌株J9-1在木块含水率为52%~65%条件下形成的外部及内部花斑量最多;菌株ZXH18-1在木块含水率为39%~65%条件下形成的表面花斑量最多,但在木块含水率为52%~65%条件下形成的内部花斑量最多;菌株ZXH63-4在木块含水率为79%~99%条件下形成的表面花斑量最多,在木块含水率为52%-99%条件下形成的内部花斑量最多;ZXH63-4形成的平均花斑量最多。含水率对质量损失影响不大。硫酸铜刺激实验的初期由于恒温箱底部温度偏高使木块中的水分意外散失,所有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处理条件下形成的花斑量差异不显著,因此不能估计硫酸铜其对花斑形成的影响,但ZXH63-4形成的花斑显著多于ZXH18-1。ZXH63-4、Phomopsis sp.ZXH28-2、Beltrania sp.ZXH62-2及小孢绿杯盘菌Chlorociboria aeruginascens两两组合接种有利于形成数量、类型均更多的花斑。多种拟茎点霉属、炭角菌属真菌被报道为植物内生真菌,筛选所得的拟茎点霉属、炭角菌属等真菌形成菌纹线的机理可能是:活立木中生长的植物内生真菌在植物死亡后,或抵御不良环境,或为保持自身生长环境的水分,或为了形成子实体以繁殖后代而形成菌纹线。
【关键词】:花斑木 植物内生真菌 拟茎点霉属 炭角菌属 菌纹线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8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1
- 1.1 花斑木概念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4-20
- 1.2.1 国外研究概况14-19
- 1.2.2 国内研究概况19-20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20-21
- 2 易形成菌纹线的树种调查21-31
- 2.1 调查及采集的方法与地点21-22
- 2.2 调查结果22-25
- 2.2.1 标本库统计结果22-24
- 2.2.2 野外调查统计结果24-25
- 2.3 常见花斑木树种统计25-29
- 2.4 结论与讨论29-31
- 3. 花斑木菌种筛选31-46
- 3.1 材料与方法31-34
- 3.1.1 菌株购买及分离纯化31-32
- 3.1.2 菌株筛选32
- 3.1.3 菌株鉴定32-34
- 3.2 结果与分析34-44
- 3.2.1 菌株鉴定结果及其花斑特征34-43
- 3.2.2 购买菌株形成的花斑特征43-44
- 3.3 结论44
- 3.4 讨论44-46
- 4 花斑数量的统计与分析方法46-53
- 4.1 仪器与软件46
- 4.2 分析方法46-47
- 4.3 结果47-52
- 4.4 结论52-53
- 5 木材含水率对花斑形成的影响53-59
- 5.1 材料与方法53-55
- 5.1.1 木块含水率与加水量的关系探索53-54
- 5.1.2 菌种扩繁及接种54-55
- 5.2 结果与分析55-57
- 5.2.1 花斑的面积占木块面积百分比统计分析55-56
- 5.2.2 木块质量损失率56-57
- 5.3 结论与讨论57
- 5.4 讨论57-59
- 6 硫酸铜对花斑形成的影响59-63
- 6.1 材料与方法59-60
- 6.1.1 材料准备及溶液配制59
- 6.1.2 硫酸铜溶液处理及接种59-60
- 6.2 结果与分析60-62
- 6.2.1 花斑的面积占木块面积百分比统计60-62
- 6.2.2 木块质量损失率62
- 6.3 结论与讨论62-63
- 7 菌种组合接种形成花斑木63-69
- 7.1 材料与方法63-64
- 7.1.1 菌株扩繁及木块灭菌63-64
- 7.1.2 菌株接种到木块64
- 7.2 结果与分析64-67
- 7.2.1 花斑数量比较64-65
- 7.2.2 花斑类型的变化65-67
- 7.3 结论与讨论67-69
- 8 结论与讨论69-73
- 8.1 结论69-71
- 8.1.1 易形成菌纹线的树种69
- 8.1.2 花斑木菌株筛选69
- 8.1.3 木材含水率对花斑形成的影响69-70
- 8.1.4 硫酸铜对花斑木形成的影响70
- 8.1.5 菌种组合接种形成花斑木70-71
- 8.2 讨论71-73
- 8.2.1 花斑木的形成机理71-72
- 8.2.2 花斑木培育研究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6
- 附录I76-88
- 附录II88-95
- 作者简历95-96
- 导师简介96-97
-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97-98
- 致谢98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倩茜;一株从桑椹白化病果中新分离真菌的鉴定及致病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2 何海珊;花斑木形成机理的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花斑木形成机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6286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