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玉米温热带自交系转座子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玉米温热带自交系转座子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转座子普遍存在于所有物种的基因组中。可移动的转座子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基因断裂甚至染色体重排等。同时转座子的转座活性也是生物遗传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基因组有重要影响。转座子在帮助有机体适应胁迫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直接调控个体基因表达,还能提供遗传变异的基础,从而帮助有机体创造压力诱导型的全局调控网络。玉米作为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研究遗传和进化的模式作物。转座子占其基因组序列组成的85%以上,因此对玉米转座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拟通过对84份温带和热带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利用RepeatMaske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B73中各个家族的转座子数量及分布。结合不同类型转座子序列特征,鉴定了84份玉米自交系基因组中非B73中所有的转座子,称之为新鉴定的转座子。该研究比较了温、热带玉米自交系群体中转座子类型、数量和分布差异,并通过温、热材料间特有转座子邻近基因的代谢通路分析和GO分析,揭示温、热带玉米自交系特有转座子在环境适应性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探究转座子在玉米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插入差异及玉米转座子的驯化趋势,揭示玉米在环境适应性方面转座子的重要贡献,为进一步分析转座子是如何促进基因组进化和调控有重要意义,并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各自交系中反转录转座子含量最高,达基因组序列70%以上。反转录转座子中的Gypsy超家族和Copia超家族含量占其中90%以上。但这两类转座子分布方式却截然不同。Gypsy类转座子越靠近着丝粒位置,插入频率越高。而Copia类转座子分布情况与之相反。此外,玉米基因组中DNA类转座子含量相对较少,其分布与重组率呈正相关性(r=0.522,P0.01)2.通过对温、热自交系转座子插入位点的比较发现,温带材料新鉴定的转座子总数为219,782个,分布于79,073个位点;热带材料新鉴定的转座子总数为461,003个,分布于142,292个位点。在温带材料中,平均每份材料有6,868个新鉴定的转座子,低于在热带材料中所检测个数(平均8,865个)。同时,新鉴定的转座子中LTR类反转座子的比例为91.93%,而DNA类转座子为2.74%。可以看出,在新鉴定的插入转座子中LTR类反转录转座子转座频率高于DNA类转座子。3.无论在温带材料还是热带材料,新鉴定转座子均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两端,这些转座子高频插入区域称为热点区域。通过热点区域新鉴定转座子位点的聚类分析,84份玉米自交系聚类结果与地域来源一致,即温带和热带材料各自聚为一类。通过分析不同群体中转座子插入位点与邻近基因的距离发现温带材料中插入到基因内部的转座子比例高于热带材料,而转座子到临近基因的距离上差异不显著。4.温、热带自交系中特异的新鉴定转座子其邻近基因在功能上具显著差异。温带自交系中新鉴定转座子邻近基因在有害物质的降解,异生物质代谢等基因GO功能分类中富集程度显著高于热带自交系。此外,温带自交系中所检测到的特异转座子插入位点位于抗寒基因上游,而热带群体中并未检测到。热带自交系中新鉴定转座子附近关于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核苷酸合成等合成代谢途径的基因数量高于温带自交系,而调控果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代谢、抗坏血酸代谢方面基因中,新鉴定转座子仅存在于热带自交系中,这些结果证明转座子在玉米适应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玉米 转座子驯化 环境适应性 环境压力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3;Q94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文献综述11-26
- 1.1 转座子扩增对基因组大小和结构的影响13-14
- 1.1.1 转座子影响基因组大小13
- 1.1.2 转座子介导的染色体重排13-14
- 1.2 转座子介导压力响应机制和生物体对环境改变的遗传适应性14-15
- 1.2.1 转座子激活响应环境应答14
- 1.2.2 转座子对环境适应性的影响14-15
- 1.3 转座子的驯化15-26
- 1.3.1 转座子驯化的揭示16-17
- 1.3.2 驯化转座元件的结构多样性17-20
- 1.3.3 完整转座酶基因和其他功能域相融合后产生的嵌合基因20-21
- 1.3.4 转座子来源的功能基因的进化机制21-24
- 1.3.5 转座子来源的功能基因在多样的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角色24-26
- 1.3.5.0 基因调控功能24
- 1.3.5.1 染色质相关因子24
- 1.3.5.2 细胞凋亡相关功能24
- 1.3.5.3 细胞周期的控制24-25
- 1.3.5.4 介导转座的能力25-26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26-27
- 3 材料与方法27-30
- 3.1 研究材料与软件27-28
- 3.1.1 植物材料和SNPs数据27
- 3.1.2 主要软件及公共分析平台27-28
- 3.2 研究方法28-30
- 3.2.1 B73基因组转座子扫描和分析28
- 3.2.2 新插入的非参考基因组非冗余转座子筛选28
- 3.2.3 参考基因组重组率计算28
- 3.2.4 材料间转座子数量统计和分类28-29
- 3.2.5 转座子分布特征分析29
- 3.2.6 新鉴定转座子聚类分析29
- 3.2.7 受转座子影响基因的KEGG分析和WEGO聚类29-30
- 4 结果与分析30-42
- 4.1 玉米自交系材料全基因组READS扫描和统计新鉴定转座子30-31
- 4.2 新插入不同类型转座子在基因组的分布特征31-35
- 4.3 聚类分析35-37
- 4.4 温、热带材料间新鉴定转座子分布差异特征37-38
- 4.5 新鉴定转座子对邻近基因影响和温、热带材料间基因差异分析38-42
- 5 讨论42-47
- 5.1 转座子插入偏好性与基因组重组42-43
- 5.2 不同地理分布材料中转座元件对环境适应性的影响43-44
- 5.3 转座子对下游基因的调控作用44-47
- 6 参考文献47-55
- 7 附件55-62
- 8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德如;细菌转座子及其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译刊;1984年01期
2 全登庄;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子及其效应[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4期
3 傅荣昭,李文彬,孙勇如;植物转座子在基因工程应用上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1994年05期
4 李凤玲,赵毓橘;植物转座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年05期
5 何承忠,陈宝昆,江涛,张志毅,李善文;植物转座子的研究与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03期
6 王瑞白,阚飙;转座子插入位点的鉴定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2005年03期
7 高东迎;何冰;孙立华;;水稻转座子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7年05期
8 韩民锦;李雪;张泽;;转座子显示技术及其在家蚕遗传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展望[J];蚕学通讯;2008年04期
9 张博;陈兵;张青文;康乐;;昆虫的转座子及其功能[J];昆虫知识;2009年02期
10 田海霞;;转座子在基因组和基因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才华;肖美丽;任小东;Alice Hayward;殷家明;付东辉;李加纳;;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嵌合转座子的特征分析和功能注释[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2 严冰;曾庆韬;钱远槐;;黑腹果蝇黑条体突变体中转座子分布的多样性研究[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张云峰;;小麦中转座子存在的可能性初探[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4 曲志才;姜曰水;;山东部分地区灰飞虱mariner类转座子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5 周祥;白林泉;邓子新;;井冈霉素产生菌的全基因组转座子突变[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逄晓阳;李晶;刘国文;王哲;;利用转座子诱变构建反刍月形单胞菌乙酸生成关键酶基因缺失工程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瞿婷婷;俞云松;魏泽庆;陈亚岗;李兰娟;;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耐药转座子结构及MLST分型[A];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何泽;曹广力;薛仁宇;陈淼;陈文柱;王崇龙;郑小坚;沈卫德;贡成良;;用piggyBAC转座子进行家蚕转hGM-CSF基因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钟仰进;杨婉莹;曹阳;黄亚东;温硕洋;劳海华;陈维春;;家蚕K1.4转座子的拷贝多态性及K1.4主拷贝的序列特征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程洛单;邹曙明;田玉梅;杜雪地;;金鱼hAT家族Tgf2转座子在斑马鱼胚胎中的自我剪切[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卫东;转座子荣居自然界最丰富基因榜首位[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冯卫东;遗传基因中的“侵略者”[N];科技日报;2008年
3 朴淑瑜;科学家找到大麦白粉病“元凶”[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露鹏;高效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关键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2 宋成义;不同DNA转座子在哺乳动物细胞和胚胎中转座活性研究及新转座子的挖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覃成;基于栽培辣椒和野生辣椒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辣椒属的驯化与特异性[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刘东;多倍体鱼转座子的遗传变异和雌核发育鱼性腺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化浩;家蚕基因组中转座子的水平转移[D];重庆大学;2014年
6 陈勇;全基因组中网络缺失基因和微型转座子的发现及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马峇;桑树全基因组转座子的鉴定及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8 丁f;piggyBac转座系统[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娜;基于piggyBac转座子的家蚕定向遗传转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吴敏;鳞翅目昆虫中piggyBac转座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杰;家蚕内源性piRNA促进家蚕piggyBac转座子的稳定性[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杨晶晶;组织培养诱导下水稻met1-2突变体反转座子Tos17活性与组蛋白修饰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潘晓寒;外源序列插入位点在基因组中的分步特征[D];南京大学;2013年
4 倪欣涛;鸭疫里默氏杆菌转座子随机突变库的构建及毒力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5 徐萌萌;生防菌gCLA4遗传转化体系及转座子突变体库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晓欢;二化螟Ty3/gypsy反转座子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熊杵林;昆虫MITE转座子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及数据库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5年
8 魏彬;基因组重测序作物的新转座子鉴定及特征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陈楚润;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玉米温热带自交系转座子特征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10 周家庆;不同转座子在猪和鼠胎儿成纤维细胞中转座活性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玉米温热带自交系转座子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7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