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间伐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07 14:01
【摘要】: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养分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土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分解动态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活性有机碳作为土壤有机碳中活跃的化学组分,是土壤有机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通常可用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等来进行表征。其中,溶解性有机碳作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能源物质,参与了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有着重要作用。而土壤微生物量碳虽然在土壤碳库中所占比例很小,但自身的周转速率较快,在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不同间伐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及抚育后土壤有机碳分解动态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以秦岭火地塘林区中山地带的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将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出强度作为参试因子,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分析了9种不同抚育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不同抚育处理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特征;不同抚育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从而提出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有机碳分解速率最低时的最佳抚育组合,结论如下:1、不同抚育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0-]0cm土层,间伐强度是影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主导因子。2、不同抚育处理下,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均呈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0-l0cm土层,土壤活性碳和缓效性碳在间伐强度为2 2.0 7%,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为85.36%时,周转最快,而10-20cm土层,土壤活性碳在间伐强度为7.93%,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为14.64%时周转最快,缓效性碳在间伐强度为22.07%,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为85.36%时周转最快。3、不同抚育处理下,O-l Ocm和10-2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春季达到最高,秋季最低;微生物量碳含量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较低。4、林地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最低时,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高,此时抚育措施的最佳组合为:间伐强度为16.34%?17.05%,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为35.86%?40.69%。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国,张小全,徐德应;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5期

2 柳敏;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土壤活性有机碳[J];生态学杂志;2006年11期

3 刘合明;杨志新;刘树庆;;不同粒径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探讨[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4 沈宏,曹志洪,胡正义;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杂志;1999年03期

5 曾从盛;王维奇;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对厌氧条件下碳分解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6 张剑;汪思龙;王清奎;刘燕新;;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季节变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1期

7 向成华;栾军伟;骆宗诗;宫渊波;;川西沿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J];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8 于建光;李辉信;陈小云;胡锋;;秸秆施用及蚯蚓活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9 陈晓琳;李忠武;王晓燕;申卫平;张雪;郭旺;张越男;;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松林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异规律[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10 卢慧;丛静;薛亚东;杨敬元;陈克龙;李迪强;张于光;;海拔对神农架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红;;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曾从盛;王维奇;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对厌氧碳分解的影响[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唐国勇;李昆;;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特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秋芳;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艳星;间伐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董扬红;陕北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颖哲;安太堡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云红;采伐及伐后土地利用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徐侠;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莫汝静;岷江上游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陈瑜;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张昊楠;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沈玉娟;太湖湖滨带不同水份梯度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陈倩;基于牛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4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784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6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