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自动灌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学位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S511;S274
【部分图文】:
该设计将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下面有详细的水稻自动灌溉系统技术图(见图1.1)。软件主要是由几个模块组成:功能模块包括水稻种植管理,灌溉控制、数据报表、系统设置。其中,水稻种植管理,能查看水稻生长环境参数采集,出现缺省、错误可以手动输入或者修改。硬件主要是由传感器、单片机等组成,实施自动控制,是根据水稻灌溉策略,当实测水稻土壤湿度小于设定的阈值时,则需要灌溉,能自动灌溉,亦可手动灌溉。该设计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水稻生长环境管理的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各类统计分析自动化,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开发水稻自动灌溉系统
前端HTML、CSS、javaScript,后端C#,服务器IIS,操作系统Windows,数据库Mysql,系统采用 B/S 体系结构,下面有详细的水稻自动灌溉系统结构图(见图1.2)。利用采集的数据进行灌溉系统的开发。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水稻生长的环境因子,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上位机,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得到灌溉时间后下达指令到单片机执行灌溉。1.5 本章小结
传统水稻灌溉将地表水深作为灌溉规则执行控制,至无水层时,经常使用土壤湿度作为灌溉指标。地表水深度设定为注水上限标准,土壤湿度作为灌水下限指标,是目前普及的几种灌溉技术的调控指标。近年来,郭以明等提出了提高水稻蓄水上限的蓄水控灌模式[31]。俞双恩等提出以农田水位田面水深、地下水位埋深为水稻灌排指标[32]。杨建昌等提出了以土水势作为水稻灌溉指标[33]。徐林娟等提出了利用叶水势制定水稻灌溉指标[34]。还有学者提出了以冠层温度作为水稻灌溉指标[35]。此类指标需要的参数量涉及甚多,变化也大,不易把握仔细,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地表水深和土壤湿度作为水稻调控的根本依据[36]。本研究是基于模糊推理的以土壤湿度为控制量的水稻灌溉系统,具体水稻自动灌溉模糊推理结构图(见图2.1)。其中,输入量为土壤的湿度参数与湿度单位时间变化量,输出量为灌溉时间。水稻自动灌溉是根据灌溉时间来确定是否执行灌溉,在灌溉时间低于2分钟时,不执行灌溉。在灌溉时间高于2分钟时,就由土壤的湿度和湿度单位时间变化量来推理出灌溉类型,即为六个控制量。水稻手动灌溉可由客户自己参照灌溉时间来选择灌溉类型。10分钟一次模糊推理判断,上一时刻的数值与这一时刻的数值存在差异,如果输出量为一个大值,系统会逐步不断修正输出量,直到输出量为一个小值,执行自动灌溉,开启继电器和水泵到预测的时间后关闭。输入量:土壤的湿度数值E、湿度变化率H,输出量:灌溉时间T。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继平;隋阳辉;张文忠;姚晨;高明超;赵明辉;徐正进;;水稻灌浆期冠层温度对植株生理性状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5年05期
2 韩海彬;张莉;;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08期
3 司海瑞;王斌儒;张乐年;;基于GPRS的2.4G无线远程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5年03期
4 薛艳杰;;上海特大城市郊区“谁来种田”问题的几点思考[J];上海经济;2015年04期
5 孙晓梅;;智慧农业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15年02期
6 于会超;路春光;;行进机构触觉化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及MATLAB仿真[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4年05期
7 孙仕军;樊玉苗;刘彦平;张旭东;许志浩;迟道才;;土壤棵间蒸发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节水灌溉;2014年04期
8 刘林森;;美国:打造智慧农业[J];信息化建设;2011年12期
9 史志宏;;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耕地面积再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04期
10 高璐;马玉志;;浅谈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新特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林娟;以叶水势为灌溉指标的水稻节水技术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莉莉;基于C#的自动化大棚后台监测分析系统[D];安徽大学;2019年
2 张清泉;设施西瓜智能灌溉系统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3 耿园;平原河网地区稻田灌排过程及用水管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4 孙静;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灌溉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5 陈辉;基于ZigBee与GPRS的温室番茄远程智能灌溉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3年
6 邵一琨;基于模糊逻辑的地铁列车牵引供电系统关键结构故障诊断[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婧;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田间数据采集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周琳;基于AMR技术的GSM网络优化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郑来安;基于Web的灌溉预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司瑾;多输入模糊推理与多目标模糊决策算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9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6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