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D60和黄绿叶突变体5043ys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发布时间:2020-11-05 16:31
   在自然环境中,开花植物的雄性不育突变以及高等植物的叶色突变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植物中的雄性不育现象往往表现为植物自身的雄性生殖系统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花粉或者精子,但其雌性生殖系统却能够正常发育,并且能够接纳正常花粉完成受精结实过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是其雄性生殖器官发育不正常或者完全或部分退化。植物的叶色突变体同时也被叫做叶绿素缺失突变体,那是因为导致其叶色发生变异的突变基因往往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植物叶片或茎干中叶绿素的合成或者降解,从而改变其叶绿素含量。近年来,对水稻雄性不育和叶色突变的分子机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这两类突变材料在生产实际中的潜在利用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中通过EMS化学诱变冈46B(G46B)种子,获得了一份雄性不育突变体,编号为D60,该突变体的花药外观呈乳白色、瘦小、不散粉、花粉囊内无花粉产生,该突变体的不育突变类型属于典型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类型。与其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株高降低了13.9%、单穗着粒数减少了13.5%、穗伸出度降低了245.2%,而且其自交结实率为0,在以上这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上,突变体与野生型差异显著。遗传分析结果显示,D60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性状是由1对核基因控制,且该突变基因为隐性基因。以D60/中花11的F2为目标基因定位群体,运用分子标记技术等对目标基因进行定位,结果发现水稻第12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247和InDel标记C9与该不育基因存在连锁关系,突变基因与两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8.6 cM和13.0 cM。经进一步的定位结果显示,目标基因位于后期设计的InDel标记C4与C6之间,这个两个标记均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的长臂上,遗传距离分别为0.7 cM和0.2 cM。C4和C5标记将该突变基因界定在一个约1.7Mb的染色体区域内,该区域包含一个已经克隆的雄性不育基因mmil2,且该基因靠近标记C5一侧,这个mil2突变体雄性不育性状与D60突变体的性状很相似,故认为D60所携带的突变基因可能是mmil2基因的等位突变基因,但该结论有待进一步的实验证实。5043ys叶色突变体是利用EMS化学诱变剂诱变日本晴(Nipponbare)种子而获得的一个水稻突变体,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为亮黄色,在生育后期逐渐转为黄绿叶色。5043ys突变体与其野生型相比,在株高和结实率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其株高比野生型下降了15.1%,结实率降低了9.6%。突变体与野生型不同时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差异也十分显著:苗期时,突变体的叶绿素a含量为野生型的35.48%、叶绿素b含量为野生型的30.79%;抽穗期时,突变体的叶色差异与其野生型间有所缩小,其叶绿素a含量为野生型的61.14%,叶绿素b含量为野生型的48.94%。对5043ys突变体的叶绿体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该突变体的大多数叶绿体形状不规则,且内部含有大量的囊泡状结构,基粒片层垛叠数有所减少。遗传分析结果显示,5043ys突变体的突变性状也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且该基因也为隐性的。利用5043ys突变体/明恢63的F2作为定位群体,将该突变基因定位在水稻第8号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502和InDel标记YS3之间,与这两个引物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 cM和0.2 cM,该区域的物理距离约为102.5 kb,此区间包含14个预测基因。与现在已报道的水稻叶色突变基因对比,基本可以推断5043ys突变体所包含的突变基因是一个尚未报道的水稻叶色突变基因,暂时将其命名为5043ys(t)。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S5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雄性不育突变相关研究进展
        1.1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来源和分类
            1.1.1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来源
                1.1.1.1 自然突变
                1.1.1.2 诱发突变
            1.1.2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分类
                1.1.2.1 细胞核雄性不育
                1.1.2.2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1.2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细胞学研究
            1.2.1 正常花粉发育的过程
            1.2.2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花粉败育时期及特性
        1.3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研究
            1.3.1 绒毡层发育及其对花粉发育的影响
            1.3.2 胼胝质与小孢子发育
            1.3.3 不对称分裂和细胞命运的决定与花粉发育
        1.4 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4.1 雄性不育与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
            1.4.2 雄性不育与减数分裂相关基因
            1.4.3 雄性不育与花粉囊壁蜡质形成相关基因
            1.4.4 雄性不育与小孢子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
        1.5 水稻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6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应用
            1.6.1 雄性不育突变体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1.6.2 雄性不育突变体在轮回育种中的应用
    2 叶色突变相关研究
        2.1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2.2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2.3 叶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
        2.4 叶色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2.4.1 叶色突变体的表型与叶绿素的关系
            2.4.2 叶色突变体的叶绿体结构
            2.4.3 叶色突变体与叶绿体蛋白质合成
            2.4.4 叶色突变体与叶绿素的降解
        2.5 叶色突变体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2.5.1 叶绿素合成受阻
            2.5.2 叶绿体蛋白转运受阻
            2.5.3 叶绿体分化与发育受阻
            2.5.4 质-核信号传导途径受阻
        2.6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基因定位与克隆
        2.7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2.7.1 叶色突变体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2.7.2 叶色突变体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 开题设想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D60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田间实验与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1.2.2 材料育性调查
            1.2.3 遗传分析和定位群体构建
            1.2.4 水稻总DNA的提取
            1.2.5 分子标记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
                1.2.5.1 PCR扩增
                1.2.5.2 PCR产物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2.1 D60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主要农艺性状与花粉育性
        2.2 D60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
        2.3 D60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 讨论
        3.1 突变体的表型
        3.2 突变基因可能是M/L2基因的等位突变基因
        3.3 MIL2基因控制水稻绒粘层发育
        3.4 突变体在水稻育种应用上的潜在价值
第三章 水稻叶色突变体5043ys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田间实验与主要农艺性状调查
            1.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1.2.3 叶绿体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1.2.4 定位群体构建
            1.2.5 总DNA的提取
            1.2.6 分子标记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2 突变体的光合色素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4 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2.5 突变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 讨论
        3.1 水稻叶色突变性状的遗传
        3.2 水稻叶色突变性状的生理变化
        3.3 水稻叶色突变体叶绿体结构的变化
        3.4 水稻叶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第四章 全文总结
    1 雄性不育突变体D60
    2 叶色突变体5043ys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绍兴;马晓静;林冬枝;董彦君;;一个新的水稻幼苗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的初步定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叶亚峰;刘斌美;许学;章忠贵;吴跃进;王钰;;水稻脆秆矮生突变体鉴定及基因定位研究[J];核农学报;2012年01期

3 韩帅;王立静;钟世宜;赵燕;刘保申;;一个新的玉米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J];玉米科学;2012年03期

4 郭小蛟;张涛;杨莉;李赓觅;秦俭;曹应江;游书梅;杨乾华;万先齐;罗婧;李昭祥;高磊;蒋开锋;郑家奎;;水稻少分蘖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7年09期

5 马洪丽;温婵;吕巧香;张书标;;水稻稀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的初步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6年08期

6 马健阳;陈孙禄;张建辉;董彦君;滕胜;;一个水稻类病条纹斑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11年02期

7 张力科;李志彬;刘海燕;李如海;陈满元;陈爱国;钱益亮;华泽田;高用明;朱苓华;黎志康;;两个新的水稻叶色突变体形态结构与遗传定位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8 张向前;李晓燕;朱海涛;王涛;解新明;;水稻阶段性返白突变体的鉴定和候选基因分析[J];科学通报;2010年23期

9 初明光;李双成;王世全;邓其明;张婧;丁磊;文勇;郑爱萍;周星宇;李平;;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作物学报;2009年06期

10 王建军,朱旭东,王林友,张利华,薛庆中,何祖华;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生理与遗传分析[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日欣;家蚕体形突变体樽蚕(tub)的定位克隆及分子机制探析[D];西南大学;2018年

2 王闵霞;水稻分蘖调控基因OsIAA16的功能研究和d14突变体遗传修饰因子的创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张婷;LATERAL FLORET 1调控水稻“三花小穗”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4 李然红;白桦早衰突变体的鉴定与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5 王平阳;家蚕类鹑斑突变体q-l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6 柴丽红;PGRN突变体功能研究及PGRN相互作用分子的筛选与鉴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蕾;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产物特异性分子改造及发酵制备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8 胡勤;组蛋白修饰酶GmFLD和HDA6的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余宁;水稻黄化苗基因CS3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10 ATUL PRAKASH SATHE;水稻斑点叶基因SPL40的图位克隆及功能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柏羊;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D60和黄绿叶突变体5043ys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李燕群;五份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钟世宜;三个玉米叶色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4 陈晓阳;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遗传分析与基因初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孙小秋;水稻5份黄绿叶突变体和1份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郑静;一份水稻白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胡燕;一份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8 叶亚峰;水稻脆秆突变体遗传与基因定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9 吴华林;水稻黄绿叶突变体5941ys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10 许君;水稻突变体相关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1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71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c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