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硕士论文 >

2001-2013年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的时空格局及驱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12:55
   耕地复种是我国普遍的农业种植制度,是粮食增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复种指数作为我国农业统计中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地反映耕地的利用情况。近年来,使用不同方法重建NDVI时序数据并提取复种指数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各方法对遥感数据的重建效果还需进一步探讨,基于数据重建后提取的复种指数精度仍需验证。鄱阳湖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其复种变化情况及驱动机制的研究,为决策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种不同的遥感数据和六种重建方法,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探讨不同数据源和重建方法在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指数提取中的适用性,选用最优数据和重建方法构建研究区复种指数时序数据库,分析其时空格局特征,并探讨其其驱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六种方法均有较好的重建效果,其中S-G滤波对三种数据源中的植被数据(林地、耕地和草地)的重建效果最好。(2)基于不同重建方法提取的耕地复种指数均有较高的精度,但不同方法间存在差异,其中三种数据基于S-G滤波法提取的耕地复种指数精度均为最高。(3)2001~2013年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指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除星子、安义、新建、鄱阳及新余是一年一熟制外,其余区域主要为一年多熟制。(4)2001~2013年间,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年际波动较大,空间差异明显。除瑞昌、九江、樟树、丰城、进贤、抚州、东乡及鹰潭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县市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永修、安义、鄱阳以及余干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5)从变化过程来看,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类型以先减后增和持续增加为主,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9.48%和28.63%,其次为持续减少的区域,占耕地总面积的23.2%,先增后减所占比重最小。(6)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变化主要受耕地平均机械动力、城镇在岗职工人数和工资的影响,但不同县市所受影响因子有一定差异。
【学位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344.3
【部分图文】:

鄱阳湖,平原,土地利用类型,采样点


2001-2013 年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的时空格局及驱动研究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将鄱阳湖平原划分为重点增产区域。然而近年来,受洪水、农业产投比以及政策的影响,鄱阳湖平原单双季稻分布格局变化频繁[85],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去噪方法,草地,林地


六种平滑去噪方法的重建效果对比分析(SPOT-VGTNDVI):(a)草地.(b)耕地.(c)林地

去噪方法,草地,林地


六种平滑去噪方法的重建效果对比分析(MODISNDVI-16d):(a)草地.(b)耕地.(c)林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封志明;鄱阳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初探[J];农业区划;1993年05期

2 李季成;论鄱阳湖平原沙漠化的地学效应与防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6期

3 赵西桐;;平原地区人口自然结构的演化特征——以鄱阳湖平原为例[J];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24期

4 万军山,李玉林;鄱阳湖平原农田防护林抗御春寒效应研究[J];江西农业科技;1992年03期

5 闻丞;聂靖生;王源清;;江西:中国人的理想家园[J];森林与人类;2018年11期

6 张亮;丁明军;殷悦;;鄱阳湖平原耕地撂荒现状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

7 范晓波;;去南矶[J];创作评谭;2013年01期

8 刘方平;王少华;廖伟;时红;谢文韬;邓海龙;才硕;;鄱阳湖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6年08期

9 张锋;徐国平;宋建辉;王建国;;江西省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种群动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10 王修慧;李浩元;程飞虎;陈忠平;黄大山;胡晓琴;王颖娴;;花优14作双季晚稻在鄱阳湖平原种植试验示范表现及高效应用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殷悦;2001-2013年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的时空格局及驱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2 张亮;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肖池伟;鄱阳湖平原水稻主产区熟制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6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86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