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埋深对膜下滴灌玉米干物质积累和需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5 05:53
玉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东北地区的地下水埋深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各有差异,因此探索玉米对不同地下水埋深的响应规律,如何高效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作物系数和需水量的影响,本文借助地下水埋深模拟系统设置七个地下水埋深处理,分别为1.0(D1.0)、1.5(D1.5)、2.0(D2.0)、2.5(D2.5)、3.0(D3.0)、3.5(D3.5)和4.0m(D4.0),探讨了地下水埋深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系数以及需水量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不同地下水埋深对膜下滴灌玉米主要生长指标影响不同。D1.0处理下株高始终大于其他处理,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玉米株高先减小后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先增大后减小,D1.0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最大。在拔节期,地下水埋深D2.5处理下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017年和2018年该处理的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他处理分别高出2.67%19.54%和2.57%25.31%。在抽雄吐丝期,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地下水埋深的...
【文章来源】: 隋文华 沈阳农业大学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试验于2017年和2018年4—9月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辽宁省灌溉试验中心站(120°31′E,42°09′N)进行。试验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47 m。试验期间大气温度变化如图2-1所示,整个生育期累计日照时长分别为1240 h和929.1h。试验区土壤类型为棕壤,土壤质地为粉壤土,田间持水量为21%,饱和含水率为24.8%(占干重的百分比)。图2-2试验区地下水模拟系统全图
图2-1玉米生育期大气温度变化本试验中地下水埋深利用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系统模拟,此系统的配置属国内领先水平,由供排水管网、自动供排水设置、自动控制电路、计算机数据采集器等组成,该系统可以任意调解1 m以下地下水埋深(包含1 m),当测坑由于作物耗水而使地下水位低于设定水位时,系统自动给测坑补水,自下而上将水位提高至设定水位;当地表灌水使地下水位高于设定水位时,系统自动将测坑内多余的水排出,每次供水量和排水量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整个试验设备布置如图2-2所示,水柱与测坑相连,中间由电磁阀控制水柱中的水进出测坑,整个生育期各处理的地下水埋深是定量,设置固定水柱高度以达到试验要求,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调节电磁阀使系统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and salinity as functions of groundwater depth on wheat growth and yield in coastal saline soils[J]. ZHANG He,LI Yan,MENG Ya-li,CAO Nan,LI Duan-sheng,ZHOU Zhi-guo,CHEN Bing-lin,DOU Fu-g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9(11)
[2]地下水埋深对辽宁中部地区玉米根系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孙仕军,隋文华,陈伟,苏通宇,邰恩博,张岐,孟维忠. 生态学杂志. 2020(02)
[3]不同光环境下辣椒光合特性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J]. 钟平安,邵东,黄英金,王强,杨小龙,叶子飘. 生态学杂志. 2019(07)
[4]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植被影响研究进展[J]. 侯金鑫,王德,肖鲁湘,曹万云.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5]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对耕层积温的响应[J]. 孙仕军,姜浩,陈志君,朱振闯,张旭东,迟道才. 草业学报. 2019(02)
[6]地下水埋深对辽宁中部地区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孙仕军,张岐,陈伟,隋文华,姜熙,孟维忠.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7]调亏灌溉对夏玉米根冠生长关系的调控效应[J]. 李彪,孟兆江,段爱旺,刘祖贵,刘小飞,申孝军,常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5)
[8]三种不同类型草甸生态系统下鹅绒委陵菜的光合特性[J]. 侍瑞,苏培玺,周紫鹃,解婷婷. 生态学杂志. 2018(07)
[9]东北地区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干旱对根系生长的影响[J]. 蔡福,明惠青,谢艳兵,米娜,赵先丽,张玉书.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02)
[10]内蒙古通辽膜下滴灌玉米棵间蒸发量SIMDual_Kc模型模拟[J]. 李瑞平,赵靖丹,史海滨,王宁,戚迎龙,冯亚阳,贾琼.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3)
博士论文
[1]不同灌溉方式下麦后移栽棉棉田水分运移模拟[D]. 张昊.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2]地下水浅埋区农田水分生产力模型与模拟[D]. 高晓瑜.中国农业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种植密度和覆膜对雨养区春玉米需水和根系生长的影响[D]. 陈志君.沈阳农业大学 2018
[2]玉米根系性状多样性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 乔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3]大气氨营养对小麦和玉米根冠特征及氮效率的影响[D]. 李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4]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特性及与地上部关系的研究[D]. 管建慧.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898994
【文章来源】: 隋文华 沈阳农业大学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试验于2017年和2018年4—9月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辽宁省灌溉试验中心站(120°31′E,42°09′N)进行。试验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47 m。试验期间大气温度变化如图2-1所示,整个生育期累计日照时长分别为1240 h和929.1h。试验区土壤类型为棕壤,土壤质地为粉壤土,田间持水量为21%,饱和含水率为24.8%(占干重的百分比)。图2-2试验区地下水模拟系统全图
图2-1玉米生育期大气温度变化本试验中地下水埋深利用地下水埋深自动控制系统模拟,此系统的配置属国内领先水平,由供排水管网、自动供排水设置、自动控制电路、计算机数据采集器等组成,该系统可以任意调解1 m以下地下水埋深(包含1 m),当测坑由于作物耗水而使地下水位低于设定水位时,系统自动给测坑补水,自下而上将水位提高至设定水位;当地表灌水使地下水位高于设定水位时,系统自动将测坑内多余的水排出,每次供水量和排水量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整个试验设备布置如图2-2所示,水柱与测坑相连,中间由电磁阀控制水柱中的水进出测坑,整个生育期各处理的地下水埋深是定量,设置固定水柱高度以达到试验要求,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调节电磁阀使系统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he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and salinity as functions of groundwater depth on wheat growth and yield in coastal saline soils[J]. ZHANG He,LI Yan,MENG Ya-li,CAO Nan,LI Duan-sheng,ZHOU Zhi-guo,CHEN Bing-lin,DOU Fu-g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9(11)
[2]地下水埋深对辽宁中部地区玉米根系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孙仕军,隋文华,陈伟,苏通宇,邰恩博,张岐,孟维忠. 生态学杂志. 2020(02)
[3]不同光环境下辣椒光合特性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J]. 钟平安,邵东,黄英金,王强,杨小龙,叶子飘. 生态学杂志. 2019(07)
[4]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植被影响研究进展[J]. 侯金鑫,王德,肖鲁湘,曹万云.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5]不同颜色地膜覆盖下春玉米主要生长性状对耕层积温的响应[J]. 孙仕军,姜浩,陈志君,朱振闯,张旭东,迟道才. 草业学报. 2019(02)
[6]地下水埋深对辽宁中部地区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孙仕军,张岐,陈伟,隋文华,姜熙,孟维忠.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7]调亏灌溉对夏玉米根冠生长关系的调控效应[J]. 李彪,孟兆江,段爱旺,刘祖贵,刘小飞,申孝军,常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5)
[8]三种不同类型草甸生态系统下鹅绒委陵菜的光合特性[J]. 侍瑞,苏培玺,周紫鹃,解婷婷. 生态学杂志. 2018(07)
[9]东北地区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干旱对根系生长的影响[J]. 蔡福,明惠青,谢艳兵,米娜,赵先丽,张玉书.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02)
[10]内蒙古通辽膜下滴灌玉米棵间蒸发量SIMDual_Kc模型模拟[J]. 李瑞平,赵靖丹,史海滨,王宁,戚迎龙,冯亚阳,贾琼.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3)
博士论文
[1]不同灌溉方式下麦后移栽棉棉田水分运移模拟[D]. 张昊.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2]地下水浅埋区农田水分生产力模型与模拟[D]. 高晓瑜.中国农业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种植密度和覆膜对雨养区春玉米需水和根系生长的影响[D]. 陈志君.沈阳农业大学 2018
[2]玉米根系性状多样性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 乔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3]大气氨营养对小麦和玉米根冠特征及氮效率的影响[D]. 李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4]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特性及与地上部关系的研究[D]. 管建慧.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898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9899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