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非编码RNA Vvrr1参与溶藻弧菌毒力调控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5 12:02
溶藻弧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水及河口处,存在于多种海洋动物的体表及体内,是海洋养殖环境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海水温度上升的影响,溶藻弧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给我国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组早期从自然发病的养殖大黄鱼中分离出具有较强毒性的溶藻弧菌ND-01菌株,并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了一种具有毒力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 Vvrr1(Vibrio virulence regulatory RNA 1)。本研究通过构建Vvrr1过表达菌株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多种与毒力相关的Vvrr1潜在靶基因,其中pykF及leuO在Vvrr1参与的溶藻弧菌毒力调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此外,我们不仅利用GFP报告基因分析技术明确了Vvrr1与pykF的作用方式,还利用转录组测序及Chip-seq预测、筛选了LeuO靶基因及其靶标ncRNA,为Vvrr1、pykF、leuO参与调控溶藻弧菌毒力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在溶藻弧菌中总结出两种Vvrr1参与毒力调控的可能模式:(1)以“Vvrr1-pykF”为主轴的与粘附相关的毒力调控...
【文章来源】:集美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Vvrr1的结构与序列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型非编码RNAVvrr1参与溶藻弧菌毒力调控的机制研究34离子及低pH胁迫的菌株中,Vvrr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该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图3-2)。图3-2Vvrr1在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注:由溴化乙锭染色的核糖体(r)RNA带作为负载对照(上排泳道)。3.1.3Vvrr1敲除菌株的构建以及粘附能力的检验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可知,Vvrr1表达水平的升高伴随着菌株粘附能力的减弱,因此我们认为在胁迫条件下,Vvrr1可能介导溶藻弧菌的粘附能力调控。为了证实该猜想,我们构建了Vvrr1敲除菌株并进行PCR验证(图3-3.a)。同时我们在同等胁迫条件下,对溶藻弧菌野生菌株和Vvrr1敲除菌株进行粘附能力的检测,发现与野生菌株相比,敲除菌株的粘附能力显著增加(图3-3.b)。以上结果显示Vvrr1无论是高表达还是敲除,都会对溶藻弧菌的粘附能力产生一定影响,这说明Vvrr1在调控溶藻弧菌的粘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3-3Vvrr1表达水平的验证及粘附能力的检测注:(a)Vvrr1敲除菌株的构建与验证,其中WT及△Vvrr1都使用Vvrr1敲除的上下游引物进行扩增;(b)对WT及V△vrr1菌株粘附能力的比较(**P<0.01)。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型非编码RNAVvrr1参与溶藻弧菌毒力调控的机制研究34离子及低pH胁迫的菌株中,Vvrr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该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图3-2)。图3-2Vvrr1在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注:由溴化乙锭染色的核糖体(r)RNA带作为负载对照(上排泳道)。3.1.3Vvrr1敲除菌株的构建以及粘附能力的检验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可知,Vvrr1表达水平的升高伴随着菌株粘附能力的减弱,因此我们认为在胁迫条件下,Vvrr1可能介导溶藻弧菌的粘附能力调控。为了证实该猜想,我们构建了Vvrr1敲除菌株并进行PCR验证(图3-3.a)。同时我们在同等胁迫条件下,对溶藻弧菌野生菌株和Vvrr1敲除菌株进行粘附能力的检测,发现与野生菌株相比,敲除菌株的粘附能力显著增加(图3-3.b)。以上结果显示Vvrr1无论是高表达还是敲除,都会对溶藻弧菌的粘附能力产生一定影响,这说明Vvrr1在调控溶藻弧菌的粘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3-3Vvrr1表达水平的验证及粘附能力的检测注:(a)Vvrr1敲除菌株的构建与验证,其中WT及△Vvrr1都使用Vvrr1敲除的上下游引物进行扩增;(b)对WT及V△vrr1菌株粘附能力的比较(**P<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洋性弧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丁淑妍,侯丽艳,于成勇,张剑,解洁,黄忠义,曲业敏,李文晓,王明义. 职业与健康. 2019(07)
[2]海水养殖中水产动物主要致病弧菌研究进展[J]. 王凤青,孙玉增,任利华,姜向阳,姜芳,崔艳梅,刘丽娟.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02)
[3]黄姑鱼源溶藻弧菌的分离鉴定[J]. 郑晨晖. 北京农业. 2014(27)
[4]溶藻弧菌对水产动物致病性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J]. 苑淑宾,朱爱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5]不同毒力溶藻弧菌脂多糖的多态性研究[J]. 宣雄智,谢珍玉,周永灿,王世锋,吴学贵. 渔业科学进展. 2011(01)
[6]致病溶藻弧菌脂多糖对点带石斑鱼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J]. 徐先栋,谢珍玉,王世锋,宣雄智,周永灿. 海洋科学. 2010(03)
[7]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J]. 杨振泉,焦新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11)
[8]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鳃黏液黏附作用研究[J]. 鄢庆枇,陈强,马甡,庄峙厦,王小如.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6)
[9]霍乱弧菌TCP研究最新进展综述[J]. 胡守奎.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7(04)
[10]鱼源溶藻弧菌胞外产物的特性研究[J]. 左凤琴,简纪常,吴灶和. 水生生物学报. 2006(05)
博士论文
[1]溶藻弧菌主要毒力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D]. 钱荣华.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溶藻弧菌摄铁系统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D]. 薛丽丽.广东海洋大学 2014
[2]6种水产养殖鱼类常见弧菌抗原芯片检测技术的建立[D]. 王欣欣.中国海洋大学 2012
[3]溶藻弧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与保藏方法的研究[D]. 韩佳丽.广东海洋大学 2011
[4]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研究注射用双黄连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D]. 王坤.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5]致病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研究[D]. 陈强.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899421
【文章来源】:集美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Vvrr1的结构与序列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型非编码RNAVvrr1参与溶藻弧菌毒力调控的机制研究34离子及低pH胁迫的菌株中,Vvrr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该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图3-2)。图3-2Vvrr1在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注:由溴化乙锭染色的核糖体(r)RNA带作为负载对照(上排泳道)。3.1.3Vvrr1敲除菌株的构建以及粘附能力的检验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可知,Vvrr1表达水平的升高伴随着菌株粘附能力的减弱,因此我们认为在胁迫条件下,Vvrr1可能介导溶藻弧菌的粘附能力调控。为了证实该猜想,我们构建了Vvrr1敲除菌株并进行PCR验证(图3-3.a)。同时我们在同等胁迫条件下,对溶藻弧菌野生菌株和Vvrr1敲除菌株进行粘附能力的检测,发现与野生菌株相比,敲除菌株的粘附能力显著增加(图3-3.b)。以上结果显示Vvrr1无论是高表达还是敲除,都会对溶藻弧菌的粘附能力产生一定影响,这说明Vvrr1在调控溶藻弧菌的粘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3-3Vvrr1表达水平的验证及粘附能力的检测注:(a)Vvrr1敲除菌株的构建与验证,其中WT及△Vvrr1都使用Vvrr1敲除的上下游引物进行扩增;(b)对WT及V△vrr1菌株粘附能力的比较(**P<0.01)。
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型非编码RNAVvrr1参与溶藻弧菌毒力调控的机制研究34离子及低pH胁迫的菌株中,Vvrr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该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图3-2)。图3-2Vvrr1在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注:由溴化乙锭染色的核糖体(r)RNA带作为负载对照(上排泳道)。3.1.3Vvrr1敲除菌株的构建以及粘附能力的检验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可知,Vvrr1表达水平的升高伴随着菌株粘附能力的减弱,因此我们认为在胁迫条件下,Vvrr1可能介导溶藻弧菌的粘附能力调控。为了证实该猜想,我们构建了Vvrr1敲除菌株并进行PCR验证(图3-3.a)。同时我们在同等胁迫条件下,对溶藻弧菌野生菌株和Vvrr1敲除菌株进行粘附能力的检测,发现与野生菌株相比,敲除菌株的粘附能力显著增加(图3-3.b)。以上结果显示Vvrr1无论是高表达还是敲除,都会对溶藻弧菌的粘附能力产生一定影响,这说明Vvrr1在调控溶藻弧菌的粘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3-3Vvrr1表达水平的验证及粘附能力的检测注:(a)Vvrr1敲除菌株的构建与验证,其中WT及△Vvrr1都使用Vvrr1敲除的上下游引物进行扩增;(b)对WT及V△vrr1菌株粘附能力的比较(**P<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洋性弧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丁淑妍,侯丽艳,于成勇,张剑,解洁,黄忠义,曲业敏,李文晓,王明义. 职业与健康. 2019(07)
[2]海水养殖中水产动物主要致病弧菌研究进展[J]. 王凤青,孙玉增,任利华,姜向阳,姜芳,崔艳梅,刘丽娟.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02)
[3]黄姑鱼源溶藻弧菌的分离鉴定[J]. 郑晨晖. 北京农业. 2014(27)
[4]溶藻弧菌对水产动物致病性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J]. 苑淑宾,朱爱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5]不同毒力溶藻弧菌脂多糖的多态性研究[J]. 宣雄智,谢珍玉,周永灿,王世锋,吴学贵. 渔业科学进展. 2011(01)
[6]致病溶藻弧菌脂多糖对点带石斑鱼毒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J]. 徐先栋,谢珍玉,王世锋,宣雄智,周永灿. 海洋科学. 2010(03)
[7]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J]. 杨振泉,焦新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11)
[8]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鳃黏液黏附作用研究[J]. 鄢庆枇,陈强,马甡,庄峙厦,王小如.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6)
[9]霍乱弧菌TCP研究最新进展综述[J]. 胡守奎.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7(04)
[10]鱼源溶藻弧菌胞外产物的特性研究[J]. 左凤琴,简纪常,吴灶和. 水生生物学报. 2006(05)
博士论文
[1]溶藻弧菌主要毒力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D]. 钱荣华.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溶藻弧菌摄铁系统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D]. 薛丽丽.广东海洋大学 2014
[2]6种水产养殖鱼类常见弧菌抗原芯片检测技术的建立[D]. 王欣欣.中国海洋大学 2012
[3]溶藻弧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与保藏方法的研究[D]. 韩佳丽.广东海洋大学 2011
[4]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研究注射用双黄连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D]. 王坤.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9
[5]致病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粘液的粘附研究[D]. 陈强.中国海洋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899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89942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