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Danio rerio)对不同浓度氯喹的自噬响应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06:33
氯喹,是一种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疟疾以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公共卫生体系必备药物,被发现具有一定抗病毒作用,同时还是一种常用的自噬抑制剂,近期更是因其在新冠肺炎病毒治疗中的争议性作用而备受关注。然而,有关氯喹在水生生物中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对于水体中氯喹对鱼类不同器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未展开,给系统理解鱼类对氯喹的自噬响应机制及水体中氯喹的潜在环境威胁带来巨大障碍。本研究以成年斑马鱼为对象,探讨不同浓度氯喹对斑马鱼行为学、存活率的影响,确定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比较不同浓度氯喹对鳃、脾、精巢和卵巢组织的亚显微结构影响,同时比较研究斑马鱼鳃、肝、脾、胃、肠、肾、心、肌、皮、眼、脑、精巢和卵巢13个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LC3/BECN1和Cx43对高中低浓度氯喹的响应模式,包括最快响应时刻、表达峰值出现时刻以及表达量升高(降低)倍数。揭示不同组织对梯度浓度氯喹的响应规律,获得最适靶组织及对应最适检测时间。从而从行为学、存活率、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层次共同阐明斑马鱼对氯喹的自噬响应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氯喹对鱼类的影响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同时为阐明水体中氯喹的潜在环境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浓度氯喹处理下斑马鱼的组织电镜图
32理1h时LC3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于4h达到峰值(约是0h表达量的195倍,p<0.05),后于6h回落至1-2h水平。脾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1h和4h均显著升高(p<0.05),并于4h答到峰值(约为0h表达量的55倍),于6h死亡时出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卵巢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持续升高,于2h显著升高,并于4h达到峰值,约是0h表达量的936倍(p<0.05),后于6h出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精巢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总体上呈先升高后下降变化趋势。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p<0.05),于2h再次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后于4h有所下降,并于6h降至0.5h表达水平附近。胃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总体上呈“M”型变化趋势。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1h回落,后于2h又显著升高(p<0.05)并于4h达到峰值,最后于6h回落至0.5h表达量水平附近。肠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在2.5mg/mL氯喹处理的第0.5h显著升高,于2h又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p<0.05),后于4h回落至初始水平。图3-22.5mg/mL氯喹处理下斑马鱼鳃、脾、卵巢、精巢、胃和肠组织中LC3的表达变化(p<0.05)Fig.3-2RelativemRNAexpressionofLC3ingill,spleen,ovary,testis,stomachandintestineofDanioreriounder2.5mg/mLCQ(p<0.05)如图3-3所示,肝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也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仅在1h显著升高(p<0.05),后随即于2h回落至初始水平。肾组织中LC3的相对表
33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p<0.05),并于2h达到峰值,后于4h回落至初始水平附近。心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h显著升高(p<0.05),于4h再一次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后在6h出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肌肉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同样存在先升高后降低模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在1h持续升高并达到峰值(p<0.05),后于2h回落,并在第6h降至初始水平。皮肤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降低,约为0h表达量的1/3,于1h继续显著下降(p<0.05),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直至斑马鱼全部死亡。眼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随后持续升高并于4h达到峰值(p<0.05),后于6h出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脑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0.5h略微升高后立即于1h显著降低至初始水平以下,约为0h表达量的1/3,而后于2h有所升高(p<0.05),于4h再次降低直至6h斑马鱼全部死亡。值得一提的是,自1h起LC3的表达量一直低于初始水平。图3-32.5mg/mL氯喹处理下斑马鱼肝、肾、心、肌肉、皮肤、眼和脑组织中LC3的表达变化(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斑马鱼——理想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生物[J]. 毛雯.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2]氯喹对肝癌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 周柯均,王城,谢梦忆,张灿,杨金凤,杨远波,蒲娟. 安徽医学. 2018(10)
[3]氯喹通过抑制自噬促进TRAIL诱导的胶质瘤细胞凋亡[J]. 冯驰,郭双毅,程龙海,罗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04)
[4]氯喹抑制自噬增强宫颈癌细胞SiHa对CPT处理的敏感性[J]. 王晓娜,任云青,吴惠文,赵嘉伟,游荷花,宋彬妤,杨赛,任来峰.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6(01)
[5]3种半数致死浓度计算方法之比较[J]. 李翠萍,吴民耀,王宏元. 动物医学进展. 2012(09)
[6]Cx43介导的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与造血调控[J]. 司英健,张曦,陈幸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8 (02)
本文编号:2929369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浓度氯喹处理下斑马鱼的组织电镜图
32理1h时LC3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于4h达到峰值(约是0h表达量的195倍,p<0.05),后于6h回落至1-2h水平。脾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1h和4h均显著升高(p<0.05),并于4h答到峰值(约为0h表达量的55倍),于6h死亡时出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卵巢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持续升高,于2h显著升高,并于4h达到峰值,约是0h表达量的936倍(p<0.05),后于6h出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精巢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总体上呈先升高后下降变化趋势。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p<0.05),于2h再次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后于4h有所下降,并于6h降至0.5h表达水平附近。胃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总体上呈“M”型变化趋势。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1h回落,后于2h又显著升高(p<0.05)并于4h达到峰值,最后于6h回落至0.5h表达量水平附近。肠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在2.5mg/mL氯喹处理的第0.5h显著升高,于2h又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p<0.05),后于4h回落至初始水平。图3-22.5mg/mL氯喹处理下斑马鱼鳃、脾、卵巢、精巢、胃和肠组织中LC3的表达变化(p<0.05)Fig.3-2RelativemRNAexpressionofLC3ingill,spleen,ovary,testis,stomachandintestineofDanioreriounder2.5mg/mLCQ(p<0.05)如图3-3所示,肝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也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仅在1h显著升高(p<0.05),后随即于2h回落至初始水平。肾组织中LC3的相对表
33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p<0.05),并于2h达到峰值,后于4h回落至初始水平附近。心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h显著升高(p<0.05),于4h再一次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后在6h出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肌肉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同样存在先升高后降低模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在1h持续升高并达到峰值(p<0.05),后于2h回落,并在第6h降至初始水平。皮肤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降低,约为0h表达量的1/3,于1h继续显著下降(p<0.05),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直至斑马鱼全部死亡。眼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在2.5mg/mL氯喹处理后0.5h显著升高,随后持续升高并于4h达到峰值(p<0.05),后于6h出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脑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0.5h略微升高后立即于1h显著降低至初始水平以下,约为0h表达量的1/3,而后于2h有所升高(p<0.05),于4h再次降低直至6h斑马鱼全部死亡。值得一提的是,自1h起LC3的表达量一直低于初始水平。图3-32.5mg/mL氯喹处理下斑马鱼肝、肾、心、肌肉、皮肤、眼和脑组织中LC3的表达变化(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斑马鱼——理想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生物[J]. 毛雯.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2]氯喹对肝癌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 周柯均,王城,谢梦忆,张灿,杨金凤,杨远波,蒲娟. 安徽医学. 2018(10)
[3]氯喹通过抑制自噬促进TRAIL诱导的胶质瘤细胞凋亡[J]. 冯驰,郭双毅,程龙海,罗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04)
[4]氯喹抑制自噬增强宫颈癌细胞SiHa对CPT处理的敏感性[J]. 王晓娜,任云青,吴惠文,赵嘉伟,游荷花,宋彬妤,杨赛,任来峰.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6(01)
[5]3种半数致死浓度计算方法之比较[J]. 李翠萍,吴民耀,王宏元. 动物医学进展. 2012(09)
[6]Cx43介导的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与造血调控[J]. 司英健,张曦,陈幸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8 (02)
本文编号:2929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2936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