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嗅觉受体基因分析及性信息素受体功能的鉴定
发布时间:2020-12-25 13:06
昆虫在长期自然演变中,进化出了高度灵敏的嗅觉系统,可以感受环境各种气味化合物,从而产生电生理反应,并经过周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整合、加工等,最终决定了觅食、选择寄主、交配、躲避敌害以及产卵等一系列行为。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危害我国水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其监测需要采用赶蛾方法,既不准确,工作量也大。因为卷叶危害,农药防治效果差。因此,利用性诱作为监测工具和控制种群密度,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被认为是理想的途径。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成分已经得到完整鉴定,但稻纵卷叶螟的性信息素受体基因功能一直并未被鉴定,通过鉴定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受体基因的功能,研究昆虫的嗅觉机制,可以对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治起到良好的理论基础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RACE技术扩增出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受体基因CmedPR1、CmedPR2、CmedPR3的全长,生物信息学分析所得嗅觉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三维结构等。在嗅觉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稻纵卷叶螟PRs基因在进化树中单独发育成一个枝,并且三个PR基因的相似性达到49.62%,说明三者在配体上可能有相似的功能。...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昆虫识别气味分子示意图(Leal,201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13包括四个PRs基因和一个ORco基因(Zeng,Fang-Fang,etal.2015)。Liu在2017年又补充了46个新的ORs基因,其中CmedOR27在系统进化树分类中被分到和PRs基因一组,但是在荧光定量实验中,该基因在雌性稻纵卷叶螟的表达量远高于雄性(Liu,Su,etal.2017)。随着更多的鳞翅目昆虫PRs基因功能被鉴定出来,将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和功能结合分析,通过将同义替换和非同义替换的比例,鳞翅目蛾类PRs基因可以分成4个类群,可以发现进化上相近的基因的受体化合物结构是相似的(DeFouchieretal.,2017;zhangetal.,2015;Zhangetal.,2013)。随着更多PRs基因功能的发现,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可以通过序列比对的方法预测该受体基因的功能,并且对未来昆虫嗅觉进化方向预测有指导意义。图1-3蛾类昆虫PRs基因系统进化树及四个类群进化关系(Zhangetal.,2013)Fig.1-3PhylogenetictreeofPRsgenesequencewithevolutionaryrelationshipsoffourclusterinmoth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14图1-4鳞翅目昆虫划分四个类群以及鉴定的PRs功能(Zhangetal.,2014)Fig.1-4Phylogenetictreeoffourclusterwithfunctionallyidentifiedpheromonereceptorsequencesinmoths1.6研究内容及意义1.6.1目的及意义稻纵卷叶螟原是中国一种局部地区偶发性害虫,但随着种植方式的改变已经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害虫(全国稻纵卷叶螟研究协作组,1981;蔡国梁,2006)。近年来,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已成为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在广大稻区连续多年的大发生,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化学防治仍是稻纵卷叶螟防控的主要方法,但是长期单一性仅用化学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并且会产生抗药性(苏建坤,2003)。目前可以通过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雄性成虫来监测和控制种群密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吴降星etal.,2010;刘龙生etal.,2013;陈章俊etal.,2011;徐玉峰,etal.,2010)。嗅觉是昆虫进化中的重要感官(Fieldetal.,2000),昆虫的嗅觉对昆虫繁殖和生存如定位寄主、寻找食物、寻找配偶、交配、产卵、逃避天敌有重要的作用(Kaisslingetal.,1987;Breeretal.,1994;Bentonetal.,2009)。目前,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生理学多种专业学科发展的情况下,使得研究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防治中的应用[J]. 刘龙生,彭云良,曾良贵,周敏良,张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3(20)
[2]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研究简报[J]. 陈章俊,钟齐刚,徐海莲,曾敬富,肖筱成,陈宏晖. 江西植保. 2011(02)
[3]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在田间应用的诱捕效率评估[J]. 吴降星,王笑,应晓平,毛国忠,陈宇博,杜永均,曹林奎. 植物医生. 2010(02)
[4]性诱剂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J]. 徐玉峰,杨新宇,徐洁,朱晓玉,杨一琴.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3)
[5]昆虫嗅觉受体的研究进展[J]. 巩中军,周文武,祝增荣,程家安. 昆虫学报. 2008(07)
[6]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及其感受机理新进展[J]. 杨慧,严善春,彭璐. 昆虫学报. 2008(02)
[7]落叶松重要枝梢害虫松瘿小卷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J]. 杨慧,严善春,李杰,高璐璐. 林业科学. 2008(02)
[8]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 蔡国梁. 中国稻米. 2006(02)
[9]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测定方法初探及抗性监测[J]. 苏建坤,褚柏,陈伟民. 上海农业学报. 2003(04)
[10]昆虫的触角感器[J]. 马瑞燕,杜家纬. 昆虫知识. 2000(03)
本文编号:2937712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昆虫识别气味分子示意图(Leal,201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13包括四个PRs基因和一个ORco基因(Zeng,Fang-Fang,etal.2015)。Liu在2017年又补充了46个新的ORs基因,其中CmedOR27在系统进化树分类中被分到和PRs基因一组,但是在荧光定量实验中,该基因在雌性稻纵卷叶螟的表达量远高于雄性(Liu,Su,etal.2017)。随着更多的鳞翅目昆虫PRs基因功能被鉴定出来,将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和功能结合分析,通过将同义替换和非同义替换的比例,鳞翅目蛾类PRs基因可以分成4个类群,可以发现进化上相近的基因的受体化合物结构是相似的(DeFouchieretal.,2017;zhangetal.,2015;Zhangetal.,2013)。随着更多PRs基因功能的发现,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可以通过序列比对的方法预测该受体基因的功能,并且对未来昆虫嗅觉进化方向预测有指导意义。图1-3蛾类昆虫PRs基因系统进化树及四个类群进化关系(Zhangetal.,2013)Fig.1-3PhylogenetictreeofPRsgenesequencewithevolutionaryrelationshipsoffourclusterinmoth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14图1-4鳞翅目昆虫划分四个类群以及鉴定的PRs功能(Zhangetal.,2014)Fig.1-4Phylogenetictreeoffourclusterwithfunctionallyidentifiedpheromonereceptorsequencesinmoths1.6研究内容及意义1.6.1目的及意义稻纵卷叶螟原是中国一种局部地区偶发性害虫,但随着种植方式的改变已经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害虫(全国稻纵卷叶螟研究协作组,1981;蔡国梁,2006)。近年来,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已成为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在广大稻区连续多年的大发生,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化学防治仍是稻纵卷叶螟防控的主要方法,但是长期单一性仅用化学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并且会产生抗药性(苏建坤,2003)。目前可以通过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雄性成虫来监测和控制种群密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吴降星etal.,2010;刘龙生etal.,2013;陈章俊etal.,2011;徐玉峰,etal.,2010)。嗅觉是昆虫进化中的重要感官(Fieldetal.,2000),昆虫的嗅觉对昆虫繁殖和生存如定位寄主、寻找食物、寻找配偶、交配、产卵、逃避天敌有重要的作用(Kaisslingetal.,1987;Breeretal.,1994;Bentonetal.,2009)。目前,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电生理学多种专业学科发展的情况下,使得研究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防治中的应用[J]. 刘龙生,彭云良,曾良贵,周敏良,张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3(20)
[2]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研究简报[J]. 陈章俊,钟齐刚,徐海莲,曾敬富,肖筱成,陈宏晖. 江西植保. 2011(02)
[3]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在田间应用的诱捕效率评估[J]. 吴降星,王笑,应晓平,毛国忠,陈宇博,杜永均,曹林奎. 植物医生. 2010(02)
[4]性诱剂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试验[J]. 徐玉峰,杨新宇,徐洁,朱晓玉,杨一琴.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3)
[5]昆虫嗅觉受体的研究进展[J]. 巩中军,周文武,祝增荣,程家安. 昆虫学报. 2008(07)
[6]鳞翅目昆虫化学感受器及其感受机理新进展[J]. 杨慧,严善春,彭璐. 昆虫学报. 2008(02)
[7]落叶松重要枝梢害虫松瘿小卷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J]. 杨慧,严善春,李杰,高璐璐. 林业科学. 2008(02)
[8]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 蔡国梁. 中国稻米. 2006(02)
[9]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测定方法初探及抗性监测[J]. 苏建坤,褚柏,陈伟民. 上海农业学报. 2003(04)
[10]昆虫的触角感器[J]. 马瑞燕,杜家纬. 昆虫知识. 2000(03)
本文编号:2937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293771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