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间作玉米耐密的光合生理生态机制
发布时间:2021-03-15 03:09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光热资源丰富,但传统单作种植模式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本论文集成间作与密植栽培技术,通过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小麦间作玉米的关键生理(群体净同化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等)、生态(冠层透光率、群体CO2浓度、大气相对湿度等)指标,明确各指标与作物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揭示小麦间作玉米耐密的光合生理生态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间作较单作可显著提高小麦、玉米的净同化率(NAR)、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降低其蒸腾速率。提高间作小麦密度显著降低小麦群体NAR,不利于作物光合物质向籽粒、生物产量的累积;提高间作玉米密度可增加玉米群体绿叶面积,延缓密植玉米生育后期衰老进程,但密度过大易使作物减产。间作小麦密度改变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不显著;间作玉米密度的提高,促进Fv/Fo、Fv/Fm增大,当密度超过一定阈值,其值减小;间作系统q P值减小将增大作物对弱光的适应。因此,小麦间作玉米模式中玉米适当增密可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2)玉米密度显著影响作物中-下层冠层透光率,间作玉米高密度和小麦低密度种植模式中玉米植株透光率较间作玉米高密度和小麦高密度种植模式显著降低7.6...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密植条件下小麦间作玉米试验技术路线图
间作作物田间结构示意图(cm)
不同小麦密度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肥料与密度对春大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的正交回归分析[J]. 徐寿军,薛海楠,刘志萍,张凤英,包海柱,道日娜,李国兴. 核农学报. 2018(12)
[2]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对水氮减投小麦产量形成的促进效应[J]. 樊志龙,赵财,刘畅,于爱忠,殷文,胡发龙,柴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9)
[3]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J]. 张建军,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王勇,李尚中,程万莉. 草业学报. 2018(07)
[4]覆膜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绿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张春明,赵雪英,闫虎斌,朱慧珺,张泽燕,张耀文. 作物杂志. 2018(03)
[5]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射干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杨肖华,郭圣茂,冯美玲,赖晓莲,商靓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8(03)
[6]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胡旦旦,张吉旺,刘鹏,赵斌,董树亭. 作物学报. 2018(06)
[7]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夏玉米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马晓君,路明远,李兰,李强,吴雅薇,刘晓林,王兴龙,金容,袁继超,孔凡磊. 生态学杂志. 2018(03)
[8]黄土塬区夏玉米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对品种间作竞争的响应[J]. 王小林,徐伟洲,张雄,张岁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3)
[9]西北旱作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何海军,王晓娟,寇思荣. 作物杂志. 2017(06)
[10]密度与氮钾肥对‘东农311’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梁晓丽,魏峭嵘,石瑛. 中国马铃薯. 2017(05)
硕士论文
[1]氮肥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及其调控[D]. 崔博.南京农业大学 2014
[2]马铃薯/玉米套作空间配置对群体产量及净光合的影响[D]. 杨国才.西南大学 2014
[3]密度和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研究[D]. 王竟绍.安徽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83452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密植条件下小麦间作玉米试验技术路线图
间作作物田间结构示意图(cm)
不同小麦密度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肥料与密度对春大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的正交回归分析[J]. 徐寿军,薛海楠,刘志萍,张凤英,包海柱,道日娜,李国兴. 核农学报. 2018(12)
[2]一膜两年用少耕轮作对水氮减投小麦产量形成的促进效应[J]. 樊志龙,赵财,刘畅,于爱忠,殷文,胡发龙,柴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9)
[3]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雨养农田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J]. 张建军,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王勇,李尚中,程万莉. 草业学报. 2018(07)
[4]覆膜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绿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张春明,赵雪英,闫虎斌,朱慧珺,张泽燕,张耀文. 作物杂志. 2018(03)
[5]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射干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杨肖华,郭圣茂,冯美玲,赖晓莲,商靓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8(03)
[6]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 胡旦旦,张吉旺,刘鹏,赵斌,董树亭. 作物学报. 2018(06)
[7]种植密度对川中丘区夏玉米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马晓君,路明远,李兰,李强,吴雅薇,刘晓林,王兴龙,金容,袁继超,孔凡磊. 生态学杂志. 2018(03)
[8]黄土塬区夏玉米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对品种间作竞争的响应[J]. 王小林,徐伟洲,张雄,张岁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3)
[9]西北旱作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何海军,王晓娟,寇思荣. 作物杂志. 2017(06)
[10]密度与氮钾肥对‘东农311’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梁晓丽,魏峭嵘,石瑛. 中国马铃薯. 2017(05)
硕士论文
[1]氮肥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及其调控[D]. 崔博.南京农业大学 2014
[2]马铃薯/玉米套作空间配置对群体产量及净光合的影响[D]. 杨国才.西南大学 2014
[3]密度和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研究[D]. 王竟绍.安徽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83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08345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