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IFN-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的制备
发布时间:2017-04-20 15:14
本文关键词:大熊猫IFN-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的制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属国家一级濒危保护物种。随着近年来圈养大熊猫的增多,增加了熊猫与人类“亲密接触”的机会,使得大熊猫疫病的流行背景变得愈加复杂,病毒性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 IFN-γ)是细胞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主要由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T细胞分泌,是Ⅱ型免疫干扰素的唯一成员。干扰素γ能够调节巨噬细胞、T/B细胞间的关系,增强免疫应答,还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其在体内半衰期短、易发生酶解,需频繁给药。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是近几十年研发的新型给药系统,既可以增加药物的穿透力、靶向性和稳定性,又能保护蛋白类药物免遭破坏,延长药效。其中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 PBCA)是一种极富潜力的纳米载药材料,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没有免疫原性,安全性高。本试验选取PBCA作为载体材料,大熊猫干扰素γ为药物模型,制备纳米球(IFNy-PBCA-NS),以期优选出最佳的制作工艺,为进一步研究包封大熊猫多肽类药物微粒提供参考依据,为大熊猫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从刀豆凝集素A诱导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成功扩增出大熊猫IFN-y基因。结果显示所得IFN-y基因共465 bp,与GenBank中的大熊猫IFN-y基因相比较,匹配率达96%-99%,没有缺失变异等情况。再将测序成功的产物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上,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进行培养。经IPTG诱导的重组蛋白约33.5 kD,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采用Ni柱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并梯度透析复性,经核酸蛋白酶仪测定,蛋白浓度为0.46 mg/mL。采用VSV-WISH系统测定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结果为3.2×105U/mg。2.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IFNy-PBCA-NS结果显示,所得纳米球为骨架型纳米球,经电镜观察纳米球外观规整,粒径在50 nm~200 nm之间,跨距0.55,大小较均匀,包封率为56.7%,载药量为0.86%。在优化纳米球制备条件试验中,确定pH值6-6.5、BCA用量5-10 g/L、poloxamer188用量5~10 g/L、IFN-γ用量小于0.8 g/L的条件范围内均有利于纳米球的制备,不易出现粘连、分散不均等情况。小鼠药效试验结果表明,sc-IFNy-PBCA-NS组生命延长率(RLML)最显著,IFNγ-PBCA-NS组整体效果优于IFN-y组。SPSS软件方差分析,可得ig-IFN-y组与ig-IFNy-PBCA组的RLML差异极显著(P0.01);sc-IFN-γ组与sc-IFNγ-PBCA组RLML差异显著(P0.05)。说明包被后的IFN-γ在体内抗病毒作用增强,采用PBCA为载药材料制备的大熊猫IFN-γ纳米球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关键词】:大熊猫 干扰素γ 原核表达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纳米球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9.7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符号说明8-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7
- 1 大熊猫疾病研究概况12-13
- 1.1 病毒性疾病12-13
- 1.2 寄生虫疾病13
- 2 干扰素研究概况13-21
- 2.1 干扰素的发现14
- 2.2 干扰素γ的产生与结构14-15
- 2.3 干扰素γ的受体及信号传导15-16
- 2.4 干扰素γ的主要生物活性16-19
- 2.4.1 抗病毒作用16-17
- 2.4.2 抗肿瘤作用17-18
- 2.4.3 免疫调节作用18
- 2.4.4 抗寄生虫作用18-19
- 2.5 长效干扰素的研究情况19-21
- 2.5.1 PFG修饰19
- 2.5.2 定点突变技术19-20
- 2.5.3 糖基化修饰20
- 2.5.4 融合蛋白20
- 2.5.5 缓释系统20-21
- 3 PBCA-NS载药系统研究概况21-26
- 3.1 制作工艺22-23
- 3.1.1 乳化聚合法22
- 3.1.2 界面聚合法22-23
- 3.1.3 纳米沉淀法23
- 3.1.4 嵌段共聚物合成法23
- 3.2 PBCA-NS载药系统的应用23-25
- 3.2.1 脑靶向性23-24
- 3.2.2 肝靶向性24
- 3.2.3 骨髓靶向性24-25
- 3.2.4 其他靶向性25
- 3.3 毒理学研究25-26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26-27
- 第二章 IFNγ的原核表达27-47
- 1 实验材料27-31
- 1.1 载体、菌株和细胞27-28
- 1.2 实验动物28
- 1.3 实验仪器28
- 1.4 试剂与配制28-31
- 2 实验方法31-39
- 2.1 干扰素γ克隆载体的构建31-35
- 2.1.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31
- 2.1.2 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31
- 2.1.3 总RNA的提取31-32
- 2.1.4 cDNA的合成32
- 2.1.5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回收纯化32-33
- 2.1.6 克隆载体的连接33
- 2.1.7 质粒的转化33-34
- 2.1.8 重组质粒的鉴定34-35
- 2.2 干扰素γ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35-39
- 2.2.1 表达载体的连接35
- 2.2.2 重组质粒的转化35
- 2.2.3 重组表达菌的诱导表达35-36
- 2.2.4 重组蛋白SDS-PAGE检测36
- 2.2.5 原核表达的条件优化36-37
- 2.2.6 重组蛋白可溶性检测37
- 2.2.7 重组蛋白的纯化37-38
- 2.2.8 重组蛋白的浓度与活性测定38
- 2.2.9 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38-39
- 3 结果与分析39-44
- 3.1 干扰素γ克隆载体的构建39-40
- 3.1.1 目的基因的扩增39
- 3.1.2 重组质粒的鉴定39-40
- 3.2 干扰素γ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40-44
- 3.2.1 表达载体双酶切鉴定40
- 3.2.2 重组蛋白SDS-PAGE检测结果40-41
- 3.2.3 原核表达的条件优化结果41-43
- 3.2.4 重组蛋白可溶性检测结果43
- 3.2.5 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43-44
- 3.2.6 表达蛋白的浓度与活性结果44
- 3.2.7 表达蛋白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44
- 4 讨论44-47
- 4.1 原核表达系统44-45
- 4.2 包涵体蛋白的纯化与复性45-47
- 第三章 干扰素γ纳米球的制备47-59
- 1 实验材料47-48
- 1.1 病毒与细胞47
- 1.2 实验动物47
- 1.3 实验仪器47
- 1.4 试剂与配制47-48
- 2 实验方法48-50
- 2.1 纳米球的制备48
- 2.2 纳米球的质量评价48-49
- 2.2.1 纳米球包封率、载药量的测定48-49
- 2.2.2 纳米球表征49
- 2.3 纳米球的药效测定49-50
- 3 结果与分析50-55
- 3.1 IFNγ-PBCA-NS的制备50-51
- 3.2 纳米球的包封率与载药量51-52
- 3.3 纳米球的表征52-53
- 3.4 纳米球药效测定结果53-55
- 4 讨论55-59
- 4.1 大熊猫IFN-γ纳米球的制备情况55-56
- 4.2 纳米球制备的影响因素56-57
- 4.2.1 pH值56
- 4.2.2 稳定剂56-57
- 4.2.3 其他影响因素57
- 4.3 冻干保护剂57
- 4.4 纳米球的表征57-58
- 4.5 纳米球的药效58-59
- 全文总结59-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66
- 附件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万玲;张玉英;;MoO_2纳米球的水热合成与光催化性能[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国斌;杨梅竹;黄娟;薛亚楠;喻发全;;尺寸可控的海藻酸钠/阿霉素复合纳米球的制备与表征[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2 胡成龙;陈韶云;陈旭东;张卫红;陈建;;聚苯胺纳米球/纳米棒生长过程中的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3 庞晋丽;李艳敬;周国伟;;微乳液模板制备径向介孔孔道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球[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4 王帅;张宁;葛小鹏;万瑛博;李晓虹;严礼;夏怡君;宋波;;多组分反应制备规整偶氮苯聚合物:光致形变性能的超分子纳米球[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5 程轲;王书杰;程刚;蒋晓红;杜祖亮;;利用纳米球模板技术组装周期性排列的空心金球[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耿,
本文编号:318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1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