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方法示踪PRV感染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传导研究
本文关键词:免疫组化方法示踪PRV感染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传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伪狂犬病病毒是畜牧生产上一个重要的病毒,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作为神经示踪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模式病毒,也被科学家们广泛关注和研究。本研究测定了实验室构建的伪狂犬病毒株SA215-T的病毒滴度,并用该毒株感染SD大鼠,建立了SA215-T人工感染大鼠的病理模型。感染56小时后,大鼠出现发热,奇痒和共济失调等症状,115小时左右开始死亡,解剖病变主要为肺轻度水肿,脑组织弥漫性出血。PRV SA215-T感染大鼠后平均存活时间120小时,比PRV Bartha-K61株感染大鼠的平均存活时间114小时稍长,PRV SA215-T适合用于建立PRV人工感染大鼠的病理模型。本研究分别用PRV SA215-T与Bartha-K61人工感染大鼠,观察记录了大鼠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的临床症状及存活情况,在不同时间解剖大鼠并采集心肝脾肺肾脑等组织器官,通过PCR检测PRV抗原在大鼠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大鼠感染PRV之后的48小时内,各组织器官内未检测到PRV抗原;感染56小时左右,肺脏PRV抗原呈阳性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器官中PRV抗原分布越来越广,最终几乎遍布于所有组织器官。本研究建立了间接免疫组化检测PRV抗原的方法并优化了免疫组化条件。用建立的免疫组化方法可以便捷地检测到大鼠组织器官中的PRV抗原。该方法快速简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染色结果便于观察,能用于临床检测。本研究用建立的间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定位了人工感染大鼠后PRVSA215-T在脊髓中的位置,示踪了PRV感染大鼠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传导通路:感染后48小时在腰髓4-5节段初次检测到PRV;感染56小时左右,胸髓11-12节段检测到PRV;感染66小时左右在颈髓6-7节段检测到PRV;感染72小时在大脑检测到PRV。基因缺失后的伪狂犬病毒具有逆神经传导特性,用免疫组化方法可以特异性地追踪其在神经传导中的路径。本研究通过建立的大鼠病理模型,探明了PRV感染大鼠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传导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先天性肛门闭锁症的发病机制及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伪狂犬病病毒 先天性肛门闭锁 神经传导与示踪 免疫组化 抗原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8.2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缩略词表7-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4
- 1.1 伪狂犬病病毒的分类、蛋白质结构及功能10-12
- 1.1.1 伪狂犬病病毒的发现与命名10-12
- 1.2 伪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12-19
- 1.2.1 伪狂犬病病毒的形态结构12-13
- 1.2.2 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特征13-14
- 1.2.3 伪狂犬病毒的蛋白14-17
- 1.2.4 PRV的复制及其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17-19
- 1.3 伪狂犬病毒与神经传导19-21
- 1.4 先天性肛门闭锁21-22
- 1.5 免疫组化概述及应用22-23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24
- 第二章 PRV人工感染大鼠病理模型的建立24-41
- 2.1 引言24-25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25-27
- 2.2.1 实验动物、毒株及细胞25
- 2.2.2 主要材料及试剂25-26
- 2.2.3 主要仪器26-27
- 2.3 方法27-32
- 2.3.1 PRV SA215-T的TCID_(50)测定27
- 2.3.2 PRV SA215-T的LD_(50)测定27
- 2.3.3 大鼠病理模型试验病毒攻毒剂量的确定27-28
- 2.3.4 PRV SA215-T和Bartha-K61人工感染大鼠试验及病料采集28
- 2.3.5 病料中PRV抗原的PCR方法鉴定28-29
- 2.3.6 免疫组化检测PRV方法的建立29-31
- 2.3.7 免疫组化结果与PCR结果比较31-32
- 2.4 结果32-38
- 2.4.1 PRV SA215-T的TCID_(50)测定32
- 2.4.2 PRV SA215-T的LD_(50)测定32-33
- 2.4.3 PRV人工感染SD大鼠剂量确定及感染后临床症状33
- 2.4.4 大鼠内脏组织器官的PCR检测结果及统计33-35
- 2.4.5 免疫组化条件的优化35-37
- 2.4.6 免疫组化结果与PCR结果的比较37-38
- 2.5 讨论38-41
- 第三章 免疫组化方法示踪PRV感染大鼠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传导实验41-48
- 3.1 引言41-42
-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42-43
- 3.2.1 材料42
- 3.2.2 主要试剂42
- 3.2.3 主要仪器42-43
- 3.3 方法43
- 3.4 结果43-46
- 3.5 分析讨论46-48
- 全文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九如;马跃英;王奇志;;应用进口害获灭和国产灭虫丁防治羊内外寄生虫病的疗效观察[J];兽医导刊;1992年02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勇;王中锋;吴保凡;苗丛叶;李金岭;;尺神经完全断伤1周内运动神经传导变化分析[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Jun Kimura;Peter J.Dyck;金翔;韩栋;吴晓东;朱冬青;吴导奇;;神经传导和针极肌电图精要[A];中国康复医学会肌电图与临床电生理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2年
3 赵钦一;;神经传导的蛋白质理论[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临床肌电图与神经传导检查[A];中国康复医学会肌电图与临床电生理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2年
5 朱愈;;周围神经病和肌肉疾病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A];中国康复医学会肌电图与临床电生理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2年
6 童易如;张溪英;;小儿术后镇痛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7 冯宇;;尼古丁替代法简介[A];第12届全国吸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汪燕;;当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传导的影响[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主任医师 郭振东;安眠药不能久服[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2 沙昊;让衰老放慢脚步[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玫雅;吃脑真能补脑?[N];医药经济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爽;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及神经根脊髓型颈椎病/腰椎病的F波和神经传导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蒋银;新型金属离子吸附剂及神经传导类分子荧光探针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丁桂云;Inching技术与其他神经传导技术在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周雪;基于朝医四象医学理论的中枢—末梢神经传导的特点[D];延边大学;2015年
3 刘红亮;免疫组化方法示踪PRV感染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传导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邢国平;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功能的神经电生理比较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5 吴晓清;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伴感觉神经异常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李岩;神经传导检查和电流感觉阈值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7 陈海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无创检测方法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免疫组化方法示踪PRV感染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传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2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