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北山地区刺槐和杏树叶性状对坡向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9-05 09:16
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和适应策略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坡向是重要的环境梯度之一,植物在不同的坡向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杏树(Prunus armeniaca),是常见的两种温带落叶乔木,具有喜光、抗旱、适应性强等特点,而不同的树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兰州北山仁寿山为研究区,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三座山,在每坐山南坡、东坡、西坡、北坡和梁峁设置三个样地,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分层(020、2040和4060cm)采集土壤样品以及刺槐和杏树的叶片。测定土壤因子(土壤水分、盐分、容重、pH、有机C、全P、温度)以及刺槐和杏树的叶性状(叶脉密度、叶脉直径、叶面积、叶厚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含水量),分析了刺槐和杏树叶性状随坡向的变化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性状在刺槐和杏树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刺槐的叶脉密度(VD)、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极显著高于杏树,而中脉直径(VDi)、叶厚度...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概况图
4两种植物叶性状对坡向的响应21图4-1刺槐和杏树叶性状随坡向的变化Figure4-1ChangesinLeafTraitsofRobiniaPseudoacaciaandPrunusarmeniacawithaspects注:数值为平均值±标准误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树种叶性状在不同坡向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Note:Thevalueisaverage±standarderror.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thattheleafcharactersofthesametreespeciesaresignificantlydifferentindifferentslopedirections(p<0.05).4.3两种植物叶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由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表4-2),两个树种性状间的相关性有表现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刺槐和杏树的SLA均与L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LA呈显著正相关(P<0.05),LDMC均与LW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之处在于:刺槐的VDi与V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LA与LDM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LWC呈显著正相关(P<0.05);杏树的VD与LA呈显著负相关(P<0.05),VDi与LT、LDM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SLA呈显著负相关(P<0.05),LT与LDMC呈显著正相关(P<0.05);SLA和LDMC在刺槐中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在杏树中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P<0.01)。
5两种植物叶性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25图5-1研究区土壤因子随坡向的变化特征Figure5-1Thevariationcharacteristicsofsoilfactorswithaspectinresearcharea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层土壤因子在坡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土壤因子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Note: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thatsoilfactorsinthesamelayerhav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differentaspects(P<0.05),differentcapital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soilfactorsbetweendifferentsoillayers(P<0.05).5.1.2研究区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研究区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表现为(表5-1),SWC与SS、BD、土壤温度(Tem)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SS与土壤pH、SO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琅岐岛4种优势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J]. 张秀芳,穆振北,林美娇,江淼华,巩嘉欣,游巍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3)
[2]山东滨海盐碱地11个造林树种叶解剖特征对土壤条件的响应[J]. 陈旭,刘洪凯,赵春周,王强,王延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19(08)
[3]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乔灌木功能性状对比研究[J]. 苑晓霞,刘润红,盘远方,郑沁然,姜勇.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04)
[4]敦煌阳关湿地芦苇叶性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J]. 张剑,包雅兰,宿力,王利平,陆静雯,曹建军. 生态学报. 2019(20)
[5]不同海拔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J]. 魏强,凌雷,王多锋,柴春山,王芳,钟怡铭,陶继新,张广忠,李国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4)
[6]昆明市主要园林植物叶性状及叶经济谱研究[J]. 庞志强,姜丽莎,缪祥蓉,亓峥,卢炜丽.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4)
[7]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常见阔叶树种小枝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J]. 王柔懿,黄俊诚,袁继红,李海燕.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06)
[8]地形因子对黄土高原山杏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J]. 王雪艳,曹建军,张小芳,孔莹莹,田泓,李梦天,许雪赟,龚毅帆.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8)
[9]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叶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 董雪,辛智鸣,李永华,郝玉光,纪署光,段瑞兵,张冉浩,黄雅茹. 中国沙漠. 2019(06)
[10]环境因子对海岛植物茎、叶功能性状的影响[J]. 张增可,吴雅华,王齐,季凌波,黄柳菁. 广西植物. 2020(03)
博士论文
[1]东亚地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叶片性状的变异格局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 朱燕华.上海交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对喀斯特山地旅游的响应及其维持机制[D]. 李恒.贵州师范大学 2019
[2]岷山摩天岭东段木本植物叶性状变异的生物学来源及对地形因子的响应[D]. 何桂萍.甘肃农业大学 2019
[3]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功能性状变异规律[D]. 郭启超.河南科技大学 2018
[4]兰州北山不同坡向刺槐叶性状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D]. 段贝贝.西北师范大学 2017
[5]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度和环境生态位及功能生态位分化关系的研究[D]. 宋云峰.浙江师范大学 2017
[6]安徽龙脊山不同微地形主要草本与藤本植物性状与适应策略[D]. 王珊珊.淮北师范大学 2016
[7]环境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筛选的多尺度效应与群落构建[D]. 郭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8]模拟氮沉降对山西太岳山天然油松林主要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D]. 肖迪.北京林业大学 2015
[9]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 刘文龙.青岛大学 2014
[10]亚高寒草甸不同空间尺度种内性状变异与群落构建机制研究[D]. 李远智.兰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85079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概况图
4两种植物叶性状对坡向的响应21图4-1刺槐和杏树叶性状随坡向的变化Figure4-1ChangesinLeafTraitsofRobiniaPseudoacaciaandPrunusarmeniacawithaspects注:数值为平均值±标准误差。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树种叶性状在不同坡向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Note:Thevalueisaverage±standarderror.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thattheleafcharactersofthesametreespeciesaresignificantlydifferentindifferentslopedirections(p<0.05).4.3两种植物叶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由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表4-2),两个树种性状间的相关性有表现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中刺槐和杏树的SLA均与L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LA呈显著正相关(P<0.05),LDMC均与LW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之处在于:刺槐的VDi与V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LA与LDM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LWC呈显著正相关(P<0.05);杏树的VD与LA呈显著负相关(P<0.05),VDi与LT、LDM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SLA呈显著负相关(P<0.05),LT与LDMC呈显著正相关(P<0.05);SLA和LDMC在刺槐中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在杏树中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P<0.01)。
5两种植物叶性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25图5-1研究区土壤因子随坡向的变化特征Figure5-1Thevariationcharacteristicsofsoilfactorswithaspectinresearcharea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层土壤因子在坡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土壤因子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Note:Differentlowercaselettersindicatethatsoilfactorsinthesamelayerhav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differentaspects(P<0.05),differentcapital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soilfactorsbetweendifferentsoillayers(P<0.05).5.1.2研究区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研究区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表现为(表5-1),SWC与SS、BD、土壤温度(Tem)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SS与土壤pH、SO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琅岐岛4种优势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子[J]. 张秀芳,穆振北,林美娇,江淼华,巩嘉欣,游巍斌.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3)
[2]山东滨海盐碱地11个造林树种叶解剖特征对土壤条件的响应[J]. 陈旭,刘洪凯,赵春周,王强,王延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19(08)
[3]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坡向乔灌木功能性状对比研究[J]. 苑晓霞,刘润红,盘远方,郑沁然,姜勇.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04)
[4]敦煌阳关湿地芦苇叶性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J]. 张剑,包雅兰,宿力,王利平,陆静雯,曹建军. 生态学报. 2019(20)
[5]不同海拔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J]. 魏强,凌雷,王多锋,柴春山,王芳,钟怡铭,陶继新,张广忠,李国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04)
[6]昆明市主要园林植物叶性状及叶经济谱研究[J]. 庞志强,姜丽莎,缪祥蓉,亓峥,卢炜丽.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4)
[7]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常见阔叶树种小枝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J]. 王柔懿,黄俊诚,袁继红,李海燕.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06)
[8]地形因子对黄土高原山杏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J]. 王雪艳,曹建军,张小芳,孔莹莹,田泓,李梦天,许雪赟,龚毅帆.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8)
[9]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叶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 董雪,辛智鸣,李永华,郝玉光,纪署光,段瑞兵,张冉浩,黄雅茹. 中国沙漠. 2019(06)
[10]环境因子对海岛植物茎、叶功能性状的影响[J]. 张增可,吴雅华,王齐,季凌波,黄柳菁. 广西植物. 2020(03)
博士论文
[1]东亚地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叶片性状的变异格局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 朱燕华.上海交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对喀斯特山地旅游的响应及其维持机制[D]. 李恒.贵州师范大学 2019
[2]岷山摩天岭东段木本植物叶性状变异的生物学来源及对地形因子的响应[D]. 何桂萍.甘肃农业大学 2019
[3]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功能性状变异规律[D]. 郭启超.河南科技大学 2018
[4]兰州北山不同坡向刺槐叶性状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D]. 段贝贝.西北师范大学 2017
[5]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度和环境生态位及功能生态位分化关系的研究[D]. 宋云峰.浙江师范大学 2017
[6]安徽龙脊山不同微地形主要草本与藤本植物性状与适应策略[D]. 王珊珊.淮北师范大学 2016
[7]环境对植物叶功能性状筛选的多尺度效应与群落构建[D]. 郭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8]模拟氮沉降对山西太岳山天然油松林主要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D]. 肖迪.北京林业大学 2015
[9]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D]. 刘文龙.青岛大学 2014
[10]亚高寒草甸不同空间尺度种内性状变异与群落构建机制研究[D]. 李远智.兰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85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38507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