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绿豆间作方式对玉米和绿豆害虫及天敌发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30 00:26
本试验设计2:2(2行玉米与2行绿豆)处理、4:2(4行玉米与2行绿豆)处理、6:2(6行玉米与2行绿豆)处理及设计三者的随机处理(随机2:2、随机4:2和随机6:2)、绿豆包围玉米外侧种植共7个处理,在玉米4个关键生育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对玉米和绿豆上的主要天敌与害虫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间作处理穗部害虫的发生量;利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分析不同间作处理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测定不同间作处理玉米的产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害虫调查统计表明,亚洲玉米螟主要在玉米乳熟期发生,非间作区(空白对照)百株虫量最高可达85头/百株,2:2处理与4:2处理的卵块寄生率较高,幼虫量较少;棉铃虫在玉米灌浆期发生量大,各间作处理对棉铃虫的调控作用不甚明显,但以2:2处理效果较好;桃蛀螟发生晚于亚洲玉米螟,玉米乳熟期发生量最大,未发现有控制桃蛀螟较好的间作处理。2.在连续两年对玉米和绿豆群落的调查中,2018年天敌与害虫有1门、2纲、9目、33科、53种。天敌有27种,害虫有26种,害虫优势种为鳞翅目钻蛀类的桃蛀螟、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等;捕食性天敌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为草间...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玉米不同生育期各处理亚洲玉米螟幼虫百株量(头)
亚洲玉米螟发生量在大喇叭口期(8月1日)和灌浆期(8月18日)数量较低(图2 AB),且各处理差异不显著(表4);乳熟期(9月2日)为亚洲玉米螟盛发期,CK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最高,可达46.7头/百株,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而随机2:2处理的百株虫量最低,仅为21.8头(图2 C);成熟期(9月20日)各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明显下降,百株虫量在8.3-20.7头之间,包围处理(8.3头)和随机4:2处理(9.6头)的发生量较低,CK处理虫量最高为20.7头/百株(表4,图2 D)。3.1.3 小结
大喇叭口期棉铃虫零星发生(图3 A);灌浆期(8月17日)为棉铃虫发生盛期,最高可达53.7头/百株(6:2处理),包围处理(12头/百株)和2:2处理(14头/百株)发生量较少(图3 B);乳熟期(9月4日)调查中发现,包围处理棉铃虫数量最多,达19.3头/百株,与灌浆期相比数量有所上升,且各处理棉铃虫数量均不同程度的回落(图3 C);成熟期各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较少且差异不显著,百株虫量最高(6:2处理)尚不足4头(图3 D)。3.2.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转cry2Ah-vp基因玉米的抗虫性鉴定[J]. 李梦桃,李圣彦,汪海,张杰,苍晶,郎志宏.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1)
[2]夏季高温对冀南地区棉铃虫和玉米螟蛾量影响的观察[J]. 陈立涛,王永芳,马继芳,董志平,刘敏,董航宇,刘莉,郝延堂. 中国植保导刊. 2019(12)
[3]不同赤眼蜂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和干扰效应[J]. 陈万斌,王勤英,何康来,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3)
[4]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分析[J]. 白雅雯,王鑫,贾妍,李洪亮. 现代农村科技. 2019(11)
[5]山东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优势种的系统发育分析[J]. 丁梦军,杨扬,孙华,马红霞,刘树森,石洁. 华北农学报. 2019(05)
[6]玉米抗虫研究进展[J]. 卜华虎,任志强,肖建红,王晓清,杨慧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30)
[7]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 李立坤,左传宝,于福兰,王龙,李卓,陈法军.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5)
[8]伏马菌素的毒性及去除方法分析[J]. 高玲玲. 化工管理. 2019(29)
[9]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J]. 郑红梅. 现代畜牧科技. 2019(10)
[10]安徽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J]. 魏琪,廖露露,陈莉,齐永霞. 植物保护. 2019(05)
博士论文
[1]氧化石墨烯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对杀虫剂增效性能研究[D]. 王秀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硕士论文
[1]玉米大豆宽幅条播间作对土壤质量和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D]. 蔡连贺.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腰带长体茧蜂的滞育调控及其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害研究[D]. 李宏梦.吉林农业大学 2019
[3]防治桃蛀螟的优良赤眼蜂品系筛选[D]. 陈万斌.河北农业大学 2019
[4]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鉴定及其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D]. 尹萍.山东农业大学 2019
[5]六种食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D]. 陈公敏.山东农业大学 2018
[6]噻虫嗪、噻虫胺对玉米螟赤眼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D]. 李光耀.广西大学 2017
[7]六种赤眼蜂对主要农业害虫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研究[D]. 许晶.吉林农业大学 2017
[8]无棣县玉米田桃蛀螟幼虫时空动态和抽样技术研究[D]. 王其武.山东农业大学 2016
[9]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寄主植物的研究[D]. 王文强.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10]防治亚洲玉米螟的高效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D]. 李路.南京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65678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玉米不同生育期各处理亚洲玉米螟幼虫百株量(头)
亚洲玉米螟发生量在大喇叭口期(8月1日)和灌浆期(8月18日)数量较低(图2 AB),且各处理差异不显著(表4);乳熟期(9月2日)为亚洲玉米螟盛发期,CK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最高,可达46.7头/百株,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而随机2:2处理的百株虫量最低,仅为21.8头(图2 C);成熟期(9月20日)各处理亚洲玉米螟发生量明显下降,百株虫量在8.3-20.7头之间,包围处理(8.3头)和随机4:2处理(9.6头)的发生量较低,CK处理虫量最高为20.7头/百株(表4,图2 D)。3.1.3 小结
大喇叭口期棉铃虫零星发生(图3 A);灌浆期(8月17日)为棉铃虫发生盛期,最高可达53.7头/百株(6:2处理),包围处理(12头/百株)和2:2处理(14头/百株)发生量较少(图3 B);乳熟期(9月4日)调查中发现,包围处理棉铃虫数量最多,达19.3头/百株,与灌浆期相比数量有所上升,且各处理棉铃虫数量均不同程度的回落(图3 C);成熟期各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较少且差异不显著,百株虫量最高(6:2处理)尚不足4头(图3 D)。3.2.2 2019 年各间作处理棉铃虫发生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转cry2Ah-vp基因玉米的抗虫性鉴定[J]. 李梦桃,李圣彦,汪海,张杰,苍晶,郎志宏.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1)
[2]夏季高温对冀南地区棉铃虫和玉米螟蛾量影响的观察[J]. 陈立涛,王永芳,马继芳,董志平,刘敏,董航宇,刘莉,郝延堂. 中国植保导刊. 2019(12)
[3]不同赤眼蜂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和干扰效应[J]. 陈万斌,王勤英,何康来,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3)
[4]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分析[J]. 白雅雯,王鑫,贾妍,李洪亮. 现代农村科技. 2019(11)
[5]山东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优势种的系统发育分析[J]. 丁梦军,杨扬,孙华,马红霞,刘树森,石洁. 华北农学报. 2019(05)
[6]玉米抗虫研究进展[J]. 卜华虎,任志强,肖建红,王晓清,杨慧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30)
[7]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 李立坤,左传宝,于福兰,王龙,李卓,陈法军.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5)
[8]伏马菌素的毒性及去除方法分析[J]. 高玲玲. 化工管理. 2019(29)
[9]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J]. 郑红梅. 现代畜牧科技. 2019(10)
[10]安徽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J]. 魏琪,廖露露,陈莉,齐永霞. 植物保护. 2019(05)
博士论文
[1]氧化石墨烯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对杀虫剂增效性能研究[D]. 王秀平.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硕士论文
[1]玉米大豆宽幅条播间作对土壤质量和地表节肢动物的影响[D]. 蔡连贺.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腰带长体茧蜂的滞育调控及其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害研究[D]. 李宏梦.吉林农业大学 2019
[3]防治桃蛀螟的优良赤眼蜂品系筛选[D]. 陈万斌.河北农业大学 2019
[4]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鉴定及其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D]. 尹萍.山东农业大学 2019
[5]六种食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D]. 陈公敏.山东农业大学 2018
[6]噻虫嗪、噻虫胺对玉米螟赤眼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D]. 李光耀.广西大学 2017
[7]六种赤眼蜂对主要农业害虫的寄生选择及适应性研究[D]. 许晶.吉林农业大学 2017
[8]无棣县玉米田桃蛀螟幼虫时空动态和抽样技术研究[D]. 王其武.山东农业大学 2016
[9]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寄主植物的研究[D]. 王文强.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10]防治亚洲玉米螟的高效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D]. 李路.南京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65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46567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