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红牛生长性能测定及产肉性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郏县红牛生长性能测定及产肉性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郏县红牛分布于河南省郏县及周边地区,是经当地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选育而产生的优秀地方品种,也是我国八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2006年6月农业部第662号公告把郏县红牛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随后农业部第1058号公告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确定为国家级郏县红牛保种场(C4102008)。近年来,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的纯繁牛群日渐壮大,郏县红牛种群发展呈良好态势。2011年以来,在保种及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郏县红牛生产优质牛肉的能力,顺应国内改良选育肉用品种的大趋势,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开始引进红安格斯公牛冷冻精液进行有计划地杂交改良,并为郏县红牛向肉用方向选育奠定基础。本次试验为了解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的郏县红牛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改良效果和产肉性能,分别进行了生长性能测定试验和屠宰试验(即产肉性能研究)。试验一:生长性能测定试验,主要对2012年至2014年间出生的郏县红牛和红杂牛(杂交一代牛)的生长发育性状进行测定,了解郏县红牛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并观察红安格斯牛改良郏县红牛的效果。结果发现:红杂牛在12月龄内,生长性能明显高于郏县红牛;12月龄至18月龄,郏县红牛生长发育速度高于红杂牛,各指标与红杂牛差距缩小,郏县红牛母牛表现较好,但仍低于红杂牛;在24月龄,红杂牛公牛生长发育良好,各个指标提升显著,红杂牛母牛与郏县牛母牛差异不显著,生长性能提升不显著。参照郏县红牛地方标准(DB41/012-1997,河南省技术监督局):良种繁育中心的郏县红牛可评为二等牛,由于良种繁育中心建成至今不过4年,选育时间过短,效果并不明显,预计再过几年,经过几代牛的选育,良种繁育中心的郏县红牛等级将会有所提升;同样的饲养条件下,红杂牛母牛可评为一等,公牛可评为特等,同月龄的红杂牛在体尺和体重方面的数据均高于纯繁的郏县红牛,表现出优良的生产性能,说明红安格斯牛改良郏县红牛效果良好,可选择红安格斯牛培育郏县红牛的肉用新品系。实验二:产肉性能研究,在30头处在育肥期的公牛和阉牛中随机选出10头牛进行屠宰试验,测量、计算胴体性状的各个主要指标,并进行胴体分割称重。结果发现:郏县红牛产肉性能的主要指标:郏县红牛公牛宰前体重548.38kg,热胴体重325.75kg,屠宰率59.4%,净肉重181.23kg,净肉率33.1%,骨重54.11kg,胴体产肉率77.01%,肉骨比3.41:1,高档牛肉率21.33%,优质肉块比率41.00%,阉牛的数据分别是477.58kg、279.60kg、58.5%、160.70kg、33.4%、50.73kg、76.01%、3.17:1、21.42%、42.19%。与18月龄的夏南牛公牛相比,郏县红牛公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低了3.2、19.2个百分点,优质肉块比率、高档牛肉率分别高了5.9、3.7个百分点,说明郏县红牛出产优质牛肉和高档牛肉的效率更高。郏县红牛可以利用优质肉块比率、高档牛肉率高的优势生产高档牛肉,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郏县红牛 生长性能测定 产肉性能 改良 屠宰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23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文献综述10-20
- 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10-12
- 1.1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10-11
- 1.2 我国肉牛产业的前景11
- 1.3 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因素11-12
- 2 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概述12-15
- 2.1 肉牛生产性能的定义12
- 2.2 实施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原则:12
- 2.3 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内容12-15
- 3 肉牛生长性能测定与产肉性能研究试验进展15-20
- 3.1 肉牛生长性能测定试验进展15-17
- 3.2 肉牛产肉性能研究的试验进展17-20
- 试验1 郏县红牛生长性能测定20-25
-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20-21
- 1.1 试验用牛20
- 1.2 试验方法20-21
- 二、实验步骤21
- 2.1 体尺及体重测量21
- 2.2 数据统计及分析21
- 三、结果与分析21-23
- 3.1 数据统计及分析21-22
- 3.2 结果分析22-23
- 四、讨论23-25
- 4.1 郏县红牛选育与保种23-24
- 4.2 引进红安格斯牛的改良效果24-25
- 试验2 郏县红牛产肉性能分析25-31
-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25-26
- 1.1 试验用牛25
- 1.2 试验方法25-26
- 二、试验步骤26
- 2.1 屠宰与胴体分割26
- 2.2 数据统计及分析26
- 三、结果与分析26-30
- 3.1 屠宰试验结果26-29
- 3.2 结果分析29-30
- 四、讨论与小结30-31
- 4.1 小结30
- 4.2 讨论30-31
- 结论与创新点31-32
- 1 结论31
- 2 创新点31-32
- 参考文献32-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花菊;郏县红牛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畜牧兽医;2000年08期
2 张花菊;张少学;任霖惠;毛朝阳;;郏县红牛的保种与开发利用[J];中国牛业科学;2006年02期
3 马桂变;李志刚;;关于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牛业科学;2009年02期
4 马桂变;;郏县红牛的保种方法与选育方向[J];中国牛业科学;2011年02期
5 滑留帅;马桂变;王居强;雷初朝;黄永震;陈宏;;郏县红牛体尺测定与改良选育[J];中国牛业科学;2013年03期
6 ;郏县红牛育种委员会正式成立[J];中国黄牛;1987年01期
7 徐忠现;;郏县红牛向我们走来[J];河南农业;1993年02期
8 郑二欣,耿二强,张杰,张俊英,朱永红,杨长松,张利康;郏县红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黄牛杂志;1998年03期
9 张花菊,蒋遂安;郏县红牛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黄牛杂志;2001年02期
10 张花菊,毛朝阳,马桂变;郏县红牛品种资源保护进展[J];黄牛杂志;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桂变;;郏县红牛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A];《2009中国牛业进展》论文集[C];2009年
2 滑留帅;陈宏;雷初朝;王居强;马桂变;;郏县红牛生产性能调查及选育建议[A];2010中国牛业进展[C];2010年
3 张花菊;;郏县红牛保种育种问题探讨及改进措施[A];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付英;陈宏;王新庄;牛晖;王居强;王轶敏;;郏县红牛CLPG基因PCR-SSCP研究[A];第十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志伟;毛朝阳;蒋遂安;王忠红;张淑云;;郏县红牛种质特性及保种选育进展[A];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花菊;;郏县红牛品种资源杂交利用模式探讨[A];第二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新庄;肖杰;何俊丹;马桂变;牛晖;邓立新;王俊杰;王轶敏;任卫青;;郏县红牛超数排卵研究~[A];中国奶业协会第24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一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新庄;马桂变;王涛;许全明;张静芳;何俊丹;秦佳晨;任卫青;;郏县红牛超数排卵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五届全体会议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秦佳晨;王新庄;邓立新;石奎林;曹桂彬;李志刚;秦瑞峰;;郏县红牛子宫内容物的细菌分离与鉴定[A];中国奶业协会第26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肉牛牦牛/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第3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庞永红;张春雷;邵斯e,
本文编号:365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365802.html